-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馬克思班底文藝研究-2017年第2期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34273
- 條形碼:9787520334273 ; 978-7-5203-3427-3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馬克思班底文藝研究-2017年第2期 內容簡介
《馬克思主義文藝研究(2017年第2期)》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張江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丁國旗主編的一本論文集,連續出版物。 《馬克思主義文藝研究(2017年第2期)》內容分為四個板塊:新時代文藝思想研究、延安文藝講話發表75周年專題、馬克思主義文論熱點研究、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等,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相關問題進行了研究。
馬克思班底文藝研究-2017年第2期 目錄
文藝創作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
……
文藝服務“人民大眾”的探究
延安文學:精神結構的生成與當代性存在
延安文藝對俄蘇文論的互文性轉換
馬克思主義文論熱點研究
新時期四十年中國文論反思:問題與導向
中華傳統文化與中國共產黨的文化自覺——兼論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學科使命
從寫實主義到社會主義現實主義——試論傳統文化對現實主義中國化的影響
論樣板戲“英雄典型”及其藝術偏差——兼論樣板戲實驗的美學成本
黃藥眠的“生活實踐論”與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中國化探索
剩余價值流轉中的“意識形態階層”與“自由時間”——《資本論》文化歷史唯物主義維度的當代重構
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
英國文化研究:“強制闡釋”的困局與“本體闡釋”的啟示
阿多諾對先鋒藝術“自發性”的批判
現代性理論及其政治意義:哈貝馬斯與列奧·施特勞斯的思想對話
政治判斷與審美判斷的相融共通——基于《康德政治哲學講稿》的阿倫特政治美學論析
《馬克思主義文藝研究》征稿
馬克思班底文藝研究-2017年第2期 節選
《馬克思主義文藝研究(2017年第2期)》: 依靠工農,不是一時的策略,而是革命的長久動力。在毛澤東的意識里,工農很早就是其革命的出發點,這種思想淵源甚至可以追溯到他青少年的成長軌跡之中。毛澤東出生在湖南韶山沖的一個農民家庭,自幼隨其父務農。后來在其堅定的求學意志下,來到長沙湖南**師范讀書,但農村的生活現實和農民的基本訴求已經在他心中刻下原始的印記。求學期間,他一方面用心讀書;另一方面也沒有忘記工農生活,甚至間或親身去體驗工農生活。年青的毛澤東曾熱衷于“新村”“工讀互助團”等帶有空想社會主義性質的試驗,試圖將學校、家庭、社會結為一體,建立起“人人作工、人人讀書、人人平等”的新的社會生活。①1917年,他與同學蕭瑜身無分文,深入農村,考察民風民情,了解農村社會的基本現實。參加革命之后,他更是把農民的命運和農村的前途作為思考問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1927年,在中國革命的關鍵時期,面對黨內外對農民運動的責難,毛澤東勇敢地站出來,到湖南農村進行了32天的考察,寫出了《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針對國民黨右派所謂的“農民運動是痞子運動,是惰農運動”②等指責的論調,給予了堅決的批駁,充分肯定了農民武裝的必要性和農民在中國革命中的偉大作用。1935年之后,隨著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內領導地位的逐步確立,他的這一思想在黨的指導思想中體現得更加明確。 但是,在延安文藝座談會召開之前,延安的文藝界和知識分子中卻出現了與黨的這種理念不相吻合、甚至相背離的動向。“那時延安的生活非常艱苦,同志們身上是破破爛爛的軍衣,天天吃小米土豆,在這種情況下,盡管絕大部分人依然保持高昂的革命斗志,但一些人的小資產階級的動搖性也暴露出來,延安出現了一股灰色的潮流。”③認為延安一片“黑暗”,看不到工農的力量,看不到延安的前途和光明。在文藝作品中,脫離群眾和實際,宣揚小資產階級情緒,丑化工農干部,膨脹小我等。這種思潮對延安的思想和精神文化是嚴重的誤導,與中國共產黨已經形成的指導思想和意識形態根本相左,某種程度上迎合了敵對陣線的一些論調和需求,與延續幾千年的封建正統官僚文化和文人文化保持了一定的內在聯系。毛澤東和中共領導層敏銳地洞察到這一思潮的嚴重性,并通過召開延安文藝座談會的方式闡述黨的文化主張,統一文藝界和文化界的思想。 在《講話》中,毛澤東簡明而系統地闡明了他關于文藝的思想。其實,這一文藝思想是長期形成的,與他在《新民主主義論》《改造我們的學習》和《整頓黨的作風》等著作中關于文化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進一步研讀《講話》,我們會發現,這部針對延安文藝界現狀的文獻真正要確立的,一是立場問題,二是價值觀問題。因為在毛澤東看來,延安文藝界的問題主要是立場的混淆和價值觀的混亂,矯正文藝界的立場,確立延安的文藝價值觀才是問題的關鍵。關于立場問題,就是“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文藝為什么人呢?毛澤東給出的答案非常肯定:工農大眾。在毛澤東的階級分析中,工農大眾是占中國90%以上人口的被壓迫階級,這個階級在歷史上是被忽視的、松散的、未被建構的,因而沒有人為他們提供足夠消費的文藝產品,只有他們自發自在地創造一些屬于自己的民間文藝自娛自樂。毛澤東認為,中國共產黨屬于這90%的人群,換句話說,這90%的人群應該屬于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就應該創造屬于這90%的階級人群的文藝,這種文藝不僅僅是老百姓聽得懂看得懂的大眾化的,而且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具有濃郁民族性的“中國作風中國氣派”,就如在民間廣泛流傳的民間文學,反映著民間的平民價值觀。因此,毛澤東主張不僅要運用人民的武裝隊伍顛覆敵人的政治統治,還要運用人民的文化隊伍顛覆敵人的文化秩序,創造民族的大眾的無產階級新文化。這種新文化的創造主體是工農大眾,具體而言是他們的話語代表——人民的文化隊伍;這種文化的接受主體也是工農大眾,因為它是源于工農大眾的需求和喜好。這體現了毛澤東關于文學民族性的思想,更體現了毛澤東民間本位主義立場。 ……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姑媽的寶刀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我與地壇
- >
莉莉和章魚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煙與鏡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