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zhàn)為何爆發(fā)及戰(zhàn)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新書--文史哲研究叢刊:漢代都邑與文學(xué)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32591978
- 條形碼:9787532591978 ; 978-7-5325-9197-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書--文史哲研究叢刊:漢代都邑與文學(xué) 本書特色
兩漢是文學(xué)繁盛的時代,以賦和樂府詩為杰出代表。本書從漢代都邑文化的角度來審視漢代文學(xué)的成就。首先對組成漢代都邑的城門、宮殿區(qū)、居民區(qū)、商業(yè)區(qū)、文化區(qū)作了分析研究,接著闡述了宗廟的變遷及其原因、漢代都邑政策與都邑士風(fēng),*后重點探討了漢賦、漢樂府的誕生、發(fā)展及內(nèi)容、風(fēng)格,同漢代都邑文化之間的密切關(guān)系。
新書--文史哲研究叢刊:漢代都邑與文學(xué) 內(nèi)容簡介
兩漢是文學(xué)繁盛的時代,以賦和樂府詩為杰出代表。本書全面研究了漢代都邑建制、都邑政策、都邑士風(fēng)等,并深入闡釋漢代都邑文化對漢賦和漢樂府的重要影響。
新書--文史哲研究叢刊:漢代都邑與文學(xué) 目錄
一、都邑內(nèi)涵 1
二、漢代都邑文化的特點 4
三、選題意義 7
**章 兩漢都邑的空間結(jié)構(gòu) 10
**節(jié) 西漢長安的空間結(jié)構(gòu) 10
一、長安的地理空間特征 11
二、長安城的城門 12
三、宮殿區(qū) 14
四、居民區(qū) 24
五、商業(yè)區(qū) 27
六、文化區(qū) 28
七、皇室苑囿 30
第二節(jié) 東漢洛陽的空間結(jié)構(gòu) 31
一、洛陽的地理空間特征 32
二、洛陽的城門 33
三、宮殿區(qū) 34
四、居民區(qū) 38
五、商業(yè)區(qū) 39
六、文化區(qū) 40
七、皇室苑囿 42
第三節(jié) 宗廟位置的變遷及其原因 44
一、早期宗廟的選址與地位 44
二、漢代宗廟位置的變遷 47
第二章 漢代都邑政策與都邑士風(fēng) 51
**節(jié) 西漢的都邑政策與長安士風(fēng) 51
一、西漢都邑政策 51
二、西漢都邑士風(fēng) 58
第二節(jié) 東漢都邑政策與洛陽士風(fēng) 64
一、東漢都邑政策 65
二、東漢洛陽士風(fēng) 68
第三章 漢代散體賦與兩都氣象 76
一、威權(quán)之域——漢代散體賦中的西都形象 76
二、首善之區(qū)——漢代散體賦中的東都形象 87
三、余論 101
第四章 西都甘泉之賦的文化承載 105
一、兩漢賦家筆下的甘泉宮 105
二、甘泉宮的修造與功能 108
三、揚班張甘泉之賦的文化承載 115
第五章 漢代騷體賦的帝都抒寫 121
一、屈作中的戀“郢”情結(jié) 121
二、東漢中期以前:只認(rèn)帝都是故鄉(xiāng) 126
三、東漢后期:帝都無道轉(zhuǎn)思鄉(xiāng) 134
第六章 漢代樂府詩與都邑聲情 141
**節(jié) 漢樂府與都邑之聲 141
一、漢代都邑各階層的音樂素養(yǎng) 142
二、漢代都邑各階層的音樂消費方式 145
三、漢代都邑之聲 150
第二節(jié) 漢代樂府詩的都邑情懷 158
一、宮廷祈愿 158
二、邑里情懷 168
附錄 先秦兩漢魏晉時期都邑文化的興衰與山水之趣的演變 182
一、先秦時期:敬而遠之 182
二、漢初至東漢中期:羨而近之 187
三、東漢后期及魏晉:愛而入之 196
引用及參考文獻 203
一、古籍 203
二、今人研究著作 207
三、期刊論文 208
新書--文史哲研究叢刊:漢代都邑與文學(xué) 作者簡介
侯文學(xué)(1972-),文學(xué)博士。現(xiàn)為吉林大學(xué)文學(xué)院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先秦兩漢文化與文學(xué)。發(fā)表學(xué)術(shù)論文50篇。主持教育部項目2項,古委會項目1項。代表作品:專著《漢代經(jīng)學(xué)與文學(xué)》。
- >
莉莉和章魚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史學(xué)評論
- >
山海經(jīng)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月亮虎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