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甘蔗收割者:圭亞那契約華工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8127187
- 條形碼:9787218127187 ; 978-7-218-12718-7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甘蔗收割者:圭亞那契約華工史 內容簡介
圭亞那位于南美洲北部。從1853年起便有2801名契約華工到達英屬圭亞那,起先華工主要在種植園種植甘蔗和稻殼,后因環境惡劣,不少華工回國,部分人移居別國或轉而從事燒炭、掘金、砍柴等。據中國官方統計,到1998年圭亞那華僑華人約為6500人。他們主要分布在首都喬治敦及沿海城鄉。華人在歷經一個多世紀的奮斗后,也成為圭亞那自稱的“六民族國家”中的其中一個民族。《甘蔗收割者:圭亞那契約華工史/廣東華僑史文庫》主要描述華僑華人在圭亞那的移民歷程,及華僑華人為圭亞那的社會經濟發展作出重要的貢獻。圭亞那政府贊揚“中國移民為發展圭亞那水稻、甘蔗、淘金、木材、礦業等做出重要貢獻,為圭亞那寫下自力更生從事發展的歷史”。
甘蔗收割者:圭亞那契約華工史 目錄
**章 勞工紛爭
廢除奴隸制
新移民
先生,活干完了
保證盈利
來自東方的東方人
來自西方的東方人
第二章 中國與蠻夷
從1834年說起
鴉片貿易
律勞卑事件
禁煙
欽差大臣林則徐走馬上任
一觸即發
遠征白河
《穿鼻草約》
《南京條約》
**次鴉片戰爭以后
開放廣州
《中英天津條約》
大沽口之戰
《中英北京條約》
太平天國運動
第三章 華工出洋
來來往往
苦力出洋
招工方法
即將出海
大海茫茫
死亡與災難
古巴和秘魯
規范苦力貿易
出洋條約
澳門的苦力貿易
第四章 駛向德梅拉拉
烈日下的愿景
**批華工
懷特第三次出馬
第二波華工潮
尋找中國女性
**批女士
紛紛出洋
1861~1862年間招工季
欣克斯擔任總督
1864一1866年間再次招工
條約章程
“科羅娜號”終于抵達
自由移民工
*后一船華工
甘蔗收割者:圭亞那契約華工史 節選
《甘蔗收割者:圭亞那契約華工史/廣東華僑史文庫》: 1644年清朝建立。不久,滿清新統治者頒布法令,宣布出洋非法。這是因為他們害怕從海外回國的漢人謀反。這項政策尤其是為了防范國姓爺①,也就是那位從荷蘭人手里收復臺灣的著名將軍,防止他挑動反清復明。海外歸來者一經發現,斬立決。幫助海外歸來者,一經發現同樣受到懲罰。清政府還實施了一些極端措施,如將海岸線幾英里之內的居民一概驅離。然而,由于中國海岸線漫長,禁令實施起來非常困難。隨著時間的推移,清政府對歸國者的恐懼逐漸減少。而且,無數沿海村莊和鄉鎮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出洋,所以很難繼續有效實施禁海政策。很多人決心出洋,是為了逃避饑荒和貧困,尤其是在中國南方。久而久之,便逐漸形成了一套客頭操縱出洋的方式,為非法出洋者提供便利。客頭是一種掮客,或中間人,專門負責尋找客源,收取費用,再用舢板將出洋者運送到大船上。正是通過這種方式,使得前往菲律賓、馬六甲、爪哇和蘇門答臘的中國人數量逐年上升,他們在那里耕田種地,經商貿易。 19世紀,當西方列強在加快步伐,攫取更多貿易特權時,清政府的禁海令依然生效。不過,由于清政府和地方官員腐敗無能,此時的禁令幾乎形同廢紙。西方列強通過武力迫使中國開放了通商口岸,而中國政府遏制國人出洋則完全力不從心。有些港口被用來轉運出洋華人,包括新加坡,那里已經成為移民聚集與轉運中心。中國人大批出國受到洋人的協助和鼓勵,他們對出洋問題有著與中國完全不同的看法。 英國已于1807年通過了一項廢除奴隸貿易的法案。1834年,所有英國殖民地也都廢除了奴隸制。1808年,美國禁止輸入非洲奴隸。已經到達美國的奴隸也于1863年正式獲得自由。1848年,法國也廢除了在西印度群島殖民地的奴隸制。但西班牙和葡萄牙并不情愿廢奴,一直拖延到70年代中期。奴隸制的廢除帶來了一個難題,那就是歐洲列強殖民地對廉價勞動力的需求仍然旺盛,但又尚未找到能夠替代奴隸的自由勞動力。由于中國貧困人口巨大,西方列強意識到,中國將是一個緊俏的勞動力來源地,于是他們竭盡全力利用這一資源。苦力貿易由此興盛起來。 苦力出洋 “苦力”一詞據說源自印度西部對一種土著人的稱呼。隨著印度淪為英國殖民地,koli、kulo以及泰米爾語中的kuli等詞都成了苦力的英語詞匯。印度是苦力*早來源地。后來中國也成為招募苦力的主要地點,于是,這個詞在亞洲和英國泛指從事體力勞動的階層。英國華民政務司官員在編制文件時,就稱這些人為“苦力”。不過,有趣的是,在英屬圭亞那,“苦力”一詞專指從印度來的勞工,而中國勞工則被稱為中國人或中國佬。因此,苦力一詞的含義根據使用地方不同而有所不同。在這一章里,我主要從英國人角度討論招募勞工問題,所以“苦力”一詞泛指外來勞工,包括來自印度和中國的勞工。 苦力貿易*早始于商船船長運送苦力出國。這些商船由殖民地政府、商人或種植園主包租。到了后來,在中國的通商口岸,苦力經紀人開始活躍起來。他們主要是歐洲商人,也是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買賣中國勞工的主力軍。對他們來說,中國勞工就是一種出口商品。從1852年開始,正規招工專員成了辦理勞工出洋的第三條途徑,即由殖民地國家指派駐本地的移民代理負責招工,目的是更好地管理苦力販運,盡量減少伴隨苦力貿易而出現的虐待苦力現象。 出洋勞工分為兩大基本類型: “自由勞工”和“契約勞工”。前一類型勞工能夠支付自己的路費,而且是心甘情愿出洋的。絕大部分前往加利福尼亞和澳大利亞的勞工屬于這一類型。但這些人之中能夠付得起船費的人少之又少,必須是有錢的商人,或者有自己的房產或地產,可以變賣資產,籌得路費。大多數自由勞工都是靠向親戚朋友或債主借錢,湊足旅費。這種靠借錢出洋的巨大需求帶來了“賒單船票”這一火爆市場。 ……
甘蔗收割者:圭亞那契約華工史 作者簡介
特里夫·蘇阿冠( Trev Sue-A-Quan)1943年1 1月生于圭亞那喬治敦市,廣東客家人。他的曾祖父是一名契約華工,攜妻帶子在廣州登上“科羅娜號”勞工船。在經歷了78天海上航行之后,他們于1874年2月到達喬治敦,全家人被分配到德梅拉拉河畔的拉格蘭奇甘蔗種植園。 這些華人農業工的第二代子女紛紛開起店鋪,當上老板,其中就包括作者的祖父蘇三群( Soo Sam-kuan)。在文化融合過程中,他的名字轉化成亨利·蘇阿冠( Henry Sue-A-Quan),從此產生了這個獨特的姓氏。 特里夫·蘇阿冠( Trev Sue-A-Quan)這一代人的特點則是通過接受高等教育,從店鋪老板轉變為專業人士。他的哥哥和姐姐都畢業于蘇格蘭的愛丁堡,分別成為主治外科醫生和數學家/計算機專家。特里夫·蘇阿冠進入喬治敦的女王學院學習,后來到英國伯明翰大學學習,獲化學工程學的理學學士學位和博士學位。1969年,他移民加拿大,接著到芝加哥一家大型石油公司供職,在那里從事石油開發和化石燃料利用方面的研究。八年后,特里夫·蘇阿冠重返東方——到中國的北京,在煤炭科學研究中心( Coal ScienceResearch Center)做一名高級研究工程師。他在那里生活了五年,并于1984年與妻子和兒子一同回到加拿大,在溫哥華定居。 特里夫·蘇阿冠對自己家族歷史的興趣源于他對曾祖父當年為什么會遠走他鄉感到好奇。他得到一份家族先輩的契約合同抄本,于是在隨后的二十年里,他充分發揮自己擅長的分析研究技能,全面梳理和敘述了華人最初在圭亞那的生活經歷。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山海經
- >
莉莉和章魚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隨園食單
- >
姑媽的寶刀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