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信仰的動力/萬千教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8421947
- 條形碼:9787518421947 ; 978-7-5184-2194-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信仰的動力/萬千教育 本書特色
《信仰的動力》是美國當代著名哲學家、神學家保羅·蒂利希的代表作。 繼《存在的勇氣》后,作者在本書中以“信仰”為論題,繼續對人們面對的傳統價值失落、空虛與焦慮問題做出回應,結合神學與哲學論證,分析人類處境,將信仰引向終極關切,幫助人們找到精神的歸屬與生活的意義。這種哲學思辨與現實分析相結合的寫作方式使得本書成為廣受歡迎的學術著作,被《紐約時報書評》稱為“經典之作”。 本書譯者參考大量資料、字斟句酌翻譯而成,并撰寫了有針對性的譯者序,對書中涉及的重要命題、關鍵術語等做了詳細介紹。這便于讀者更好地理解該書的內容,明確內心隱匿的力量,汲取滋養心靈的思想養分。
信仰的動力/萬千教育 內容簡介
20世紀無法繞開的思想家保羅•蒂利希代表作 西方世界少有的宗教哲學暢銷書 被《紐約時報書評》稱為“經典之作” 關注精神成長之人書架上的永恒之作
信仰的動力/萬千教育 目錄
信仰的動力/萬千教育 作者簡介
保羅·蒂利希(Paul Tillich,1886—1965)
德裔美籍基督教存在主義哲學家,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神學家之一。曾任教于馬爾堡大學(1924—1925),德累斯頓工業大學、萊比錫大學(1925—1929),法蘭克福大學(1929—1933),紐約協和神學院(1933—1955),哈佛大學(1955—1962)與芝加哥大學(1962—1965)。
他主張整合新教神學與存在主義哲學,建立“系統神學”,并力圖使用“關聯法”將神學思想與哲學、心理學問題關聯起來,讓人們關注自身存在的問題。代表作有《系統神學》(Systematic Theology,1951—1963)、《存在的勇氣》(The Courage toBe,1952)、《圣經宗教與對終極實在的追尋》(Biblical Religion and the Search for Ultimate Reality,1955)、《信仰的動力》(Dynamics ofFaith,1957)、《文化神學》(Theology of Culture,1959)、《基督教與世界宗教間之相遇》(Christianity and the Encounter of the World Religions,1963)等。
錢雪松保羅·蒂利希(Paul Tillich,1886—1965)
德裔美籍基督教存在主義哲學家,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神學家之一。曾任教于馬爾堡大學(1924—1925),德累斯頓工業大學、萊比錫大學(1925—1929),法蘭克福大學(1929—1933),紐約協和神學院(1933—1955),哈佛大學(1955—1962)與芝加哥大學(1962—1965)。
他主張整合新教神學與存在主義哲學,建立“系統神學”,并力圖使用“關聯法”將神學思想與哲學、心理學問題關聯起來,讓人們關注自身存在的問題。代表作有《系統神學》(Systematic Theology,1951—1963)、《存在的勇氣》(The Courage to
Be,1952)、《圣經宗教與對終極實在的追尋》(Biblical Religion and the Search for Ultimate Reality,1955)、《信仰的動力》(Dynamics of
Faith,1957)、《文化神學》(Theology of Culture,1959)、《基督教與世界宗教間之相遇》(Christianity and the Encounter of the World Religions,1963)等。
錢雪松
北京大學哲學博士,目前任教于中國政法大學哲學系。研究領域包括基督教哲學、宗教多樣性問題和宗教知識論等。已出版專著《張力中的朝圣者:宗教多樣性問題之知識論研究》(2016)、譯著《存在的勇氣》(2018),發表有多篇學術論文與譯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姑媽的寶刀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朝聞道
- >
莉莉和章魚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