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學生輔學讀本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6095341
- 條形碼:9787216095341 ; 978-7-216-09534-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學生輔學讀本 內容簡介
《學生輔學讀本》為華夏理工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學生輔學讀本”系列叢書之一,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2015年修訂版)為藍本,在《學生輔學讀本》的基礎上,結合大會精神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與發展的實際,對思想道德和法律相關基礎知識進行深入淺出地闡述與分析。 《學生輔學讀本》按照《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2015年修訂版)的基本結構,每章設置五個部分的內容。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學生輔學讀本 目錄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學生輔學讀本 節選
《學生輔學讀本》: 幸福是非常復雜的一種情感,可以劃分為不同層次和境界。它既是主觀的,更是客觀的;既是物質的,更是精神的;既是感性的,更是理性的;既是結果的,更是過程的;既是理論的,更是實踐的;既是個體的,更是與別人、與社會密切相關的。大學生應樹立正確的幸福觀。 幸福是人的主觀感受,但也與具體的社會生活條件分不開。不同時代、不同階級、有不同生活目標和理想的人有著不同的幸福觀,因此幸福具有主觀性。但人們追求幸福需求的滿足,是整個歷史發展的結果,不能脫離具體的物質生活條件和精神生活條件,因此幸福又具有客觀性。雖說幸福是人們的一種內心感受,但這種感受并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依賴于一定的外物刺激才形成的。即幸福歸根到底是由一定社會的經濟關系和生活條件決定的,是處于一定社會歷史環境的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中,由于感受和理解到目標和理想的實現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滿足。 幸福是個人幸福與社會整體幸福和他人幸福的有機統一。幸福具有個體性,但決不意味著幸福是“個人的私事”。個人幸福與社會整體幸福和他人幸福互相聯系、互相依存。一方面,社會整體幸福是個人幸福的基礎,沒有社會整體幸福,就沒有個人幸福。個人幸福的實現,不僅有賴于徹底改造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而且有賴于社會物質和精神生產力的提高,個人幸福只有在社會整體幸福的不斷增長中才有保障。另一方面,社會整體幸福高于個人幸福,個人幸福充實社會整體幸福。個人要索取,首先要有貢獻,要想獲得幸福,就要為社會、為他人創造幸福。正如馬克思所說,“人類的天性本來就是這樣的:人們只有為同時代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達到完美”,“歷史承認那些為共同目標勞動因而自己變得高尚的人是偉大人物,經驗贊美那些為大多數人帶來幸福的人是*幸福的人”。 幸福離不開一定的物質條件,物質需要的滿足、物質生活的富足是幸福的重要方面,但精神需要的滿足、精神生活的充實是幸福更重要的方面。人對自身生存、享受和發展的客觀條件的依賴和需求是正當的,滿足正當需要是人不可剝奪的權利,一切壓抑人正當需要的行為都是違背人性的。而人的正當需要,絕不僅僅指滿足人們物質生活的自然需要,還包括滿足人們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社會需要和精神需要。人的自然需要主要指人的生理需要,如吃、穿、住、用等;人的社會需要包括人的政治的、經濟的以及發展的需要等;人的精神需要包括歸屬、認同、自尊的需要等。所以,人的幸福不僅僅來自對自然需要的滿足,也來自對社會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滿足。 幸福不僅包含著對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享受,更重要的還在于通過勞動對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創造。人應該把創造幸福和享受幸福結合起來,并把創造幸福作為前提,然后才談得上享受幸福。勞動是人的根本的生存方式。人的幸福感來自物質需要、社會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滿足,而這些需要的滿足不能祈求神的安排,也不能靠大自然的恩賜,只能通過勞動改變世界來實現。勞動是幸福的源泉。人們不僅通過勞動創造適合需要的對象物從而滿足自己的需要,而且通過勞動產生新的需要,引起新的需求,創造新的幸福。需要強調的是,不同的人由于幸福觀不同,追求幸福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但所有人在追求幸福、創造幸福的過程中,都不能損害社會整體和他人的利益,不能通過非法途徑去攫取。正如孔子所言,“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還有一句更簡明的俗語,“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第二,樹立正確的得失觀。得與失是人們*常遇到的一對矛盾,能否處理好這對矛盾,影響著每個人的愛情、婚姻、家庭、事業、健康、幸福、成就等,即影響著每個人生命的質量與數量、人生的成功與失敗。正確認識“得”與“失”,樹立正確的“得失觀”,對于人們特別是年輕人正確認識和處理利益問題,選擇正確的人生道路,創造有價值的人生具有積極的意義。權衡得失,必有一個比較取舍的過程,孟子曾說:“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孟子之言,正應了“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較取其重”之理。 不要拘泥于個人利益的得失,不要滿足于一時的得,不要懼怕一時的失。如果失去成就了別人,那是成人之美,這對自己是精神意義上的獲得。正因為有了這樣的認識,社會上才有了善舉、友情和見義勇為的壯舉。對于不經意而失去的東西,我們大可以重新去爭取。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面對挫折和失去,我們應當保持良好的姿態,不能遇到一點挫折就輕言放棄,面對一點失敗就灰心喪氣,相反,我們應因勢利導,化不利為有利。要努力從患得患失中跳出來,主動舍棄那些可有可無、不觸及生命意義的東西,去追求生命中*有價值、*純粹的東西。正確認識得與失,做到不為私心所擾、不為名利所累、不為物欲所惑,應是每個人不容忽視的自我修煉。有了正確的得失觀,人的心胸會更加豁達,人的心靈會更加美麗,人的境界也會更加高尚。整個社會在這種得失觀的影響下,才會越來越和諧、越來越健康。 ……
- >
我與地壇
- >
煙與鏡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唐代進士錄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