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鄉村治理的紫南智慧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8132686
- 條形碼:9787218132686 ; 978-7-218-13268-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鄉村治理的紫南智慧 本書特色
l 6000村民,10年發展,從“上訪村”到“小康村”,記錄了“全國文明村”佛山紫南村十年發展的歷程。塑造小康中國的紫南村樣本,提供了鄉村振興的優秀范例 l 深度總結佛山紫南村十年鄉村治理先進經驗,是鄉村治理先進范本,村(居)干部培訓必讀書
鄉村治理的紫南智慧 內容簡介
《鄉村治理的紫南智慧》是一本關于鄉村治理經驗的總結。佛山紫南村在村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潘柱升的領導下,由后進村、“上訪村”發展成為“全國文明村”、“全國十佳小康村”、“廣東名村”,積累了相當豐富和實用的村級治理先進經驗,本項目即是響應大會關于“鄉村振興戰略”的部署,總結紫南村十多年來村級治理的實踐,將其作為鄉村治理研究的范本,向全國鄉村宣傳紫南村這一鄉村振興戰略的成功標桿和模范,同時打造便于系統培訓村(居)干部實用教材。
鄉村治理的紫南智慧 目錄
一 基礎篇
**章巧用契機搞互動
第二章深入調研把準脈
第三章勇于擔當解難題
第四章打造“玻璃式”錢柜
[鏈接一]上訪村咋成小康村
[鏈接二]此心安處是故鄉
二 產業篇
第五章準確定位明思路
第六章建好硬件引鳳來
第七章“六字真言”選商家
第八章立足“乙方”搞服務
第九章探尋發展新路子
[鏈接三]積木式創新:小康中國的紫南村樣本
[鏈接四]八成遷出去的村民又遷回來了
[鏈接五]紫南賦
三 村建村管篇
第十章用城市的理念規劃建設
第十一章從下力整治到規范管理
第十二章規范村民建房行為
第十三章投入巨資治水
第十四章搞好植綠護綠
第十五章公廁的三次“革命”
[鏈接六]鄉村振興的紫南探索
[鏈接七]城市治理貴在實
[鏈接八]紫南村私人住宅建設規劃管理規定
四 精神文明與文化建設篇
第十六章挖掘弘揚傳統文化
第十七章建設文化活動場所
第十八章文體活動豐富多彩
第十九章建設“仁善紫南”
[鏈接九]紫南村2010年以來獲得市級以上榮譽一覽表
[鏈接十]紫南村建設鄉風文明的思考
[鏈接十一]紫南村**、二屆美德人物(家庭)
五 民生篇
第二十一章妥善處理分紅與長遠的關系
第二十二章系好保險“安全帶”
第二十三章村級也能辦*好的教育
第二十四章建設平安小區
[鏈接十二]紫南的健康村實驗
六 民生與制度建設篇
第二十五章重大事項由村民決定
第二十六章一切接受村民監督
第二十七章不斷擴大規定和制度覆蓋面
第二十八章嚴格執行各項管理規定和制度
[鏈接十三]紫南村自治管理制度一覽
[鏈接十四]紫南村村民代表會議議事規則
七 黨建篇
第二十九章建設學習型黨組織第三十章建好村支部(黨委)班子
第三十一章激發黨員活力
第三十二章公開選拔后備干部
[鏈接十五]紫南村招聘選拔后備干部工作方案
[鏈接十六]做一個新時期群眾信賴的合格黨員
八 班長篇
第三十三章回報桑梓樂于奉獻
第三十四章砥礪前行勇于擔當
第三十五章善學勤思敢于創新
第三十六章為人師表嚴于律己
[鏈接十七]新時期的村官“改革派”
[鏈接十八]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潘柱升:紫南村的“義工村官”
[鏈接十九]潘柱升獲得的主要榮譽
[鏈接二十]潘柱升獲“南粵楷模”頒獎詞
后記
編寫者簡介
鄉村治理的紫南智慧 作者簡介
方銀旺,20世紀50年代出生,湖北羅田人。20世紀70年代和90年代先后畢業于華中師范學院(現華中師大)中文系和中央黨校函授學院經管專業。1993年評為高級經濟師,2002年加人湖北省作家協會。從1984年起擔任羅田縣委辦公室副主任、鄉黨委書記、羅田縣委候補委員;1993年任湖北省黃岡市政府研究室副主任,1997年后歷任市政府研究室主任、市民族宗教事務局局長、市政協常委、市人大常委會委員、市人大城鄉建設與環境資源保護委員會主任委員、市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市社會科學工作者聯合會副主席、市委干部教育領導小組與市委黨校特聘教師等職。在《人民日報》《經濟日報》等全國50多種報刊和內刊發表評論、調研報告、理論文章、雜文隨筆等各類文章500余篇;出版個人著作兩部,主編著作兩部;獲“全國報紙副刊好作品獎”“人民日報·今日談征文獎”等獎項30余次,撰寫的書籍和調研文章曾3次獲市政府社會科學獎,其中一次二等獎、兩次三等獎。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推拿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朝聞道
- >
我與地壇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