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心理學:歷史與反思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4484985
- 條形碼:9787544484985 ; 978-7-5444-8498-5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理論心理學:歷史與反思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對心理學感興趣的人士
本書姜永志的這本著作也是對*近幾年對理論心理學思考進行系統整理而成的專著,在內在邏輯上具有很強的系統性和邏輯性,書中的某些內容甚至可以為研究生開設一門理論心理學課程。 本書框架完整、結構合理,很多心理學理論問題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例如,他提出心理學分類體系的橫向向度與縱向維度之分的說法,他對中國本土心理學目前存在的問題的思考、對中國民族心理學本土化問題的思考,這些問題都是值得現在研究者深思的問題?偟膩砜矗@是一部比較好的、能反映我國目前心理學理論研究水平的學術專著。
理論心理學:歷史與反思 內容簡介
本書是“心理學新視野叢書”之一,是作者近年按照理論心理學研究邏輯框架完成的一部反映國內理論心理學研究成果的學術著作,全書比較全面系統地探討了理論心理學研究中的一些基本問題。書中依次探討了理論心理學研究的價值、心理學研究的本質,理論心理學的邏輯起點,理論心理學研究方法論要,傳統心理學理論流派的歷史貢獻,文化視野中的理論心理學研究,中國當代心理學研究的本土化取向,中國當代心理學研究的多元民族化取向。本書對理論心理學的學科發展、學科范圍劃定,以及推動理論心理學學科的完善化和系統化均有借鑒意義。
理論心理學:歷史與反思 目錄
前言。
**章 理論心理學研究概論。
**節 心理學研究的理論自覺。
第二節 理論心理學視野中的人性問題 11
第二章 理論心理學研究的邏輯起點。玻
**節 根植歷史發展的心理學 24
第二節 心理學歷史的發展模式。玻
第三節 心理學歷史的詮釋學解釋立場 35
第三章 理論心理學研究方法論析。矗
**節 心理學研究的兩種范式傳統。矗
第二節 心理學研究的兩種方法取向。担
第三節 心理學研究中的主觀性變革 75
第四節 心理學方法論的轉換與建構。福
第四章 理論心理學研究邏輯體系論要。梗
**節 理論心理學研究體系與哲學的關系。梗
第二節 理論心理學研究體系的邏輯發展演變 106
第三節 理論心理學研究體系的分類發展演變 118
第四節 中國理論心理學研究體系的發展演變。保常
第五章 傳統心理學理論流派的歷史貢獻。保矗
**節 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的歷史貢獻 145
第二節 意動心理學的歷史貢獻 155
第三節 機能主義心理學的歷史貢獻 162
第四節 古典與新精神分析心理學的歷史貢獻 172
第五節 辯證與交互行為心理學的歷史貢獻。保福
第六章 文化視野中的理論心理學研究 194
**節 心理學研究的多元文化取向 194
第二節 心理學研究的多元文化發展。玻埃
第三節 多元文化心理學研究與追求科學化的關系 215
第七章 中國當代心理學研究的本土化取向 222
**節 中國傳統文化與本土心理學資源。玻玻
第二節 中國當代心理學本土化研究思潮。玻常
第三節 中國當代心理學本土化研究方向與問題。玻担
第八章 中國當代心理學研究的多元民族化取向。玻叮
**節 中國當代心理學研究的多元民族化。玻叮
第二節 中國當代心理學研究的民族化歷程 268
第三節 中國當代心理學民族化研究方向與問題。玻罚
參考文獻。玻梗
后記。常埃
理論心理學:歷史與反思 節選
一、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心理學資源
(一)中國傳統文化與心智意識 對于智能心理,在現代心理學研究中已經產生豐碩的成果,形成一系列體系,如能力因素說(斯皮爾曼二因素說、桑代克多因素說、瑟斯頓群因素說),能力結構說(弗農層次結構理論、吉爾福特的智力三維結構理論),能力信息加工理論(斯騰伯格智力三元結構理論)。但是,西方的研究成果終究是在西方人的文化傳統、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下產生的,因此它的效度是應受到懷疑的。中國文化背景下的智能心理研究要做到學以致用和實用,就要在中國文化的框架下來研究。我們要看到中國人的智能觀是建立在這樣一種文化之上的,既有荀子《正名》“所以知之在人者謂之知,知有所合謂之智,智所以能知在人者謂之能”,也有王夫之《中庸注》“智能相因,不知則亦不能矣”,所以說中國人對智與知的看法是不同于西方世界的,這種智能觀是適合中國人思維方式的(汪鳳炎,2004,pp.157 162)。中國關于心智的觀點有些是我們的一種財富,有些則是一些糟粕,如封建禮教下的智,封建禮教下的“三綱五!。因此,中國與西方傳統文化下對智與知的理解是有著文化差異的,在中國文化框架下尋求對中國人心智的意識觀念,對揭示、理解、解釋、預測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將有獨特的解釋力。中國文化下的心智觀是關于身體與心理、行為與心理、意識與心理的內在文化意識觀念,對它的理解直接影響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影響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與行為取向!
(二)中國傳統文化與管理心理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簡明地概括了中國傳統文化下的管理觀非常注重“人和”。汪鳳炎認為,中國先哲很早就認識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的道理,因此要尊重人的個體差異性,注重人的重要性。西方管理觀是建立在人性假設之上的一種管理心理觀,如理性經濟人假設,社會人假設、自我實現的假設、復雜人假設,都是根據一定時期的背景提出來的。中國則以孔子儒家的道德人假設、韓非子法家的經濟人假設、老子道家的自然人假設為前提,而自古以來中國人的管理觀主要融合了這三家的思想,形成了特有的復雜人假設,在這種傳統的關系本位社會的影響下,一切的目標都是獲得和諧人際關系,這也是先前說的中國人“尚和”心理在這方面的彰顯(汪鳳炎,2001)?偟膩碚f,中國人在管理觀上的心得就是要得民心,這是中國人的管理觀的一個特色。那中國人得民心的方法有哪些呢?我們認為得民心*主要的是作為一個領導者要修身、要正身,做到遵禮、處恭、守信、愛人、儉用、修心。其次是要滿足人民的需求,養民愛民。第三是“量能而受,人盡其才”。第四是恩威并重。第五是“獎罰可用則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換一個角度說,今天的各種理論體系實則就是中國古代思想的翻版而已,今天只不過是把它系統化而已。中國文化下的這種管理觀是在中國這樣一種文化背景下產生的,這種意識既受中國人的自我觀影響,又受中國人的倫理道德觀影響(費孝通,2008,pp.25 34)。從宏觀上來講,中國人在各種倫理道德觀的影響下已經養成特定時代的“順民”“良民”心態。因此,這種與西方“獨立我”相對應的中國人的“互依我”,在中國文化框架下具有明顯的中國文化特色,這種管理觀念明顯區別于西方之處就在于中國人注重
人情關系,這種基于人情關系的管理觀從古到今都持續影響著中國人的心理。
(三)中國傳統文化與心里健康觀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講究健康保健養生之法,熟知中國歷史的人都可以數出那么幾種方法。關于中國人心理健康的理論基礎,我們認為應該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是“形全者神全”形神兼顧的共養觀。所謂形神共養就是要兼顧生理和心理,由于中國古代就主張要身心兼顧,那么中國文化中關于保健的心理觀多具有養神和養形的雙重需要,這種形神合一的觀點主張從身心的關系角度來探討保健與長壽的關系問題。第二是“抱神以靜”“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靜結合的養生觀,主張以動養形,以靜養神,二者辯證統一,注重使人的心理保持恬靜平和的狀態。這種以靜制燥、精神內守的觀點,應該與老子道家的人生觀有相同之處。第三是“人法自然”的順應自然的養生觀,通過順應自然規律來養形調神,以達到身心健康和長壽的目的。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主張效法自然是貫穿天、地、人三者關系的法則,并且主張人效法自然的目的是要克制情欲,做到“無為”的境界才能身心健康。第四是“鞭后而壽”的內外兼顧的養生觀,主張內外協調,缺什么補什么。第五是“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的以情治情的養生觀。中國古代就認識到各種情感的存在是相生相克的,要善于利用一種情緒去調節另一種情緒,所以說“情”既可以治病也可以致。ㄍ豇P炎,2001)。以上五層意思在中國古代的思想中就已經有所體現,有些觀點至今仍然對中國社會有著深遠的影響,并且已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理論體系。
現代社會的健康保健以及心理健康的很多理論與方法的來源也大多是從中國古代發展而來。總的來說,早期中國人對養生雖然是形神兼顧,但還是有一定的偏向的,即多主張修“神”,認為心理保健應該遵循生理——心理——自然——社會的這種過程,人的健康只有通過實現生理、心理、自然、社會這幾個方面的協調統一才可以達到。這是一種整體觀,這是與西方醫學中的哪病醫哪是完全不同的,他看到了人是一個整體,健康要通過身心統一才可以達到。因此,中國文化傳統不僅提供了身心健康的理論與哲學基礎,而且提供了一種修身養性的功夫來進行身心的保健,如內在對道的體認與外在對道的踐行相結合,發展出儒家、道家和佛家的心性心理觀?梢,中國傳統文化的健康觀不僅注重作為主體的身體的保健,還注重作為客體的心理的保健。它提供的是一種修身體證的功夫,是一種方法,它將身心統合為一體,儒家的身心發展通過修身達到心理的內圣外王;道家的身心發展通過修身的體證達到清心寡欲,達到無為與自然;佛家的身心發展通過修身達到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達到身心的超我境界(葛魯嘉,2008,pp.137 140)。可見,中國文化品性的心理衛生觀是根植于傳統文化的身心一體的內在修為與外在修為一體的綜合體,這是一種心性論的心道一體的闡釋,其中修身養性的修身與體證的方法更是中國傳統自我修行的獨特方法,對這一議題的研究有助于推動世界范圍的心理健康研究! 。ㄋ模┲袊鴤鹘y文化與人格思維方式 “人格”這個詞本非國貨,它來自拉丁文,由于近代心理學的發展,尤其是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導致當代中國人的人格研究完全西化,而忽略了中國特有文化下的特有特質對當代中國人的影響。在中國古代社會,人格雖然沒被正式提出來,但是這種思想已經在中華民族孕育了幾千年。中國古代的這種思想有幾個特點:一是“人格平等”的理想觀念,在現實社會中卻是不平等的,不過這種思想是好的。二是崇尚“內圣外王”的完美人格,孔子看來“內圣外王”是智、仁、勇的統一;道家認為“內圣外王”是慈、儉、不敢為天下先這三寶的完美統一(劉承華,2002,pp.2249)。同時,我們看到對于中國人的人格,先哲都希望是一個完美的統一,但現實情景不是這樣的,因為在中國文化中面子的影響下,每一個中國人都是戴著面具的,正像美國心理學家榮格所說的“阿尼瑪”和“阿尼姆斯”一樣,人都在隱藏自己,所以一個人的人格也不是完全暴露的(鄭雪,2004)。在中國這種文化影響下,我們的行為似乎大多是外儒內道,外儒內法,外道內儒,外佛內道,等等,這也看出中國人的人格體系的構建是相當復雜和凌亂的,似乎中國文化中還缺少一種“唯一信仰”。因此,中國人的人格趨于一種“統一中的多元化”,即以儒家為主導下的多元。在傳統文化因素的影響下,中國人過分關注德行而忽視知識的學習,失去了實現現實人格的基礎,還由于過分關注社會關系而忽略了獨立我,導致對自我價值的貶低,*終導致人格的歪曲!
中國傳統文化塑造了中國人的民族性格,同樣也塑造了中國人獨特的思維方式。汪鳳炎(2004b,p.1)認為:“中國文化是人的文化,西方文化是物的文化;中國文化是內省文化,西方文化是外求文化;中國文化是重情文化,西方文化是重智文化;中國文化是倫常本位文化,西方文化是個人本位文化;中國文化重人文精神,西方文化重科學精神;中國文化重統一性,西方文化重差別性!币虼,從整體上來說,中西方文化差異是明顯的,一種文化的差異性根源應該是民族思維的差異性。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是由中國文化締造的,而中國人的這種思維方式又進一步影響中國文化的發展,這是中國人獨有的“循環思維”;而“天人合一”的思想又使我們發展出全局與整體性思維方式;“唯上是從”塑造了中國人迷信權威,尊經、崇古的思維方式,“經世致用”塑造了中國人求真務實的思維方式,而導致中國人思維方式的核心在人倫上,尤其是重社會而輕個人,形成群體社會思維;“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五行八卦理論塑造了中國人的辯證思維和循環思維。因此,中國的古代文化思想塑造了中國人的特有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在今天看來是一種偏重倫理而缺少認知的思維,是缺少邏輯性、分析性、批判性和創造性的思維。這種思維對當代中國人的影響是深遠的,而且中國的這種思維方式還泛化到整個東方世界,形成一種獨特的東方人的思維方式。這種中國思維方式的文化品性是中國文化心理的產物,是社會、歷史、文化相互作用的產物,同樣是根植于中國主位文化下的文化品性。對中國思維方式的本土化研究將進一步擴展中國本土心理學的研究內容,打破西方世界關于思維方式的話語霸權。 ……
理論心理學:歷史與反思 作者簡介
姜永志,心理學博士,內蒙古民族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心理學基本理論、心理學史、社會心理學。近年來發表學術論文150余篇,在國內CSSCI、CSCD等專業期刊發表論文60多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1項、內蒙古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1項,參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3項,獲得省級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獎、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獎3項;主編《當代理論心理學概論》1部、參著《中國區域跨文化心理學研究》《價值觀的引導:理論思考》《價值觀的引導:調查研究》等3部專著。2013年1月被聘為內蒙古民族大學“科爾沁學者”。
- >
隨園食單
- >
巴金-再思錄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