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分寸 跨越社交圈層的底層邏輯
-
>
生命唯愿愛與自由
-
>
中國式人情世故
-
>
看心理·第2輯(全5冊)
-
>
心靈四書(全4冊)
-
>
非暴力溝通
-
>
往里走,安頓自己
重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5745193
- 條形碼:9787505745193 ; 978-7-5057-4519-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重構 本書特色
互聯網的屬性已經深深地嵌入了我們的血脈中,互聯網時代是一個彰顯個性、個人容易抓住機遇的時代。 互聯網為每個人都提供了登上舞臺展示自我的機會,在互聯網的舞臺上,任何人都可以塑造自己的品牌,打造屬于自己的未來。 在這個時代,每天有無限的機遇和挑戰等待著我們去采擷,《重構》就是一本寫給互聯網時代每個年輕人的精進指南。 去你的未來,就從這本書開始吧
重構 內容簡介
"互聯網時代是一個彰顯個性的時代,也是一個凸顯個人能力的時代。互聯網的發展,為每個人都提供了一個無比閃耀的舞臺,每個人都可以在這個舞臺上盡情地表演,塑造出個人的品牌,打造自己在聚光燈下的完美人設。 在這個時代,每天有無限的機遇和挑戰等待著我們去采擷,《重構》就是一本寫給互聯網時代每個年輕人的精進指南。? 為什么要重構? 如果想實現躍遷、突圍、擺脫現狀,都需要重構現有的認知和觀念。 為什么要精進? 我們的敵人有很多:貧窮、懶惰、安于現狀……這些敵人是我們成功路上的絆腳石,把我們圍在一個狹小逼仄的空間里,進退不得。很多人都不想再過千篇一律的生活,也不想年紀輕輕就看到自己的人生天花板。不斷精進,是我們擺脫這些阻礙的專享辦法。而打敗一個個敵人的過程,就是我們的精進之路。 想要一個不一樣的未來,你就要為自己確定一條該走的路了,這本書就是你走向未來的起點。"
重構 目錄
**章 我和環境是什么關系
不同城市的職場生態 / 002
不同人群的時空區隔 / 012
人和環境的關系 / 018
人生的七次機遇 / 023
滿足感的提前和延遲 / 029
IP的力量 / 036
第二章 我該對老板感恩嗎
大公司好還是小公司好,這是個問題 / 046
工作是**生產力,興趣是第二生產力 / 052
職場轉型的機遇和瓶頸 / 059
HR和獵頭的套路 / 068
我該對老板感恩嗎 / 077
組織文化和人才機遇 / 083
第三章 我該如何選大學
我該如何選大學 / 092
“曲線救國”,從一線到二線 / 102
區域型行業和行業集中度 / 111
放開你的視野:全球化擇業的時代 / 118
外語技能的優勢和誤區 / 125
教育的浪費和過度投資 / 133
第四章 行業視角
互聯網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 144
資本、產業鏈、業務升級 / 152
互聯網的新趨勢(一):B2B和線下擴張 / 160
互聯網的新趨勢(二):變現和存量戰爭 / 168
傳統零售業的迷茫 / 177
4A廣告業的沉浮 / 186
珠寶行業的面子和里子 / 195
第五章 審美就是生產力
空巢青年經濟學 / 204
新經濟,新財富 / 211
出名要趁早 / 219
審美就是生產力 / 224
在中庸和個性之間 / 231
重構 節選
不同城市的職場生態 雖然一個生活在沿海城市的年輕人和一個生活在邊遠山區的年輕人都處于同一國度,但這并不代表他們的一生中所能夠獲得的財富機會和職業發展機會是一樣的,甚至他們面對的生活狀態和面臨的情感環境,都因他們所處的地域不同而有質的不同。 產業生態導致的職場機會 在中國,地區發展不平衡的首要表現就是產業分布不平衡,這直接導致了不同地區的人所面臨的就業機會是完全不同的,他們的人生境遇和職場機遇,也將因此不同。通過圖1-1我們可以看到,各省市在滬深兩市的上市公司數量有著巨大的懸殊。 當我們把數據從省份再聚焦到城市,就會發現產業分布不平衡變得更加明顯。北京、上海和深圳這三個城市在滬深兩市中的上市公司數量遙遙領先,上市公司市值占據了A股總市值的51%。 圖1-1 各省市的中國滬深兩市上市公司數量 數據來源:東方財富Choice數據,截至2017年。 經常會聽人說“越小的地方越靠關系”,按照產業分布的原理,這句話幾乎是對的。因為越小的城市、越偏遠的地區,其支柱產業越少,經濟資源越少,商品貿易和市場經濟越不發達,那么靠市場空間賺錢的可能性就越低,難度也越大。所以,基本上在中小城市的賺錢生態相對大城市來說會更加殘酷,因為資源太少,個人能力就顯得無足輕重,資源會向權力集中。 我在上大學的時候,經常聽同學和朋友說,一線城市是“有關系的人”去的。其實他們完全說反了,小地方才是“有關系的人”去的。 圖1-2 A股上市公司的數量及其在中國十大城市的總值 數據來源:財富號網站。左側縱坐標體現的是不同城市上市公司的數量。而右側縱坐標體現的是對應城市上市公司占中國上市公司市值的比例。 在三、四線城市,甚至更低等級的城鎮,由于人口較少且分散,商業效率低下,本地產業很難發展為大型民營企業,而外來企業一般也是以制造業和銷售業為主。在旅游區可能投資更多的是酒店、景區和房地產,適合招聘大量服務業從業者,那么其他專業的人才呢?總不可能讀了國際注冊會計師去做酒店服務員,讀了法律碩士去工廠里做質檢吧? 當然,在三、四線城市,也不是說沒有本地大型企業,只是在相當多的地區,這種大型企業可能更多的是依托當地土地、礦產、能源等資源所建立起來的國有或私營企業,或依附于政治資源所成立的企事業單位,比如城投公司。總之,這類公司的競爭優勢體現出強烈的“資源屬性”。在三、四線城市,即使可能存在一些大型民營企業,利潤高的大都也是和資源有關的生意。比如承包市政的花花草草、節假日的城市裝扮,給某大型國企單位印刷物料、廣告,給礦業、石油等壟斷國企做上下游產業鏈的配套等,從獲得業務到獲得貸款支持,甚至到成本控制,如水電費、稅費優惠等,都體現出強烈的關系資源屬性。一線城市當然也有大量關系生意、審批生意和資源型國企,但這只是一線城市經濟組成和行業構成的一部分,因為市場的發達和人口的集中,已經足以支撐大量市場性行業產生出大型的、實力強勁的民營公司。 美的、格力這樣的世界500強企業,也都是民營企業,總部基地在珠海、佛山這樣的地級市里,但和其他地級市相比,珠海、佛山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它們都處于珠三角經濟圈,擁有良好的周邊市場優勢,擁有外貿型海外市場優勢,還占據了產業先發優勢。 超大型民營經濟體,在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的三、四線城市并不少見,但在其他內陸地區就較為少見,并且在我看來這個趨勢將是長久的。 互聯網產業在不同城市的生態 “互聯網填補了信息鴻溝,因此在三、四線城市可以學到在一線城市互聯網企業里學到的東西。”時常聽到朋友表達出和上面這句話類似的觀點,但很遺憾,這是錯誤的觀點。 互聯網一直都是全世界、全社會范圍內平權化的有力工具,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互聯網確實是以填補信息鴻溝為己任的,但互聯網不是以讓每個人都能成為互聯網行業從業者,尤其是一線互聯網公司從業者為己任的。事實上,從產業的角度來看,互聯網不僅沒有填補三、四線城市和一線城市之間的產業鴻溝,甚至一直都是充當著拉大城市之間產業鴻溝的角色。 互聯網已經證明了其本身是一個不同以往的、具有諸多全新特性的偉大行業,其中一個重要特性就是,這是一個行業集中度遠超于傳統行業和線下實體行業的行業,甚至說這是一個“贏者通吃”的行業都不過分。 此特性意味著這個行業的資源是高度集中于幾家頭部公司的,而這些頭部公司,無一例外都在北、上、廣、深和杭州,這導致如果身在其他城市,想要進入到一家頭部互聯網公司學習和工作的概率非常低,即使有幸進入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在某些二、三線城市設置的分公司或工作室,你就會發現,它們要么是銷售性質的分公司,要么是人數很少的一個小型工作室,完全無法承載一個城市專業人才的工作需求。 身處一個資源高度集中的行業,你只有進入互聯網頭部公司學習和工作,才能夠接觸到頭部的商業資源、頭部的人才配置和頭部的商業模式,才能有機會學到領先的東西,有機會做出領先的成績,甚至當你決定自己創業的時候,也只有擁有頭部背景的背書,才能更容易拿到頭部的投資資源和創業團隊支持。 而這些資源,由于互聯網頭部公司高度集中于北、上、廣、深和杭州,使得其他城市的人雖然每天都在用互聯網,但卻只是作為產品的應用者和消費者的身份去使用的,既不是產業的建設者,也很難分享產業的發展紅利。從產業的角度來看,其他大多數地方的人,事實上成了“互聯網產業無關者”。 圖1-3 2017年中國新晉獨角獸公司地點分布 數據來源:itjuzi.com,IT桔子;數據截至2017年12月1日。 不同城市的職場生態 由于產業格局的不同,一線城市的職場生態和二、三、四線城市的職場生態肯定是完全不一樣的。 在中國,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承接了絕大部分行業中絕大部分領先公司的總部職能,這包括了絕大部分央企總部、外企中國區總部和絕大部分熱門行業的強勢民營企業總部。雖然部分二線城市也有部分總部功能,但大都是行業內區域性而不是全國性的公司,或者是全國性公司的區域性總部而不是全國性總部。 總部職能分布的格局,造成了二、三、四線城市的職場生態普遍是分公司職場生態或區域型公司的職場生態,這意味著職場的縱深空間比較小,也就是天花板比較低。畢竟在任何一個行業,當全國性大企業CEO的難度肯定遠高于當一個區域型小公司的老板或分公司總經理。 這種總部職能的格局和職場縱深空間的區別,直接決定了工作本身的縱深度和你在職場上的價值。比如同樣是做營銷,在同一家公司,總部的營銷人員會從更高的視角審視和把控集團整體的營銷費用及創意思路,分公司的人則往往是以總部意志的承接者和落地者的身份來參與工作的,而做決策的人和執行決策的人在職場上的價值肯定是不同的,這就好比大腦和四肢。 除了總部職能的格局之外,影響一線城市和二、三、四線城市職場生態區別的更深刻的原因,其實是社會原因—陌生人生態和熟人生態之間的區別。 一座城市之所以能成為一線城市,就在于人口的增長方式主要來自外來人口遷入的機械增長。外地人或非戶籍人口比例等于甚至超過本地人口,這使得一線城市的整體人際生態和職場生態處于陌生人生態之中,加之不論是城市本身還是在職場中,流動性很大,大家會更關注職業的發展空間和未來的提升,當然也更關注現實的收益,整體風格都會更加透明、務實和高效。 二、三、四線城市則不是這樣,雖然個別二線城市的外來人口在加速流入,但還是以熟人生態為主。在這種人情社會中,二、三、四線城市的職場生態,更多的是作為本地人對本地生活的補充,不管是公司還是個人,都少有開疆拓土、引領行業和改變世界等諸如此類頗具雞血感的上進心態。 當然,無論一線城市和二、三、四線城市的產業格局有什么不同,職場的生態有什么不同,或者互聯網行業生態有什么不同,聚焦到個人的話,我并不建議人們都從二、三、四線城市擁到一線城市去,我也不認為每個去一線城市的人都會獲得預期的收益。事實上,個體命運本身是不能用概率論的思維模式去判斷的,即使是百分之一的概率,聚焦到一個個體的身上,對這個人來說都是百分之百的命運。 但一個人確實應該根據自己的家庭背景、個人能力、個人性格和職業的發展目標,并同時對產業格局和城市優勢綜合考慮,匹配自己的選擇。 不同人群的時空區隔 身份的焦慮感 前段時間,針對“如果清華的學生都買不起學區房了,那么,學區房是否還值這么多錢?”這個話題引發了網友們的廣泛討論,雖然這個話題有開玩笑的成分,但也引出另一個問題:有錢人買學區房真的是為了讓孩子考清華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或許這是原因之一,但是還有更深刻的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在推動著這些超額的消費場景,這就需要我們從經濟學的角度去看待這類問題,因為經濟學對于理解人類行為的動力和模式提供了很好的解釋框架和動因分析。 之所以會存在不同檔次的消費場景,其中*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人們本身就處于不同的收入水平上,收入高的人群不想和收入低的人群處在同一水平線上,同時人們又希望其他和自己收入水平相當的人能一眼辨識出自己,這樣既能產生身份上的心理認同,又可以降低互信成本,以期快速獲取友誼、情報和同等水平的互惠互利。這種心理狀態既簡單又深刻,為我們解釋很多現象提供了模型。 在教育行業有一個很顯著的特點,就是永遠把生源質量排在**位。因為生源質量好,教學成績就會好,學生未來的成就就會更高,所以,全世界無論中學還是大學,都在爭奪優質生源。而優質生源主要分為幾方面,比如理工科里學習**的學生,比如各國政商領袖的子女,比如體育、文藝明星……總之,是各個領域的佼佼者。顯然,學區房篩選出來的不一定是優質的生源,而是家庭條件更好的生源。而且中國有那么多學區房,不可能每個孩子都考上清華,甚至不能保證每一個孩子都考上重點學校。所以很明顯,學區房的溢價,是有錢的父母為了讓子女能和更多優秀的孩子一起上學,從而擁有一個好的學習環境而付出的溢價。 另外,買學區房本身也是一種投資。教育,尤其是好的教育資源,在中國一直都被視為一種剛性高端消費,無論是為了學習環境的溢價,還是為了可能存在的更好的投資機會,都支撐了“學區房”這一概念,而當這個概念被支撐起來的時候,它本身也就成為一種身份的標簽。這種標簽對于一個家庭來說,是富足的標志,是關心孩子學習和成長的標志;而對于一個未婚單身青年來說,則是收入和未來財富的極好背書,可以讓其在婚戀市場中獲得更大的“議價權”。 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與優秀的孩子在一起學習和生活,為了獲得可能存在的潛在的投資機會,為了獲得個人財富的身份標簽,這些都成為購買學區房的理由,同時也都指向了身份焦慮—對子女未來的焦慮,對自身財富的焦慮,對自己社會身份的焦慮。而這種身份焦慮的認同感,*終卻都是以一種奇怪的方式呈現的—人們迫不及待地想向更上層靠攏,也更加迫不及待地想宣示自己已經脫離并遠離了之前的階層。 人群的時空區隔 如果你不是富豪,而且不是身處在專門為高凈值人群服務的行業里,如知名醫生、銀行VIP客戶經理等,你可能很難和富豪相識,更不要提深入交往了。 在房地產行業,尤其是別墅、大平層一類的高端物業的銷售圈里,有個很出名的詞叫“圈層營銷”,它大概的意思是,在金字塔形的社會結構下,越往上人越少。而在一個地區范圍內,房地產業態高端到一定程度,就很可能意味著潛在的買家互相都認識。 不在一個圈層里,就意味著和這個圈層有區隔,離得越遠,區隔越大,這種區隔既是時間上和空間上的物理區隔,更是消費價格的成本區隔。 消費成本的不同,造就了不同人群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區隔屏障。這種區隔屏障,意味著不同的服務質量、產品質量,意味著不同的安全系數和醫療教育水平……這也就很好地解釋了為什么同樣生活在一座城市,你很難跨越區隔認識你想認識的那些人。因為走同樣的一條路,你坐在公交車里,人家則坐在豪車里;同樣去一家飯店吃飯,你坐在大堂里,人家則坐在VIP包間里;同樣是在一個區居住,你住在城中村里,人家則住在大平層里。 “認識想認識的人”這一終極社交需求是比消費體驗成本更高的成本,你可以通過一兩次的跨越消費體驗到更高的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但次數過少意味著場景社交成功的概率被無限壓低,而次數過多,你又無法承擔高昂的成本。 由于消費場景的成本無法通過一兩次的跨越消費覆蓋,所以考上好大學和進入好公司才會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因為這不僅意味著自身生存資源得到改善,同時也為自己提供了和不同人群長期生活、接觸的機會。 這種生活場景的接觸,可以為你提供更長的時間、更高的頻率和更容易取得互信的認識場景,讓你更有可能認識到你想認識的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升入好大學,不僅為普通家庭的孩子提供了一個學習知識和技能的場所,也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可以認識到“貴人”的社交生活場景。 所以,想和任何人建立長久而富有成效的人際關系,不管是想談什么樣的戀愛,想讓什么樣的老板欣賞自己,想結交什么樣的朋友,都是一個挑戰,需要彼此欣賞且相互需求,需要機遇和運氣。 而阻隔了你想擁有的人脈關系的障礙,正是你和你想結交的人中間的消費成本所帶來的時空區隔。不僅如此,彼此生活場景和工作場景的缺失,使得你們難以形成長效的人際關系博弈,也就無法建立起牢靠的感情。 不知道男生有沒有這種經驗,如果你在網上或相親時認識一個女生,你非常喜歡她,但是她和你沒有共同的工作和生活圈,甚至連共同的朋友都沒有,你就會發現你們自認識以后如果不能快速進入戀人關系狀態,你們的感情將會非常脆弱。因為缺乏生活和工作場景的支持,既增加了你們互信的成本,還增加了面對面了解和增進感情的成本。但是,如果你們是在學校或公司相識的,物理距離的靠近和職業背景的相同都會降低互信門檻,而且很容易讓你們形成長效 博弈。
重構 作者簡介
村西邊老王 在深圳的北方人 作家 詩人 廣告人 互聯網從業者 哲學青年,藏學愛好者 叛逆青年,文藝“少”年 戴上眼鏡很靦腆,不戴眼鏡很狂野 只喝啤酒 微博@村西邊王寡婦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唐代進士錄
- >
我與地壇
- >
回憶愛瑪儂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莉莉和章魚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