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詞史 本書特色
辨章學術,呈現中華學術之演進脈絡考鏡源流,厘清中國模式之思想資源**流中國知識人的時代回應和精神建構與“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共相輝映。 新故相推 日生不滯全面整理中華現代學術成果深入探尋現代中國的百年學脈2009年起,我館陸續出版“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全面整理中華現代學術成果,深入探尋現代中國的百年學脈。 叢書收錄上自晚請下至1980年代末中國原創學術名著(包括外文著作),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涵蓋文學、歷史學、哲學、法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教育學、地理學、心理學、科學史等眾多學科。意在辨章學術,考鏡源流,收錄各學科學派的名家名作,展現傳統文化的新變,追溯現代文化的根基。 2017年2月11日,商務印書館迎來了120歲的生日
詞史 內容簡介
六經無“詞”字,通作“辭”。《說文》:“辭,訟也。”案辭與詞別。《說文》:“詞,意內而言外也。”明乎我所欲言,必有司我言者,而后可以盡我之詞,故隸司部。意者,司我言者也,故日內。意與志不同,故詞與詩不同。“詩,志也。”《說文》:“從言寺聲。”古文從言之聲。心之所之為志,善于詩者由衷而出。一意孤行,隨其心之所之,以求合于六義之府,其至者可以感天地,通神明,驚風雨,泣鬼神,以成一家之言,以為萬世之法者,蓋其志先定也。否則點竄《堯典》,涂改《生民》,堆垛為工,雕繢相尚,形式具在,而真意不存。既不成其為詩,人亦莫測我志之所在矣。無怪乎有心創作者,舉欲一掃而空之也。詞則源出于詩,而以意為經,以言為飾,意內言外,交相為用。意為無定之意,言亦為無定之言,且也意不必一定,言不必由衷。美人香草,十九寓言,其旨隱,其辭微,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后人作詞之法,即古人言樂之法也。蓋忠臣義士,有郁于胸而不能宣者,則托為勞人思婦之言,隱喻以抒其情,繁稱以晦其旨。進不與詩合,退不與典合。其取徑也狹,其陳義也高。其至者則東西南北,惝恍無憑。雖博考其生平,亦莫測其真意之所在。而又拘以格律,諧以陰陽,毫厘杪忽之微,不得自我而作古,必有司我言者,不能隨我心之所之也,故與詩相成而適相反。此即有心創作者,以新體施之詩者可,以新體施之詞則不可,故不能別出一途以相夸耀也。上自三唐,迄于元季,根柢騷雅,各有可觀。言詞者必奉以為宗,不獨其音節之可法也。蓋風人之意,猶有存焉者爾。入明洪武以來,以至有清乾隆之末,目為小道,此道幾衰。復惑于張《詩馀圖譜》、程明善《嘯馀譜》、賴以邠《填詞圖譜》諸書,以為字句可以出入。陽羨萬氏出,始辭而辟之。嘉慶以還,學者知長短句之不足以言詞也,于是考四聲,明讀法,而尤斤斤于去上之分以糾其失。所惜者,樂譜淪亡,無從按拍,文人弄筆,僅在一字之功。然而浙派、常州派之分,即由之而起。雖日各有所取,亦無謂之爭矣。若不知而妄作者,則間亦有之焉。王昶《明詞綜》、《清詞綜》,黃燮清《續清詞綜》諸書,不過以人存詞,以詞存人,要無當于風雅之意,以之汛覽焉可也。夫取法乎上,僅得乎中,愛古薄今,必求一當,綜其得失,以識盛衰。或略或詳,在所不計。知我罪我,尤非我知己。
詞史 目錄
自序
**章 論詞之初起由詩與樂府之分
第二章 論隋唐人詞以溫庭筠為宗
第三章 論五代人詞以西蜀南唐為盛
第四章 論慢詞興于北宋
第五章 論南宋詞人之多
第六章 論宋七大家詞
第七章 論遼金人詞以漢人為多
第八章 論元人詞至張翥而衰
第九章 論明人詞之不振
第十章 論清人詞至嘉道而復盛
第十一章 結論
跋
附錄一 詞略
附錄二 花庵絕妙詞選筆記
劉毓盤先生學術年表
中國詞學史上的**部通代詞史,它既是**部
又是有繼承和有創見的
詞史 節選
《詞史(120年紀念版)》: 《莊子·天運篇》,黃帝論樂日:吾奏之以人,征之以天,行之以禮義,建之以大情,其聲能短能長,能柔能剛,變化齊一,不主故常,天機不張而五官皆備,此之謂天樂。故作《咸池之槧》,張于洞庭之野,而北門成不能解。后王因之,少嗥作《大淵》,顓頊作《六莖》,帝嚳作《六英》,唐堯作《大章》,虞舜作《大韶》,夏禹作《大夏》,商湯作《大濩》,周武王作《大武》,成王時周公作《勺》,又有《房中之樂》,以歌后妃之德。其于國子也,則大司樂合六代之樂,教以樂德、樂語、樂舞。夫其重之也如此。今所傳者,莫古于《詩》三百篇。讀《左傳》季札論樂一節,則其聲音之道可知。此即《史記·孔子世家》所謂凡詩皆可入樂之說也。及周之衰,詩亡樂廢。屈、宋代興,以《九歌》等篇侑樂,《九章》等篇舒情,涂轍肇分矣。秦一天下,六代廟樂,惟《韶》、《武》存焉。二十六年,改周《大武》日《五行》,《房中》日《壽人》,而鄭衛之音,尤為二世所好。此秦之所以速亡也。西漢之初,有魯人制氏者,世在太樂官,但能記其鏗鏘鼓舞而不能言其義。高祖過沛,作“風起”之詩,令僮兒百二十人習而歌之。又令唐山夫人作《房中之歌》十七章,以備詞樂。孝惠二年,夏侯寬為樂府令,更《房中歌》曰《安世樂》,而侑以簫管。孝武繼世,定郊祀之禮。乃立樂府,采詩夜誦。有趙代秦楚之謳,以李延年為協律都尉,多舉司馬相如等數十人造為詩賦,略論律呂,以合八音之調,作十九章之歌,日《練時①日》一、《帝臨》二、《青陽》三、《朱明》四、《西顥》五、《玄冥》六、《惟泰元》七、《天地》八、《日出入》九、《元狩三年天馬歌》、《太初四年天馬歌》十、《天門》十一、《景星》十二、《齋房》十三、《后皇》十四、《華爆爆》十五、《五神》十六、《朝隴首》十七、《象載瑜》十八、《赤蛟》十九,令童男女七十人習之,而隸于樂府。其余若短簫鐃歌二十二章,姜夔《白石道人歌曲》日:鐃歌,漢樂也。殿前謂之鼓吹,軍中謂之騎吹。日《朱鷺》一、《思悲翁》二、《艾如張》三、《上之回》四、《擁離》五、《戰城南》六、《巫山高》七、《上陵》八、《將進酒》九、《有所思》亦日《嗟佳人》十、《芳樹》十一、《上邪》十二、《君馬黃》十三、《雉子班》十四、《圣人出》十五、《臨高臺》十六、《遠如期》亦日《遠期》十七、《石留》十八、《務成》十九、《玄云》二十、《黃爵行》二十一、《釣竿篇》二十二。又《巴渝舞曲》四章,日《矛渝》一、《安弩渝》二、《安臺》三、《行辭》四,亦隸于樂府。宣帝本始四年,詔樂府減樂人。而渤海趙定、梁國龔德等,以知音善鼓雅琴,為丞相魏相所薦,皆召見于闕下。至哀帝時,以為郊廟詩歌。內有掖庭才人,外有上林樂府,皆以鄭聲施于朝廷,遂罷而不設。其郊祀樂及古兵法武樂,在經不可罷者,別屬他官,從丞相孔光等奏也。是樂府為官名,后人以樂府所采之詩可被之聲歌者,別名之日樂府。故有古樂府、新樂府、小樂府之目。唐宋人以詩詞入歌,故詞亦日樂府。噫唏!樂府之立,見于《漢書》;樂府之罷,見于《樂志》。自有此名,而樂府與詩,截然不相合矣。雖有非之者,卒無以易焉。 ……
詞史 作者簡介
劉毓盤-1867-1927 字子庚 號椒禽 浙江江山人。出身書香門D1 其父劉履芬是晚清有名文學家、藏書家。劉毓盤自幼浸淫于文史 與王鵬運、朱祖謀等晚清詞學家多有交往 后與曲學大師吳梅相過從。辛亥革命后曾任教浙江省立**師范學校 1919年到北大文學院任教 主講詞史、詞、詞xuan、詞家專集、詩文名著xuan等課程 1924年兼任北師大國文系教授 以詞學教授終老。劉氏創作與學術兼善 作為詞家 他嚴于詞律 撰有'濯絳宦詞''椒禽詞'等;作為詞學家 他的存世著作有'詞史''中國文學史''唐五代宋遼金元詞輯'等。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巴金-再思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