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金融學一本通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0251113
- 條形碼:9787550251113 ; 978-7-5502-5111-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金融學一本通 本書特色
為了幫助廣大普通讀者輕松、愉快、高效地了解金融學知識,張卉妍精心編寫了這本金融學通俗讀物——《金融學一本通(精)》,書中將金融學中*生動的一面呈現在讀者面前。通過回顧金融的演化歷史,以通俗易懂的語言為讀者解釋金融專業術語和金融原理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并通過歷史上金融家的故事,讓讀者身臨其境地去感受金融學的魅力,這是我們的編寫宗旨。希望讀者在閱讀之后可以有所啟發,在大的金融背景下,運用所學指導自己的行為,解決生活中遇見的各種難題,從而更快地走向成功。
金融學一本通 內容簡介
本書系統講述了金融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及其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的應用,以淺顯的語言普及經濟學常識,以輕松的筆墨回答金融學問題。書中沒有艱深晦澀專業術語,而是以金融學的基本結構作為骨架,以生活中的鮮活事例為血肉將金融學內在的深刻原理與奧妙之處娓娓道來,讓讀者在快樂和享受中,迅速了解金融學的全貌。并學會用金融學的視角和思維觀察、剖析種種金融現象,讀懂國際熱點事件背后蘊藏的金融原理。書中將金融學中生動的一面呈現在讀者面前。通過回顧金融的演化歷史,以通俗易懂的語言為讀者解釋金融專業術語和金融原理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并通過歷史上金融家的故事,讓讀者身臨其境地去感受金融學的魅力,這是我們的編寫宗旨。希望讀者在閱讀之后可以有所啟發,在大的金融背景下,運用所學指導自己的行為,解決生活中遇見的各種難題,從而更快地走向成功。讀過本書,你就會發現,金融學一點也不枯燥難懂,而是如此的貼近生活,如此的有趣,同時又是如此的實用。
金融學一本通 目錄
入門篇:開啟金融之門
**章?我們生活在富饒的“金融時代”
推開金碧輝煌的金融學殿堂的大門
越來越多的財富是金融活動創造的
為什么錢多了并沒有感到富有
掌控世界的不是政治家而是投資家
金融治國,政府有錢不如民間富有
金融出問題了,對我們有什么影響
在現代社會里,金融盲無法生存
金融飛下“神壇”,走入尋常百姓家
從實際出發,從日常生活中學金融學
第二章?金融如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我們的財富去哪里了——個人的“資產流失”
為什么錢也會嫌多——流動性過剩
農副產品“瘋漲”背后的甲流金融學
為什么次貸危機的根源不是中國而是美國
經濟危機帶來投資的良機——大環境決定小投資
金融危機如何影響百姓的消費信心
第三章?大家都在講的CPI是什么
這年頭沒有人講中文了,都講CPI
國家經濟狀況的晴雨表:GDP
體現國家的經濟水平:GNP
國家經濟的“體溫計”:PPI
生活水平的衡量尺度:恩格爾系數
財富收入是否公平,基尼系數是標準
金融投資的風向標:道·瓊斯指數
中國金融的幸運和不幸:極速貨幣化
金融學里的不可能三角:三元悖論
全球經濟突圍的秘道:低碳金融
第四章?為什么貧者越貧,富者越富
貨幣也會排斥異己的——劣幣驅逐良幣
什么讓你一夜暴富,或一夜破產——財務杠桿率
隨大流是明智還是愚蠢——博傻理論
貧者越貧,富者越富——馬太效應
不可違背的“太太定律”——市場意志原理
“債務”跟著“資產”走——資本收腰術
時空互換的金融隧道——風險收益率
致命錯誤——混淆實物與貨幣資產定價
不完美市場中的理性投資——有限套利
第五章?金融界那些叱咤風云的人
美國金融教父——漢密爾頓
金融投資大鱷——索羅斯
誰在抄底華爾街——股神巴菲特
歷史上*早的融資者——吉拉德
華爾街的老船長——范德比爾特
他的名字說明一切——查爾斯·道
全美**大銀行家——賈尼尼
書寫摩根傳奇——瓊·施特勞斯
三連任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
基礎篇:走近金融的世界
第六章?看透錢的本質,就了解了金融的真諦
貨幣的起源:誰人不識孔方兄
貨幣演進:“以物易物”到紙幣做“媒”
貨幣本質:從貝殼到信用卡,什么才是貨幣
貨幣功能:貨幣為什么能買到世界上所有的商品
貨幣制度:沒有“規矩”難成方圓
貨幣的時間價值:今日的1元未來價值多少
貨幣供應量的判斷:M0、M1、M2
紙幣:貨幣的價值符號
電子貨幣:“無腳走遍天下”
虛擬貨幣:Q幣究竟是貨幣還是商品
鑄幣稅:發行貨幣的好處
貨幣需求:社會運轉需要多少錢
貨幣供給:社會運轉究竟需要多少錢
貨幣的流動偏好
貨幣乘數:貨幣流通速度的快與慢
貨幣危機:“錢”也能惹出大禍
貨幣幻覺:什么讓你錢包變癟的
第七章?沒有信用,金融市場就失去了基礎
信用:富人賺錢的智慧
國家信用:*可信賴的信用形式
國際信用:管用的《君子協定》
銀行信用:把錢放進銀行*放心
商業信用:企業之間信守的承諾
民間信用:古老的高利貸
個人信用:您的“經濟身份證”
信貸消費:是“時尚”還是“陷阱”
信用陷阱:警惕信用卡“被收費”
信用經濟:市場成熟與否的標尺
信用風險:銀行也不得不防的風險
不良貸款:銀行業的阿喀琉斯之踵
信用評級:金融界的“天氣預報”
第八章?格林斯潘調節金融的“利器”
利息:利息是怎樣產生的
利率:使用資本的應付代價
利息的種類:究竟有多少種利率
如何計算名義利率與實際利率
復利:銀行存款如何跑過CPI
負利率:利息收入趕不上物價上漲
利息稅:儲蓄也要收稅
利率調整:四兩撥千斤的格林斯潘“魔棒”
利率對資本價值的影響
利率調整對股市漲跌的影響
利率與投資債券的關系
利率與存款準備金率的關系
利率風險:利率的變動帶來哪些風險
利率市場化:把定權還給市場
第九章?世界金融的構成與發展
國際金融體系:構成國際金融活動的總框架
國際金融機構:為國際金融提供便利
國際金融中心:冒險者的天堂
世界金融組織:誰在負責處理我們的錢
世界銀行:條件苛刻的世界貸款銀行
世界貿易的協調者:WTO
自由貿易協議:FTA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
國際資本流動:為什么要到美國去炒股
國際收支:撬動全球貿易的支點
貿易差額:國際貿易中的順差、逆差
資本凈流出:金融資源的流動
世界貸款:條件苛刻的世界銀行貸款
離岸美元:美國人怎樣爭奪離岸銀行業務
第十章?霧里看花的金融市場
金融市場:走進財富的游樂場
貨幣市場:一手交錢,另外一只手也交錢
資本市場:貨幣市場的金融工具
股票市場:狼和羊組成的金融生態
證券市場:風云變幻的“大舞臺”
基金市場:讓投資專家打理你的財富
上市公司:股市大廈的基石
外匯市場:大而無形的金融市場
抵押貸款市場:渴望借錢給你的貸款人
期貨市場:在盛宴與豪賭之間徘徊
保險市場:給未來拉上一根“安全繩”
黃金市場:黃金天然是貨幣
第十一章?誰在負責處理我們的錢
銀行:金融界當之無愧的“大哥”
政策性銀行:肩負特殊的使命
保險公司:無形保險有形保障
金融中介:供求之間的橋梁
投資銀行:“為他人作嫁衣裳”
信托投資公司:受人之托代人理財的機構
證券交易所:讓證券持續不斷地流通
典當行:財富應急的*后一招
企業集團財務公司:企業的銀行,銀行的企業
共同基金:資金界里的大管家
信用合作組織:老百姓的金融好幫手
第十二章?金融體系的“神經中樞”
中央銀行:貨幣的發行者
聯邦儲備體系:美聯儲的誕生
當代中央銀行體制:世界趨勢與中國選擇
央行的獨立性:微妙的輕重
從美國銀行體系看央行的穩定性
金融穩定:央行的神圣職責
央行應該以零通貨膨脹作為目標嗎
“威猛強大”的存款準備金率
“雪中送炭”的再貼現政策
靈活的公開市場業務
金融危機中的*后貸款人
巴黎銀行為何股價暴跌
歐洲中央銀行:管理超國家貨幣的中央銀行
操作篇:打理金融生活
第十三章?怎樣讓錢生錢,存銀行還是投資
存款儲蓄:*傳統的理財方式
債券投資:儲蓄的近親
保險:以小博大的保險理財
外匯投資:投資外國的貨幣
期貨:創造價值的“買空賣空”
期權:只有權利,沒有義務
基金:安全而又穩定的投資
股票投資:選擇一只成長股
信托產品:高門檻伴隨高回報
現代對沖基金:風險對沖已徒有虛名
金融衍生產品:證券市場的發展新趨勢
黃金投資:用黃金挽救縮水的錢包
收藏品投資:藝術與理財的完美結合
房產投資:不應忽略的投資寶地
第十四章?資金管理是企業經濟管理的命脈
公司金融:為什么要了解公司金融
資金管理:聰明的人能夠更好地解決問題
資金配備:讓資金問題絆倒的企業數不勝數
產業模式:資金是經濟發展的**推動力
融資計劃書:如何做好融資計劃
啄食順序原則:資金結構安排大有講究
銀行信貸:如何讓銀行成為你的后臺
票據貼現:沒到期的銀行票據也能派上用場
公益信托:每年頒發的諾貝爾獎金從何而來
金融新秩序:全球都把“寶”壓在中國
理性決定收益:長期投資項目選擇
企業合并:如何改變高失敗率的命運
融資診斷與評估:如何確定融資合理性
第十五章?企業缺錢怎么辦,成為資本運作高手
融資技巧:如何擺脫融資之“難”
制定融資策略:找錢之前必修課
融資成本:融資不能病急亂投醫
債券融資:拿別人的錢為自己辦事
股權融資:上市公司以權力換資金
金融租賃:借雞下蛋,賣蛋買雞
員工持股制:讓員工做企業的主人
貿易融資:中小企業的解困之道
VC和PE:風險投資與私募股權投資
政策性基金融資:政府的天使投資
外資銀行:中小企業就是未來
企業兼并:完成擴張*快捷的方式
典當融資:救急的“第二銀行”
天使基金:創業者的“嬰兒奶粉”
企業托管:攀上高枝做融資
融資外包:企業的生物鏈融資
無形資產融資:“以權謀資”的合法融資
第十六章?調節宏觀經濟“看不見的手”
金融調控:當亞當斯密遇見凱恩斯
宏觀調控:看得見的物價,看不見的手
財政調控:國家履行經濟職能的基礎
個人所得稅:收入分配的調節器
利率政策:“四兩撥千斤”的政策
貨幣政策:擴張好還是緊縮好
財政赤字:影響國家經濟的債務
貨幣與財政決策如何實現經濟平穩
貨幣政策的擴張與緊縮
政府決策:固定規則還是靈活決策
當經濟太冷的時候,政府“踩油門”
當經濟太熱的時候,政府“踩剎車”
宏觀調控政策是如何影響總需求的
宏觀經濟政策的局限性
第十七章?匯率上升,對我們的生活有影響嗎
匯率:天下也有免費的“午餐”
匯率指標:不同國家的適用程度不同
“巨無霸”指數——貨幣的實際購買力
一價定律:購買力平價之上的模型
匯率制度:固定匯率好還是浮動匯率好
外匯交易:兩種貨幣之間是怎樣交易的
影響匯率變動的依據是什么
匯率的影響:匯率變動對經濟發展有什么影響
匯率政策:決定一國經濟的興衰
外匯投資的收益、風險和流動性
貨幣局:造成阿根廷困境的匯率制度
流動性陷阱:匯率難以逃離的怪圈
人民幣升值,誰動了我們的奶酪
外匯干預:為什么外匯不能“自由”
歷史篇:解讀金融的歷史
第十八章?世界財富是如何轉移的
白銀與黃金時代——中國衰落,歐洲崛起
黃金成就的霸權——葡萄牙和西班牙
**個世界經濟霸主——荷蘭
現代中央銀行的鼻祖——英格蘭銀行
全球經濟動力之都——倫敦金融城
高估的法郎使國家陷入經濟泥潭——法國
星條旗飄揚——美國經濟的崛起
東京金融中心的崛起——日本的發跡史
歐洲金融中心的競合大戲
亞太金融中心群的崛起
第十九章?金融主導大國的興衰史
世界貨幣的變遷,風水輪流轉
英鎊霸權的輝煌與衰落
一戰期間再次被英國廢除的金本位制度
金本位制崩潰,國際貨幣秩序混亂的開端
布雷頓森林體系——美國霸權的建立
布雷頓森林體系“巨人”的倒塌
日本經濟為什么會停滯20年
“華盛頓共識”與全球化降臨
歐元崛起,歐洲可以因此獲益嗎
貨幣同盟:區域團結時代的到來
第二十章?那些攪動世界的人們
金融寡頭之首——洛克菲勒財團
超越對手——高盛集團
戰略設計高手——花旗集團
華爾街的拯救者——摩根斯坦利
**財閥——三菱集團
龐大的金融帝國——匯豐集團
全球金融界的幕后推手——羅斯柴爾德家族
野心龐大的投資家——拉扎德銀行
以“價值投資”創造*大價值——老虎基金公司
配置*優資金的超級金算牌——先鋒基金公司
第二十一章?影響世界經濟的金融事件
黑色星期二——1929年美國股災
引發二戰的根本原因——經濟蕭條
外債依賴癥——拉美債務危機
世紀豪賭——英鎊阻擊戰
世界*大的金融丑聞——住友期銅事件
雙頭鷹的夢魘——俄羅斯金融危機
美國史上*大的破產案——安然神話的破滅
金融颶風的發源地——美國次貸危機
金融衍生品的犧牲品——巴林銀行倒閉
轟動一時的金融事件——中航油(新加坡)巨虧
第二十二章?公司兼并背后的資本力量
早期的美國鐵路大兼并
標準石油的兼并之路
家喻戶曉的卡內基鋼鐵并購案
反壟斷法與壟斷勢力的較量
迅速擴張的大宇集團
財團控制下的通用汽車公司
垃圾債券主導美國第四次兼并浪潮
花旗銀行與旅行者集團的合并
鋼鐵業的新世紀并購
《華爾街日報》易主
海灣石油公司收購案
奔馳與克萊斯勒的合與分
沃達豐對曼內斯曼的世紀大收購
網絡新貴活力門挑戰日本傳統勢力
吉列收購沃爾沃,兼并是福還是禍
第二十三章?金融圣地的榮耀、貪婪與毀滅
誰人不識華爾街——由一面墻而得名的華爾街
今天賺的給我,明天賠的歸你——華爾街的五大投資銀行
鍍金時代,資本無眠——華爾街的資本流動
美國“栽了一個大跟斗”——華爾街驚天變局
狩獵華爾街——誰在抄底華爾街
賭場里面人人都是投機客——華爾街的罪與罰
新自由主義死了——國有化風暴橫掃歐美
是誰搞垮了華爾街——華爾街的危機根源
創新本無罪——誰來監管華爾街
風暴席卷全球各個行業——華爾街痛苦,全球共同品味
政府是市場經濟的守夜人——華爾街金融危機與救援
熱點篇:與金融大事面對面
第二十四章?當今經濟形勢下的貨幣戰爭
“棒殺”歐元:做空、再做空
美元、歐元、人民幣、日元的四角關系
匯率大戰,窺視中國金融市場為哪般
美國金融核彈轟炸下的日本經濟
東亞,理想的貨幣戰爭對象
日元國際化,有利也有弊
地位提升:走向世界的人民幣
亞洲貨幣絞殺戰
世界何時會進入貨幣多極化時代
未來國際貨幣格局猜想:美元、歐元、亞元三足鼎立
第二十五章?昔日可買一房,今日只抵一瓶酒
通貨膨脹:錢為什么越來越不值錢了
通脹預期:臨渴掘井還是未雨綢繆
貨幣發行:鈔票印得太多必然會貶值
通貨膨脹率:怎樣衡量貨幣貶值了多少
通脹的分類:價格上升有多快
通貨膨脹效應:通貨膨脹有弊也有利
通貨膨脹的利與弊:通脹也有可愛的一面
什么在助漲通脹的烈火
惡性通貨膨脹離我們并不遙遠
通貨膨脹已經成為全球性大難題
伴隨通貨膨脹而來的危害
政府如何治理通貨膨脹
通貨緊縮:當通貨膨脹走到馬路對面
通貨緊縮是方興未艾,還是強弩之末
通貨緊縮的隱性危害
誰是造成通貨緊縮的罪魁禍首
政府應該如何治理通貨緊縮
第二十六章?資產價格泡沫的國際傳播
泡沫的產生:風起青萍之末
滾滾而來的資金和資產泡沫
理性繁榮和非理性繁榮
資產泡沫與銀行危機
房地產崩塌及衍生品泡沫破裂
日本泡沫經濟的興起、破滅與后果
東亞經濟奇跡和亞洲金融危機
美國次貸泡沫的根源、影響與啟示
第二十七章?誰在“爆炒”股票市場
“野狼群”來自何方
暴風雨前的寧靜:熱錢掣肘
“燃燒”的錢,*終會灼傷經濟
熱錢加速流入中國
高筑墻能擋住熱錢洪流嗎
日元套利交易之后的美元套利狂潮
馴服“狼性”是反熱錢的根本
法國密西西比災難
南海投資泡沫
熱錢監管與索羅斯狙擊中國
第二十八章?全球經濟衰退滯緩到何時
為什么美國一打噴嚏,全世界都會感冒
究竟誰才是導致全球經濟失衡的罪魁禍首
風暴過后重創的美國經濟
颶風之下重挫的歐洲經濟
危機重壓中的日本經濟
世界金融的現狀:危機與希望并存
自由貿易與貿易保護主義的較量
一波三折的多哈回合談判
世界政府是否會出現
宣召“真正的歐洲社會模式”
美元如果破產,世界將會怎樣
危機之下,中國經濟何去何從
全球即將步入資源為王的新時代
全球經濟何時全面回暖
金融學一本通 節選
第九章 世界金融的構成與發展 ——每天學點金融體系知識 國際金融體系:構成國際金融活動的總框架 國際金融體系是國際貨幣關系的集中反映,它構成了國際金融活動的總體框架。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各國之間的貨幣金融交往,都要受到國際金融體系的約束。金融體系包括金融市場、金融中介、金融服務企業以及其他用來執行居民戶、企業和政府的金融決策的機構。有時候特定金融工具的市場擁有特定的地理位置,例如紐約證券交易所和大阪期權與期貨交易所就是分別坐落于美國紐約和日本大阪的金融機構。然而,金融市場經常沒有一個特定的場所,股票、債券及貨幣的柜臺交易市場——或者場外交易市場的情形就是這樣,它們本質上是連接證券經紀人及其客戶的全球化計算機通信網絡。 金融中介被定義為主要業務是提供金融服務和金融產品的企業。它們包括銀行、投資公司和保險公司。其產品包括支票賬戶、商業貸款、抵押、共同基金以及一系列各種各樣的保險合同。 就范圍而言,當今的金融體系是全球化的。金融市場和金融中介通過一個巨型國際通信網絡相連接,因此,支付轉移和證券交易幾乎可以24小時不間斷地進行。舉個例子: 如果一家基地位于德國的大型公司希望為一項重要的新項目融資,那么它將考慮一系列國際融資的可能性,包括發行股票并將其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或倫敦證券交易所出售,或是從一項日本退休基金那里借入資金。如果它選擇從日本退休基金那里借入資金,這筆貸款可能會以歐元、日元甚至美元計價。 1.國際金融體系的主要內容 (1)國際收支及其調節機制。即有效地幫助與促進國際收支出現嚴重失衡的國家通過各種措施進行調節,使其在國際范圍能公平地承擔國際收支調節的責任和義務。 (2)匯率制度的安排。由于匯率變動可直接地影響到各國之間經濟利益的再分配,因此,形成一種較為穩定的、為各國共同遵守的國際間匯率安排,成為國際金融體系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一國貨幣與其他貨幣之間的匯率如何決定與維持,一國貨幣能否成為自由兌換貨幣,是采取固定匯率制度,還是采取浮動匯率制度,或是采取其他匯率制度等等,都是國際金融體系的主要內容。 (3)國際儲備資產的選擇與確定。即采用什么貨幣作為國際間的支付貨幣;在一個特定時期中心儲備貨幣如何確定,以維護整個儲備體系的運行;世界各國的儲備資產又如何選擇,以滿足各種經濟交易的要求。 (4)國際間金融事務的協調與管理。各國實行的金融貨幣政策,會對相互交往的國家乃至整個世界經濟產生影響。因此,如何協調各國與國際金融活動有關的金融貨幣政策,通過國際金融機構制定若干為各成員國所認同與遵守的規則、慣例和制度,也構成了國際金融體系的重要內容。國際金融體系自形成以來,經歷了金本位制度、布雷頓森林體系和現行的浮動匯率制度。 2.金融體系的重要作用 金融體系包括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金融市場和人們常見的市場一樣,在那里人們買賣各種產品,并討價還價。金融市場可能是非正式的,例如社區的跳蚤市場;也可能是高度組織化和結構化的,比如倫敦或者蘇黎世的黃金市場。金融市場和其他市場的唯一區別在于,在這個市場上,買賣的是股票、債券和期貨合約等金融工具而不是鍋碗瓢盆。*后,金融市場涉及的交易額可能很大,可能是風險巨大的投資交易。當然,一筆投資的回報可能讓你贏得盆滿缽滿,也可能讓你輸得一貧如洗。由于金融市場具有較高的價格揮發性,比如股票市場,因此金融市場的消息很值錢。 金融機構也是金融體系的一部分,和金融市場一樣,金融機構也能起到將資金從儲蓄者轉移到借款者的作用。然而,金融機構是通過銷售金融債權獲取資金并用這些資金購買公司、個人和政府的金融債權來為他們融資的。金融機構包括:商業銀行、信用社、人壽保險公司以及信貸公司,它們有一個特殊的名字:金融中介機構。金融機構控制著整個世界的金融事務,為消費者和小企業提供各種服務。盡管金融機構不像金融市場那樣受到媒體關注,但它卻是比證券市場更重要的融資來源地。這一現象不僅在美國如此,在世界其他工業化國家亦是如此。 國際金融機構:為國際金融提供便利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建立了布雷頓森林國際貨幣體系,并相應地建立了幾個全球性國際金融機構,作為實施這一國際貨幣體系的組織機構,它們也是目前*重要的全球性國際金融機構,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簡稱世界銀行的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國際開發協會和國際金融公司。 適應世界經濟發展的需要,先后曾出現各種進行國際金融業務的政府間國際金融機構,國際金融機構的發端可以追溯到1930年5月在瑞士巴塞爾成立的國際清算銀行。它是由英國、法國、意大利、德國、比利時、日本的中央銀行和代表美國銀行界的摩根保證信托投資公司、紐約花旗銀行和芝加哥花旗銀行共同組成,其目的就是處理**次世界大戰后德國賠款的支付和解決德國國際清算問題。此后,其宗旨改為促進各國中央銀行間的合作,為國際金融往來提供額外便利,以及接受委托或作為代理人辦理國際清算業務等。該行建立時只有7個成員國,現已發展到45個成員國和地區。 從1957年到20世紀70年代,歐洲、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中東等地區的國家為發展本地區經濟的需要,同時也是為抵制美國對國際金融事務的控制,通過互助合作方式,先后建立起區域性的國際金融機構。如泛美開發銀行、亞洲開發銀行、非洲開發銀行和阿拉伯貨幣基金組織,等等。 國際金融機構是指從事國際金融管理和國際金融活動的超國家性質的組織機構,能夠在重大的國際經濟金融事件中協調各國的行動;提供短期資金緩解國際收支逆差穩定匯率;提供長期資金促進各國經濟發展。按范圍可分為全球性國際金融機構和區域性的國際金融機構。 國際金融機構在發展世界經濟和區域經濟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不過,這些機構的領導權大都被西方發達國家控制,發展中國家的呼聲和建議往往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和反映。 1.國際開發協會 國際開發協會是專門對較窮的發展中國家發放條件優惠的長期貸款的金融機構。成立協會的建議是1957年提出的,正式成立于1960年9月。 國際開發協會的組織機構與世界銀行相同。其資金來源主要有:(1)會員國認繳的股本;(2)工業發達國家會員國提供的補充資金;(3)世界銀行從凈收益中撥給協會的資金;(4)協會業務經營的凈收益。 協會的貸款條件是:1972年按人口平均國民生產總值不到375美元的發展中國家的政府或企業。貸款不收利息,只收0.75%的手續費,貸款期限50年。至1988年財政年度,協會提供信貸資金總額為508.91億美元。 近年來我國與國際開發協會的業務往來日益增多,至1995年6月末,我國共利用協會貸款100.61億美元。 2.國際金融公司 國際金融公司建立于1956年7月。申請加入國際金融公司的國家必須是世界銀行的會員國。國際金融公司的組織機構和管理方式與世界銀行相同。 國際金融公司的主要任務是對屬于發展中國家的會員國中私人企業的新建、改建和擴建等提供資金,促進外國私人資本在發展中國家的投資,促進發展中國家資本市場的發展。其資金來源主要是會員國認繳的股本、借入資金和營業收入。 國際金融公司提供貸款的期限為7年?15年,貸款利率接近于市場利率,但比市場利率低,貸款無須政府擔保。 3.亞洲開發銀行 1966年在東京成立,同年12月開始營業,行址設在菲律賓的首都馬尼拉。成立初期有34個國家參加,1988年增加到47個,其中亞太地區32個,西歐和北美15個。其管理機構由理事會、執行董事會和行長組成。 亞洲開發銀行的宗旨是通過發放貸款和進行投資、技術援助,促進本地區的經濟發展與合作。其主要業務是向亞太地區加盟銀行的成員國和地區的政府及其所屬機構、境內公私企業以及與發展本地區有關的國際性或地區性組織提供貸款。貸款分為普通貸款和特別基金貸款兩種。前者貸款期為12年?25年,利率隨金融市場的變化調整;后者貸款期為25年?30年,利率為1%?3%,屬長期低利優惠貸款。 亞洲開發銀行的資金來源主要是加入銀行的國家和地區認繳的股本、借款和發行債券以及某些國家的捐贈款和由營業收入所積累的資本。 我國在亞洲開發銀行的合法席位于1986年恢復。1988年末我國在亞行認繳股本16.17億美元,為亞行第三大認股國。至1996年12月末,已獲亞行貸款項目59個,總額達63.8億美元;此外還接受亞行提供的無償技術援助237項,金額1.036億美元。 4.非洲開發銀行 非洲開發銀行于1963年9月成立,1966年7月開始營業,行址設在科特迪瓦的首都阿比讓。我國于1985年5月加入非洲開發銀行,成為正式成員國。 非洲開發銀行的宗旨是:為成員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提供資金支持;協助非洲大陸制定發展的總體規劃,協調各國的發展計劃,以期達到非洲經濟一體化的目標。其主要業務是向成員國提供普通貸款和特別貸款。特別貸款條件優惠,期限長,*長可達50年,貸款不計利息。非洲開發銀行的資金主要是成員國認繳的股本,為解決貸款資金的需要,它還先后設立了幾個合辦機構:非洲開發基金、尼日利亞信托基金、非洲投資開發國際金融公司和非洲再保險公司。 國際金融中心:冒險者的天堂 國際金融中心就是指能夠提供*便捷的國際融資服務、*有效的國際支付清算系統、*活躍的國際金融交易場所的城市。 金融市場齊全、服務業高度密集、對周邊地區甚至全球具有輻射影響力是國際金融中心的基本特征。目前,公認的全球性國際金融中心是倫敦、紐約。除此之外,世界上還存在著許多區域性的國際金融中心,如歐洲的法蘭克福、蘇黎世、巴黎,亞洲的中國香港、上海、新加坡、日本東京等。 1.法蘭克福金融中心 法蘭克福作為世界著名金融中心,全世界十大銀行中有九家、五十大銀行中有四十六家在此地立足,有五十多個國家的二百家外國銀行在這里設立分行或辦事處,其中包括中國銀行。德國的三大商業銀行,即德意志銀行、德雷斯頓銀行和商業銀行的總部全都設在此地。此外還有三百四十多家銀行,共三萬三千多人在這里從事銀行業。但*引人注目的還是法蘭克福證券交易所,這是僅次于紐約和東京的交易所,有六千九百種各國證券和股票在這里上市和交易。交易所設在建于1879年的古典風格大樓,游客可在樓上觀看交易活動。交易廳的一面墻壁上,是九十平方米大小的顯示熒幕,由電腦控制,上邊各大企業的股票價格清晰可見,是德國經濟的晴雨表。*特別的自然是證券交易所門前空地的牛雕像和熊雕像,分別代表股市的牛市和熊市。 2.蘇黎世金融市場 蘇黎世金融市場是另一個重要的國際金融市場,瑞士的蘇黎世金融市場和倫敦金融市場、紐約金融市場構成世界著名的三大國際金融市場。瑞士原本是一個傳統的債權國,其中央銀行(瑞士國家銀行)設在蘇黎世,其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具備許多有利的條件:瑞士從1815年起成為永久中立國,沒有受到歷次戰爭的破壞,瑞士法郎又長期保持自由兌換。因此,在國際局勢緊張時期,瑞士成為別國游資的避難場所,黃金、外匯交易十分興隆。它對資本輸出沒有什么限制;具備國際游資分配中心的作用;它保護私人財產,允許資本自由移動;瑞士的政治、經濟穩定,有連續性;瑞士法郎是世界上比較穩定的貨幣之一;二戰后歐洲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促進了蘇黎世金融市場的發展。 3.香港國際金融中心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金融機構和市場緊密聯系,政府的政策是維護和發展完善的法律架構、監管制度、基礎設施及行政體制,為參與市場的人士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維持金融及貨幣體系穩定,使香港能有效地與其他主要金融中心競爭。香港地理環境優越,是連接北美洲與歐洲時差的橋梁,與亞洲和其他東南亞經濟體系聯系緊密,又與世界各地建立了良好的通訊網絡,因此能夠成為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資金可以自由流入和流出本港,也是一項重要的因素。香港金融市場的特色是資金流動性高。市場根據有效、透明度而又符合國際標準的規例運作。香港的工作人口有一定教育水平,海外專業人士來港工作,也十分容易,進一步推動了金融市場的發展。 4.新加坡國際金融中心 新加坡是一個面積很小的島國,1965年才取得獨立。新加坡自然資源缺乏,國內市場狹小,這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是不利因素。但新加坡也存在許多優勢。首先,新加坡的地理位置優越,而且基礎設施比較發達,使得它成為東南亞的重要貿易中心和港口,也為金融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其次,英語在新加坡廣泛使用,而英語是國際金融業中通用的語言,這就為新加坡金融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到20世紀70年代初,新加坡已經發展成為亞太地區金融業*發達的國家,成為亞洲美元市場的中心。通過新加坡的金融市場,地區外的資金得以被吸收到東南亞地區,為本地區的經濟發展籌集了急需的資金。對新加坡自身而言,金融業的發展促進了經濟發展,而經濟發展又為金融的進一步深化提供了動力。 作為國際金融市場的樞紐,國際金融中心為世界經濟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同時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也給當地經濟帶來顯著的收益。全球性金融中心、地區性金融中心和大批離岸金融市場構成了全球性的金融網絡,使各國的經濟和金融活動緊密地聯系在一起。24小時不間斷運行的外匯市場提供了貨幣交易的國際機制,而這種貨幣交易是跨國經濟活動的重要基礎。日益證券化的國際資本市場使發達國家的資本供給和發展中國家的投資機會得以連接,形成了資本有效配置的國際機制。在國際金融活動中,制度、政策和貨幣的障礙越來越小,有力地推動了經濟全球化進程。 ……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史學評論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