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中國哲學與文化(第16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590339
- 條形碼:9787532590339 ; 978-7-5325-9033-9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哲學與文化(第16輯) 本書特色
本輯共收論文六篇,另有三篇研究回顧和一篇編后語。本輯中的三篇主題論文反映了在中國哲學研究方法上的爭議。戴卡琳認為研究者面對與自己不同的觀點時,應該具有更包容的心態。梅麗的文章認為,漢學對中國哲學研究者來說,不是一個挑戰,而是一個機會。它的成果讓中國哲學學者能以一個更具創造力的方式理解他們的研究材料。李晨陽的文章則認為在今天這個時代,研究中國必須具備比較的視野和方法。本輯的專論中收了兩篇論文。岑溢成的文章對親親相隱問題提出了自己的新解,袁承維的文章分析了“理事不二”與“理一分殊”兩種思維模式的起源。新葉林有洪維陽析論《黃帝四經》中《稱》篇的文章。他認為“稱”應作“權衡”解,并提出了對《稱》篇的解讀思路。三篇研究回顧分別概述了中國大陸、臺灣、香港近年來漢語中國哲學研究的狀況。
中國哲學與文化(第16輯) 內容簡介
本輯所收的主題論文圍繞中國哲學研究的方法論問題展開。曾經學界有過一場中國哲學合法性問題的討論,既是對“中國哲學”內涵的反省,也是對如何做“中國哲學”的思考。三篇主題論文,各自的論述重點雖然不同,但都可視作是對中國哲學研究方法的一種探索,對相關領域的學者有一定學術價值。本輯所收的三篇學術回顧,分別概述了中國大陸、臺灣、香港近年來漢語中國哲學研究的狀況。能幫助相關領域的學者較快地了解學界情況。
中國哲學與文化(第16輯) 目錄
心齋坐忘:中國哲學研究的方法論反思 戴卡琳(Carine Defoort)著,
傅揚、陳志強、王曉薇合譯
對中國哲學的“漢學挑戰”:一個從后學科角度出發的回應 梅麗(Mercedes Valmisa)著,鄺雋文譯
比較的時代里的中國研究與“以中解中”的論辨 李晨陽
專 論
“父子互隱”的心理詮釋 岑溢成
“理事不二”和“理一分殊”兩種思維模式的起源 袁承維
新葉林
A Symmetrical Approach to Reading the “Cheng” Chapter of the Huangdi Sijing(以平行對稱的思考模式解讀《黃帝四經•稱》) Ang Wei Yang(洪維陽)
專題研討:漢語世界的中國哲學研究
近幾年來大陸地區中國哲學研究的現狀與展望 郭齊勇
臺灣中國哲學研究的現況 楊祖漢
香港的漢語中國哲學研究 鄭宗義
編后語
漢學、哲學與比較——方法論爭議 鄭宗義
稿 約
中國哲學與文化(第16輯) 節選
《對中國哲學的“漢學挑戰”:一個從后學科角度出發的回應》(節選)
在“漢學挑戰”的論述中,漢學家由他們所研究的范圍所定義。他們不但代表了一群具歷史學心態的學者,也代表了文學、藝術、考古、字源、文獻、宗教、政治等其他領域的學者。中國哲學對揚于這一系列的學術領域而立。它透過對立、排斥和自我孤立去創造自己的身份。
在我看來,漢學不是一個挑戰,而是一個機會。它可以讓中國哲學學者以一個更具創造力的方式理解他們的研究材料。就好像今天的中國哲學曾得益于西方哲學過去幾十年的發展。而漢學過去幾十年的發展,中國哲學卻沒有好好利用。中國哲學排斥漢學的理由,跟西方學界排斥中國哲學的理由是一樣的:它們都建基于甚么是哲學、甚么不是哲學、我們理應如何做哲學的預設。如果我們可以站在中國哲學的角度,要求西方的哲學系懷疑這些預設,并擴闊他們的哲學觀,那么我相信站在漢學的角度,我們可以要求中國哲學做同樣的事。
我們無需延續這個已經用了好幾十年的研究模式也無需繼續用同樣的研究框架。如果漢學研究教會了我們一些東西,那就是差不多所有我們對早期中國的認知都應該受到質疑。當然,打破這個研究領域已經用了幾十年的預設會帶來不確定。但正如早期中國哲學家也要面對不盡如人意的世界,我們也必須思索如何處理這個不確定性。
戴卡琳(Carine Defoort)討論了中國哲學學者面對那些會引起混亂的漢學研究成果時,他們對這種不確定性的不同處理,以及情緒在當中的角色。她引述了《莊子》作為她方法論上的啟發,主張我們休于非知(non-knowledge),以及強調了對自我無知和合理質疑保持開放的重要性。她說:“我們的極度無知,本身即是一種哲學靈感的來源。”除了接受無知(non-knowing)之外,漢學研究更可以使我們意識到我們潛而不顯的預設(un-knowing):發現到那些形塑著這個領域的范式、打破心靈的壁壘而對文本有全新的閱讀、挑戰那些長久以來的固有故事與觀念、在哲學的驚奇里找到知性的樂趣。
大部分中國哲學學者,面對著因盛行的論述框架崩塌而來的不確定性時,他們都選擇主動地無視或取消它。本文則主張另一種策略:把其他領域的知識與分析工具,融入中國哲學的研究當中。例如,我示范了如何在沒有“書”“作者”等框架的情況下,做有意義的哲學分析。這種哲學分析是一種跨文本、問題主導的研究,去找出概念、文學、論證關系里的融貫與可詮釋性。
早期中國并沒有如今天的學科區分。受到早期文化的前學科特性啟發,我提出中國哲學與漢學的結合。這個結合是一個發展“后學科”的契機。*近,學界發展出愈來愈多概念術語,去描述學科之間不同層級的互動。當中有“多學科”(multi-disciplinarity)、“互學科”(inter-disciplinarity)、“跨學科”(cross-disciplinarity)、“超學科”(trans-disciplinarity)、“后學科”(post-disciplinarity)等概念。概括而言,“多學科”預設了不同學科之間的界線,并同時利用不同學科的知識;“互學科”容許學科之間的結合與調和,但仍承認了學科之間的界線,學科之間在這種結合與調和下會有很豐富的交流;“跨學科”認為,如果透過另一個學科的研究方法審視原有學科的話,能得到一個新的角度去理解原有的學科;“超學科”旨在結合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并且*越所有它們之間的界線。
所有這些學科模式都源自對學術領域區分的不滿。可是,盡管它們都不滿于一種固定的、人為的學科界線,它們仍受限于學科領域區分的模式。就此,“后學科”則回歸到早期文化的前學科,在整體的層面去做研究。“后學科”的研究者融合各種領域的知識與技術,容許各種嶄新而可行的旁涉與協助,以把握各種構想與論域之間的內在連結。比起其他方法論,它對每個研究主題之間相互依賴性,也會更加小心處理。
“后學科”與其他學科類別的差異是,它拒絕承認在某個研究范圍內(我的個案便是對早期文化的研究),存在著某種合法的學科界線。它采用的是一種問題主導的進路:“后學科分析始于在不管任何學科分類的情況下,辨認出某個個別問題。然后組織、發展和融合那些必要的概念、方法和知識去處理該問題。當中完全不會訴諸任何學科界線。基于這些理由,后學科進路亦會批判現存學科在認知上和存有上的限制。它明確地由問題主導,而非受學科所指揮。”拒絕了學科之間的合法界線,不代表我們可以采用一種反學科的進路。反學科只會取消所有門檻,讓一切都被容許,*終很可能只會帶來折中主義和(或)矛盾。相反,取消學科的界線,是邀請我們采用一種由問題主導,而非受學科局限的進路。
后學科視野讓學者能夠把注意力放在現象的層面本身,而非那一套學者用來理解該現象的學科所帶來的規范。正如專研旅行的學者Naomi Pocock出色的總結說:“學科可被視為‘一種加諸在研究上的人為框架’(Fuller, 2003, p. 1)。這框架會‘蒙蔽知識的生成’(Coles et al., 2005, p. 33),并代表著‘一種對(其)發展的演化性死胡同’(Sayer, 2001, p. 90)。跨越學科的界線能使學者挑戰他們所屬學科的理論與哲學假設。”如要打破漢學與中國哲學之間在早期中國研究方面的僵局,雙方學者大抵都要采取“后學科”的研究方法。
在我看來,把后學科應用在對早期中國與早期文化的研究中,意思很簡單:利用各種豐富而多元的研究進路與視野,以更好地處理一個主導問題。它意味著我們應該停止以學科的角度,尤其是學科之間(如中國哲學與漢學)的對立,去思考問題。我們應該利用所有資源,去創造出一個*適合自己的研究對象的研究進路。在此意義下,后學科體現了適應能動性:每時每刻都按自己要處理的事情,調整自身的方法與研究進路。
中國哲學與文化(第16輯) 作者簡介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中心于2005年成立,劉笑敢教授及信廣來教授為榮譽主任,并由鄭宗義教授及姚治華教授分別擔任正副主任。中心通過舉辦國際學術會議、學者訪問計劃及出版期刊,致力于組織與推動新課題、新方法、新領域、新資料的探索與研究,提升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的學術水平和促進學術交流。
鄭宗義,1995年畢業于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現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學。熱愛教學與研究,信奉孔子之言:“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自卑與超越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唐代進士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煙與鏡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