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價值心法
-
>
從零開始學炒股:股票入門與實戰
-
>
女人財務自由之路:女人一旦了解理財投資操作.比男人多賺5%
-
>
世界投資經驗:點石成金--投資大師煉金術
-
>
巴菲特投資經驗:跟著巴菲特學投資
-
>
日本蠟燭圖技術:古老東方投資術的現代指南
-
>
在股市大崩潰前拋出的人
我們的金融時代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8695686
- 條形碼:9787508695686 ; 978-7-5086-9568-6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我們的金融時代 本書特色
《我們的金融時代》是一本介紹中國內地和香港資本市場20年變遷與未來投資趨勢的經濟讀物。
《我們的金融時代》通過解讀兩地資本市場過去20年的差異,以及未來在A/H市場融合趨勢下,兩地投資理念的互相影響,演變趨同,為機構投資者、金融從業者及企業指出香港資本市場未來投資機會。
2018年,香港回歸后20余載,改革開放的40周年,我們身處的時代背景在改變。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居民正不斷創造和積累大量財富,使中國從“資本貧乏國”轉變為“資本富裕國”,而資本“走出去”成為更重要需求。中國資本市場開放和國際化一直在推進,中國的兩個資本市場:“在岸”的A股市場,和“離岸”港股市場在2014年滬港通后開始互聯互通。2016年,隨著交易層面額度限制的放開, A/H兩地在二級市場層面接近于完全融合。2017年也成為內地機構系統性配置香港市場的元年,內地資金在香港產生更大影響力。 2018年4月24日,香港市場也迎來了20年以來*的改革——香港創新版,中國內地*近推出CDR(中國存托憑證)吸引海外上市的科技公司回歸A股,中國內地和國際市場的競爭和聯系也將進一步深化,中國的“在岸”和“離岸”兩個資本市場的關聯從沒有像今天這樣緊密。《我們的金融時代》是一本介紹中國內地和香港資本市場20年變遷與未來投資趨勢的經濟讀物。
《我們的金融時代》通過解讀兩地資本市場過去20年的差異,以及未來在A/H市場融合趨勢下,兩地投資理念的互相影響,演變趨同,為機構投資者、金融從業者及企業指出香港資本市場未來投資機會。
2018年,香港回歸后20余載,改革開放的40周年,我們身處的時代背景在改變。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居民正不斷創造和積累大量財富,使中國從
“資本貧乏國”轉變為“資本富裕國”,而資本“走出去”成為更重要需求。中國資本市場開放和國際化一直在推進,中國的兩個資本市場:“在岸”的A股市場,和“離岸”港股市場在2014年滬港通后開始互聯互通。2016年,隨著交易層面額度限制的放開, A/H兩地在二級市場層面接近于完全融合。2017年也成為內地機構系統性配置香港市場的元年,內地資金在香港產生更大影響力。 2018年4月24日,香港市場也迎來了20年以來*的改革——香港創新版,中國內地*近推出CDR(中國存托憑證)吸引海外上市的科技公司回歸A股,中國內地和國際市場的競爭和聯系也將進一步深化,中國的“在岸”和“離岸”兩個資本市場的關聯從沒有像今天這樣緊密。
兩地資本市場的邊界正在消失,如何緊跟未來投資趨勢,抓住投資機遇?在《我們的金融時代》一書中會找到答案。
我們的金融時代 內容簡介
《我們的金融時代》是一本介紹中靠前地和香港資本市場20年變遷與未來投資趨勢的經濟讀物。 《我們的金融時代》通過解讀兩地資本市場過去20年的差異,以及未來在A/H市場融合趨勢下,兩地投資理念的互相影響,演變趨同,為機構投資者、金融從業者及企業指出香港資本市場未來投資機會。 2018年,香港回歸后20余載,改革開放的40周年,我們身處的時代背景在改變。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居民正不斷創造和積累大量財富,使中國從 “資本貧乏國”轉變為“資本富裕國”,而資本“走出去”成為更重要需求。中國資本市場開放和靠前化一直在推進,中國的兩個資本市場:“在岸”的A股市場,和“離岸”港股市場在2014年滬港通后開始互聯互通。2016年,隨著交易層面額度的放開, A/H兩地在二級市場層面接近于接近融合。2017年也成為內地機構系統性配置香港市場的元年,內地資金在香港產生更大影響力。 2018年4月24日,香港市場也迎來了20年以來很大的改革——香港創新版,中靠前地很近推出CDR(中國存托憑證)吸引海外上市的科技公司回歸A股,中靠前地和靠前市場的競爭和聯系也將進一步深化,中國的“在岸”和“離岸”兩個資本市場的關聯從沒有像今天這樣緊密。 兩地資本市場的邊界正在消失,如何緊跟未來投資趨勢,抓住投資機遇?在《我們的金融時代》一書中會找到答案。
我們的金融時代 目錄
**章 中國香港———中國的 “離岸” 資本市場
香港市場 20 載: 從紅籌股、 H 股到滬深港通
H 股 “全流通”, 又一場股權分置改革的盛宴
第二章 從 A / H 價差看兩地資本市場的異同
過去 20 年, 什么在驅動 A/ H 折溢價
港股 “A 股化”: 一個 “離岸” 市場的 “在岸化” 進程
第三章 登陸香港資本市場
小米上市與香港創新板
25 年以來*大的改革: 迎接 “新經濟”
港股與 A 股上市: 差異在哪兒
赴香港上市, 需要知道的幾件事
第四章 真正立體化的二級交易市場
融券做空: 一個成熟市場的 “雙向機制”
再融資制度: 以注冊制為基礎的香港市場
第五章 產品多元化: 多空兼備的香港證券市場
港交所產品
股票期貨與期權
美元兌人民幣 (香港) 期貨和期權
下篇 港股 “A 股化”, 從細分行業看兩地投資趨勢
第六章 大周期板塊
石油石化行業: 更具上游屬性的港股
有色金屬行業: “龍頭” 之別, 估值之辯
煤炭、 鋼鐵行業: 港股, A 股的一個縮影
第七章 大消費板塊
汽車行業: 一個被南下資金深刻改變的行業
食品飲料行業: 不同的市場, 相同的故事
餐飲旅游和商貿零售行業: A/ H 市場, 巨大的結構化差異
醫藥行業: 因不確定性而被低估的優質行業
紡織服裝和輕工行業: 龍頭的時代
家電和教育行業: 兩個 “小而美” 的行業
第八章 大金融板塊
銀行業: 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行業
非銀行金融行業: 龍頭公司的 “美”, 港交所的獨特
房地產行業: 海外與國內, 分歧在哪兒
第九章 大工業板塊及其他
機械 (含軍工) 行業: 重龍頭、 現金流
公用事業和環保行業: 火電的周期和環保的彈性
交通運輸行業: 橫看成嶺側成峰, A/ H 市場細分多樣
建筑行業: 央企乘上 “一帶一路” 和 PPP 的春風
結語 不是后記的 “后記”
我們的金融時代 相關資料
中國居民需要全球性的資產配置,不僅投資于日益發展壯大的國內金融市場,也投資于海外金融市場,而中國香港無疑是資本“走出去”的*站。《我們的金融時代》有歷史,有政策,還有投資策略,是一部十分難得的實操指引。
黃益平,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前央行貨幣政策執行委員會委員
中國內地與香港股票市場的互聯互通,很可能是今后3~5年影響兩地資本市場的*重要的事件之一。這部力作深入剖析了互聯互通背景下兩地資本市場所受的影響,對資本市場的監管者和參與者而言,都很有價值。
孫明春,博海資本董事長、香港中國金融協會副主席
改革開放40年,發展和變革深入各行各業。區域一體化和市場融合將成為新趨勢,這本書從不同角度解析了中國“在岸”和“離岸”兩個資本市場融合的趨勢,以及在此過程中孕育的市場機遇。
李春波,中信證券股票銷售交易及研究部負責人
《我們的金融時代》一書中的投資策略來源于作者對中國經濟和社會的深刻理解,扎實可靠。
張化橋,中國支付通董事長、瑞銀(UBS)投資銀行中國區副主席
滬深港一體化將是一個中長期發展趨勢,該書以簡潔的文字和清晰的圖表,介紹了兩地資本市場及兩地投資者的異同。相信對不同層次的投資者來說,都將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陳守紅,博士,格隆匯創始人
在人類金融史上,像中國這樣,存在兩個規模排世界前列的股票交易市場,實屬罕見。A股和港股的交錯與融通,見證了中國經濟增長的奇跡,也向世界金融市場貢獻了無數個“謎”。這本書層層剖析,鞭辟入里,看完之后令人大呼過癮。
陳李,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董事總經理、中國策略主管
從1994年青島啤酒在香港上市,到2014年滬港通開通,中國內地企業和內地投資者時隔20年陸續登陸香港股票市場。該書系統地介紹了A股與港股的異同,展示了不斷創新的中國資本市場。如果讀者想了解滬深港通機制對A/H兩地市場的影響,那么這是一本不可錯過的佳作。
余昊,廣發基金滬深港基金投資經理
伴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兩地資本市場融合將是大勢所趨。該書全面回顧了中資股的歷史變遷,深入剖析了A/H折溢價的驅動因素,系統梳理了現階段主要行業的投資特點以及互聯互通帶來的投資機遇,極富啟發性。
蔡青,中信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執行總經理
我們的金融時代 作者簡介
楊靈修,中信證券首席海外(及港股)策略師,兼中信里昂(CLSA)首席中國策略師,及中國產品主管。在加入中信前,他曾擔任瑞銀UBS中國策略分析師,巴克萊資本Barclays Capital駐香港經濟學家等職。他及他所在的團隊在2011-2017年期間多次獲得國內外權威評選包括FinanceAsia, Asiamoney及新財富第一至第三榮譽。他畢業于復旦大學經濟學系,并取得美國華盛頓大學金融理學碩士,在中美核心刊物也曾發表多篇論文,包括《國際經濟期刊》(中國),《MIT亞洲經濟期刊》(美國)等等。
- >
姑媽的寶刀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推拿
- >
自卑與超越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