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培生藝術史: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10世紀藝術:Art from the 400 BCE to 1000 CE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8908108
- 條形碼:9787568908108 ; 978-7-5689-0810-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培生藝術史: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10世紀藝術:Art from the 400 BCE to 1000 CE 本書特色
本書共分為兩章。首先,*章介紹了公元前400年至公元200年的藝術,包括了西伯利亞的游牧藝術:巴澤雷克、中國秦朝的兵馬俑藝術、希臘化藝術、中國漢朝的佛教藝術、越南東山文化、羅馬共和國時期的藝術、羅馬帝國時期的藝術、羅馬建筑、中美洲藝術:特奧蒂瓦坎等,這一時期的藝術常常被賦予越來越多的宗教和政治理念,因此,這些藝術背后通常都代表了深層次的宗教和政治訴求。 第二章介紹了公元200年至1000年的藝術,包括了早期的基督教藝術、印度佛教藝術、日本伊勢神社、拜占庭藝術、拜占庭建筑:圣索菲亞大教堂、拜占庭藝術:拉文納圣維塔萊教堂、盎格魯-薩克遜的金屬工藝和愛爾蘭-薩克遜插圖藝術、中國唐朝的皇城——長安、日本法隆寺佛教藝術、埃洛拉的印度教藝術、科爾多瓦的穆斯林藝術、加洛林藝術與奧托藝術、西方修道院、印度尼西亞的佛教藝術、中國藝術:山水畫內容,這一時期的藝術本質上是以宗教為主,這些作品關系到當下依舊數百萬人信仰的宗教:印度教、神道教、猶太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理解這一時期的作品,有助于我們進一步去認識浙西宗教的萌發時期。這些內容以經典性著稱,能代表和反映當時的藝術水平。
培生藝術史: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10世紀藝術:Art from the 400 BCE to 1000 CE 內容簡介
本書是美國高等院校通用的權威藝術史教材之一。內容涉及從史前時期到21世紀全世界范圍內的繪畫、雕塑、建筑、攝影、設計、工藝美術、民俗藝術、裝置藝術、行為藝術和建筑藝術。從地域上看涉及歐洲、非洲、亞洲、北美洲、南美洲藝術,并進行了全面詳盡的闡述。尤其是對亞洲藝術的內容涉及明顯要多于其他幾本同類圖書。本書的每個標題都是由2到4個單元組成,精選每個主題下有代表性的藝術作品進行詳細描述,給予每個主題大量重要信息,去除了以往冗長乏味的細節,同時配合精選的藝術插圖對藝術史進行全面解讀,這使得藝術愛好者、教師、或學生在學習和教學過程中更具有指向性,方向更為明晰。
培生藝術史: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10世紀藝術:Art from the 400 BCE to 1000 CE 目錄
培生藝術史: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10世紀藝術:Art from the 400 BCE to 1000 CE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
大衛·G.威爾金斯
(David G.Wilkins)
美國匹茲堡大學建筑與藝術史系主任和榮譽教授。著有《多納泰羅》(與邦尼·本內特合著)、《瑪索·迪·巴柯:14世紀早期佛羅倫薩藝術家》、《巴奇圖鑒:前倫勃朗時期的蝕版師》(與卡倫·阿爾比特曼合著)、《迪凱納俱樂部的歷史》(與馬克·布朗、盧·唐納利合著)、《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時期贊助人研究》(與瑞貝卡·威爾金斯合編)、《超越伊莎貝拉:意大利文藝復興藝術中的世俗女性贊助人》(與謝爾麗·瑞斯合著),承擔《意大利文藝復興藝術史:繪畫、雕塑和建筑》第4版和第5版的審校工作,以及《科林斯藝術大全》的編輯工作;2005年獲得美國大學藝術學會(CAA)頒發的國家卓越藝術史教學大獎。
作者介紹
大衛·G.威爾金斯
(David G.
Wilkins)
美國匹茲堡大學建筑與藝術史系主任和榮譽教授。著有《多納泰羅》(與邦尼·本內特合著)、《瑪索·迪·巴柯:14世紀早期佛羅倫薩藝術家》、《巴奇圖鑒:前倫勃朗時期的蝕版師》(與卡倫·阿爾比特曼合著)、《迪凱納俱樂部的歷史》(與馬克·布朗、盧·唐納利合著)、《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時期贊助人研究》(與瑞貝卡·威爾金斯合編)、《超越伊莎貝拉:意大利文藝復興藝術中的世俗女性贊助人》(與謝爾麗·瑞斯合著),承擔《意大利文藝復興藝術史:繪畫、雕塑和建筑》第4版和第5版的審校工作,以及《科林斯藝術大全》的編輯工作;2005年獲得美國大學藝術學會(CAA)頒發的國家卓越藝術史教學大獎。
伯納德·舒爾茨
(Bernard
Schultz)
美國西弗吉尼亞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教授、藝術史系主任、創意藝術學院院長、西弗吉尼亞大學藝術博物館教育與外事辦主任,主要致力于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與藝術理論、藝術史研究。著有《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與解剖》等。主要研究方向為藝術史及藝術史教學研究。
凱瑟琳·M.林嘉琳
(Katheryn M.
Linduff)
美國匹茲堡大學藝術史與人類學系教授。主要講授中國、中亞、東南亞考古和青銅藝術。1967年獲富布賴特獎學金,并前往臺灣故宮博物院和臺灣地區研究院學習。她致力于藝術史研究與野外聯合考古工作,長期關注亞洲內陸邊疆的史前時代、青銅時代及鐵器時代的研究,近期研究歐亞大草原史前晚期的社會復雜性問題。著有《商周銅器的傳統、發展階段與風格》、《性別研究與中國考古學》、《西周文明》(與許倬云合著)等。
翻譯
陸 豪
中國美術學院藝術學博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訪問學者。2014年獲得特拉美國藝術基金會(Terra
Foundation for America Art)博士獎學金。主攻藝術機制、現代藝術史、美國現代主義藝術等研究方向。
審校
張 堅
著名藝術史學者,中美富布賴特研究學者。現為中國美術學院西方藝術史教授、博士生導師、圖書館館長,普林斯頓大學藝術與考古系訪問研究員(Visiting Fellow)。長期致力于西方現代美術史、西方近現代藝術史和批評理論、20世紀中國現當代美術創作思潮等研究。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山海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史學評論
- >
莉莉和章魚
- >
煙與鏡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