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人類心靈與文明本性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5090132
- 條形碼:9787215090132 ; 978-7-215-09013-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人類心靈與文明本性 內容簡介
本書共7章, 包括中國傳統文化: 思考的方式, 二元對立和三大文明, 人的智性和三大文明的不同發現, 三大文明差異的形成原因及各自的特征、取向與交融, 知性及相關討論, 悟性及相關討論, 理性及相關討論等內容, 論述了人類知識的增長和文明的進步脈絡, 以及在文明的指導和熏陶下, 社會和人的本性的善化。
人類心靈與文明本性 目錄
**章 中國傳統文化:思考的方式
1.價值標準的時尚性
2.中國傳統文化:獨特性和普遍性的問題
3.顯性和隱性:突破
4.普遍性與特殊性:理論與觀察
5.盲人摸象:三大哲學體系
第二章 二元對立和三大文明
1.二元對立論
2.本體的特性
3.主體的特性
4.哲學的基本概念和二元對立論
5.佛教哲學的基本概念之一:緣起
6.佛教哲學的基本概念之二:空
7.中國哲學的基本概念之一:道
8.中國哲學的基本概念之二:天人合一
9.希臘哲學的基本概念:理念
第三章 人的智性和三大文明的不同發現
1.文明的不同發現:主體的特性和人的智性
2.主體的融合性和人的悟性
3.悟性的豐碑:阿拉伯數字
4.主體的重演性和人的理性
5.理性的燈塔:《幾何原本》
6.主體的自生性和人的知性
7.知性的典范:儒家的倫理
第四章 三大文明差異的形成原因及各自的特征、取向與交融
1.三大文明差異形成的原因
2.文明的特征和取向
3.文明的交融
4.禪宗哲學:中印文明的交融
5.西方近現代思潮
6.中國現代哲學和世界哲學:第二次的文明交融和第三代哲學
7.思維方式的組合與三大文明在文明交融中的必然選擇
第五章 知性及相關討論
1.知性:現代化和傳統
2.知性的心理意義:自我的存在感
3.知性下自我獲得的失敗:虛無感和孤立感
4.自我存在感的獲得與社會性:個人意識和集體意識
5.知性與可重復、連續變化的自我
6.邊際效用理論
7.知性與共用的本體:社會人和自由人
8.社會的認可和自生自發的秩序
9.知性價值論
10.知性道德論
11.社會道德對個人所有的*低要求
12.有限條件下的道德平等性:司法制度的個人道德基礎一
13.有限條件下的判斷力平等性:司法制度的個人判斷力基礎
14.公共意志與主權在民:合理性與危險性
15.傳統倫理中的孝和仁:情感與道德
16.知性先于理性:吾知之濠上也
17.知性的重復性:思維的慣性
18.詩歌的主體性:對稱相反和自我存在
19.中國人的信仰問題
20.理想和現實:禪的兩面
21.傳統的復興:儒家和道家
第六章 悟性及相關討論
1.《奧義書》的思想
2.梵我一如與悟性
3.梵我一如與天人合一:區別與合作
4.禪宗的中國性和悟性后的思維選擇
5.悟性的超越性:印度文化的宗教性和印度文學的想象力
6.種姓制度和眾生平等:傳統制度的文化特征
7.頓悟和漸悟
第七章 理性及相關討論
1.理性和反理性
2.理性的要素和形式邏輯及主體定義的理性證明
3.反理性的要素和反邏輯的思維規律
4.同一律和不同一律
5.反邏輯的思維規律和反理性兩個模式對于理性的意義
6.反理性思維的基本模式和人工智能的應用
7.理性的共用性對知性、悟性的要求
8.悟性和歸納推理:中間律
9.知性和辯證法:矛盾律
10.矛盾律和中間律的相互轉換:理性的去主體化和悖論的形成原因
第八章 東方哲學與自然科學
1.生命、自然與自然科學
2.東方哲學與自然科學:物理學
3.二元對立論的物理模型:自然的可能法則
4.狹義相對論之一:空速度與物質波的相速度:空間與同時性的相對性
5.狹義相對論之二:洛倫茲變換與時空的相對性
6.量子力學之一:不確定性原理與物質波的頻率:能量與同時性的相對性
7.量子力學之二:電子雙縫干涉
1.價值標準的時尚性
2.中國傳統文化:獨特性和普遍性的問題
3.顯性和隱性:突破
4.普遍性與特殊性:理論與觀察
5.盲人摸象:三大哲學體系
第二章 二元對立和三大文明
1.二元對立論
2.本體的特性
3.主體的特性
4.哲學的基本概念和二元對立論
5.佛教哲學的基本概念之一:緣起
6.佛教哲學的基本概念之二:空
7.中國哲學的基本概念之一:道
8.中國哲學的基本概念之二:天人合一
9.希臘哲學的基本概念:理念
第三章 人的智性和三大文明的不同發現
1.文明的不同發現:主體的特性和人的智性
2.主體的融合性和人的悟性
3.悟性的豐碑:阿拉伯數字
4.主體的重演性和人的理性
5.理性的燈塔:《幾何原本》
6.主體的自生性和人的知性
7.知性的典范:儒家的倫理
第四章 三大文明差異的形成原因及各自的特征、取向與交融
1.三大文明差異形成的原因
2.文明的特征和取向
3.文明的交融
4.禪宗哲學:中印文明的交融
5.西方近現代思潮
6.中國現代哲學和世界哲學:第二次的文明交融和第三代哲學
7.思維方式的組合與三大文明在文明交融中的必然選擇
第五章 知性及相關討論
1.知性:現代化和傳統
2.知性的心理意義:自我的存在感
3.知性下自我獲得的失敗:虛無感和孤立感
4.自我存在感的獲得與社會性:個人意識和集體意識
5.知性與可重復、連續變化的自我
6.邊際效用理論
7.知性與共用的本體:社會人和自由人
8.社會的認可和自生自發的秩序
9.知性價值論
10.知性道德論
11.社會道德對個人所有的*低要求
12.有限條件下的道德平等性:司法制度的個人道德基礎一
13.有限條件下的判斷力平等性:司法制度的個人判斷力基礎
14.公共意志與主權在民:合理性與危險性
15.傳統倫理中的孝和仁:情感與道德
16.知性先于理性:吾知之濠上也
17.知性的重復性:思維的慣性
18.詩歌的主體性:對稱相反和自我存在
19.中國人的信仰問題
20.理想和現實:禪的兩面
21.傳統的復興:儒家和道家
第六章 悟性及相關討論
1.《奧義書》的思想
2.梵我一如與悟性
3.梵我一如與天人合一:區別與合作
4.禪宗的中國性和悟性后的思維選擇
5.悟性的超越性:印度文化的宗教性和印度文學的想象力
6.種姓制度和眾生平等:傳統制度的文化特征
7.頓悟和漸悟
第七章 理性及相關討論
1.理性和反理性
2.理性的要素和形式邏輯及主體定義的理性證明
3.反理性的要素和反邏輯的思維規律
4.同一律和不同一律
5.反邏輯的思維規律和反理性兩個模式對于理性的意義
6.反理性思維的基本模式和人工智能的應用
7.理性的共用性對知性、悟性的要求
8.悟性和歸納推理:中間律
9.知性和辯證法:矛盾律
10.矛盾律和中間律的相互轉換:理性的去主體化和悖論的形成原因
第八章 東方哲學與自然科學
1.生命、自然與自然科學
2.東方哲學與自然科學:物理學
3.二元對立論的物理模型:自然的可能法則
4.狹義相對論之一:空速度與物質波的相速度:空間與同時性的相對性
5.狹義相對論之二:洛倫茲變換與時空的相對性
6.量子力學之一:不確定性原理與物質波的頻率:能量與同時性的相對性
7.量子力學之二:電子雙縫干涉
展開全部
人類心靈與文明本性 作者簡介
袁學鋒,男,安徽合肥人,工學碩士,哲學博士,現在一家金融企業從事計算機軟件工作。主要研究中國哲學和文化,曾發表論文多篇,撰寫專著多部。
書友推薦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史學評論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推拿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