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大退場:企業家如何急流勇退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1610151
- 條形碼:9787111610151 ; 978-7-111-61015-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大退場:企業家如何急流勇退 本書特色
“沒有哪兩次退場經歷是完全相同的。有些人圓滿退場,對*后的結果深感滿意;而另一些人卻將退場過程視為噩夢。我希望用本書回答的問題是:為何會出現這兩種截然不同的退場結局?那些圓滿退場者與抱憾退場者的退場做法有哪些不同?”
當極具開拓精神的商業新聞記者兼《企業》雜志特約編輯保伯林厄姆撰寫出《小巨人》一書后,伯林厄姆又為我們帶來了《大退場》,這本新著是為了解決商界的另一個更為普遍的問題——如何順利圓滿地退出自家企業的經營管理;蜻t或早,所有企業家們都是要退出企業經營的,而所有企業也免不了會有被出售、被贈予他人,或被清算的那一天。無論你更青睞哪一種退場方式,都應該趁著自己還有時間和選擇余地的時候就開始進行退場規劃。這么做的優勢在于,越早開始規劃退場,你就越有機會建立起一家更、更強大、更能抵抗打擊,同時市場價值也更高的企業。不幸的是,大多數企業家的退場規劃都做得太晚,他們為自己的拖延癥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伯林厄姆先后采訪了來自各行各業的幾十位企業家,并從他們的親身經歷中總結出了決定一位企業家是否能夠幸福退場的八項要素。他在書中逐一展示了多位企業家的真知灼見、退場規劃,以及警世故事。
大退場:企業家如何急流勇退 內容簡介
“沒有哪兩次退場經歷是接近相同的。有些人圓滿退場,對*后的結果深感滿意;而另一些人卻將退場過程視為噩夢。我希望用本書回答的問題是:為何會出現這兩種截然不同的退場結局?那些圓滿退場者與抱憾退場者的退場做法有哪些不同?”當極具開拓精神的商業新聞記者兼《企業》雜志特約編輯保•伯林厄姆撰寫出《小巨人》一書后,伯林厄姆又為我們帶來了《大退場》,這本新著是為了解決商界的另一個更為普遍的問題——如何順利圓滿地退出自家企業的經營管理;蜻t或早,所有企業家們都是要退出企業經營的,而所有企業也免不了會有被出售、被贈予他人,或被清算的那。無論你更青睞哪一種退場方式,都應該趁著自己還有時間和選擇余地的時候就開始進行退場規劃。這么做的優勢在于,越早開始規劃退場,你就越有機會建立起一家更、更強大、更能抵抗打擊,同時市場價值也更高的企業。不幸的是,大多數企業家的退場規劃都做得太晚,他們為自己的拖延癥付出了高昂的代價。伯林厄姆先后采訪了來自各行各業的幾十位企業家,并從他們的親身經歷中總結出了決定一位企業家是否能夠幸福退場的八項要素。他在書中逐一展示了多位企業家的真知灼見、退場規劃,以及警世故事。
大退場:企業家如何急流勇退 目錄
**章 每段旅程都有終點
這是一段旅程
結束即是開始
退場的4個階段
第二章 離開公司后,我是誰?
退場計劃不周之禍
為何要問“為什么”?
投資者心態
使命還是工作?
警鈴響起
保持鎮靜、繼續向前的計劃
第三章 成交還是不成交?
被迫出售之苦
比爾尼曼失尼曼牧場記
你的企業可售性高嗎?
賣方賣什么與買方買什么
可售性因素
向私人股本取經
私人股本如何運作?
創建負責制企業文化
第四章 一切都關乎時間與時機
長路漫漫
賣出公司
多長時間,多長?
提前退場
為何創業:為賣出賺錢還是為基業長青?
尋找持久性
第五章 繼任者的選擇
錯誤人選
關鍵問題
第二次機會與后備計劃
讓一切走上正軌
第六章 向誰請教?
問題,問題
救命!我需要幫助
誰能領導領導者?
一位并購顧問所需的教育
出售企業時常見的錯誤操作
好交易詳解
第七章 人事安排
其他人的生活
內心的寧靜
分享財富
當員工成為部分所有者
出售之后
友人、傻人、家庭投資人
第八章 收購目的
賣方請當心
謝謝,但不用了
當投資者們背叛了你
兩位買家
第九章 飛越彩虹
直至井水干涸
目標、同伴與有事可做
同公司不同命
幾點共識
大退場:企業家如何急流勇退 作者簡介
保伯林厄姆
商業類暢銷圖書《小巨人:不做大也能成功的經營新境界》的作者,同時也是英國《金融時報》與高盛投資公司合辦的“ 商業圖書大獎”(2006年度)的*終獲獎者之一。作為《企業》雜志(Inc.)的一名特約編輯,伯林厄姆自20世紀80年代初就致力于對美國企業界的改革事跡進行報道,并一路近距離地目睹了各家有助于重塑世界的企業的誕生與發展。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巴金-再思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煙與鏡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史學評論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