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烏江流域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通融性考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31906
- 條形碼:9787520331906 ; 978-7-5203-3190-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烏江流域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通融性考論 內容簡介
教育的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互聯網和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教育信息化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必須面對的問題。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改進人類的學習方式和教育模式,從而適應互聯網時代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客觀需求,實現教育的正真目的,成為當下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這也是新時期我國教育教學改革的關鍵點和突破點。本研究以混合式學習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在理論綜合、問卷調查和重點訪談的基礎上,研究了混合式學習的影響因素、設計了混合式學習平臺的構建模型、探索了混合式學習的實施路徑,并在實證分析的基礎上開展了混合式學習的效果評價工作,以期能為我國教育信息化的改革與創新提供有益的參考。
烏江流域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通融性考論 目錄
緒論(1)
**章基本概念(16)
**節流域(16)
第二節烏江流域(17)
第三節傳統體育(18)
第四節區域文化(28)
第五節文化通融性(30)
第二章烏江流域民族傳統體育現狀(31)
**節烏江流域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簡介(31)
第二節烏江流域民族傳統體育的本源及特質(90)
第三節烏江流域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保護與發展現狀(111)
第四節烏江流域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生存困境(135)
第三章烏江流域區域文化內容體系(168)
**節烏江流域民族人口文化(169)
第二節烏江流域自然生態文化(174)
第三節烏江流域民俗制度文化(175)
第四章烏江流域民族傳統體育與區域文化的通融性關系(201)
**節民族傳統體育與區域文化通融發展的內涵(201)
第二節民族傳統體育與區域文化通融發展的關系表象(203)
第三節民族傳統體育與區域文化通融發展的生發機理(218)
第四節民族傳統體育與區域文化通融發展的特性(237)
第五章烏江流域民族傳統體育與區域文化通融發展的
價值訴求(243)
**節民族傳統體育的保護(243)
第二節民族主體的發展(257)
第三節民族社會的發展(266)
第六章烏江流域民族傳統體育與區域文化通融發展的現狀、
困境和機遇(270)
**節烏江流域民族傳統體育與區域文化通融
發展的現狀(270)
第二節烏江流域民族傳統體育與區域文化通融發展的
現實困境(277)
第三節烏江流域民族傳統體育與區域文化通融發展的
現實機遇(281)
第七章烏江流域民族傳統體育與區域文化通融發展的
動態機制與對策(300)
**節烏江流域民族傳統體育與區域文化通融發展的
模型框架(300)
第二節烏江流域民族傳統體育與區域文化通融發展的
原則導向(311)
第三節烏江流域民族傳統體育與區域文化通融發展的
內容與方法(338)
第四節烏江流域民族傳統體育與區域文化通融發展的
保障機制(349)
結論(363)
祈盼(368)
參考文獻(369)
烏江流域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通融性考論 節選
一苗族傳統體育項目 苗族在烏江流域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據資料顯示,在東漢以前,苗族先民就成為烏江流域湘鄂渝黔邊境的主要居民,到了隋代苗族成為烏江流域的單一民族,在唐宋時期,分布廣泛,遍及川鄂湘黔滇等地方。因此,苗族是烏江流域分布*廣、民族人口*多的少數民族。現主要居住在烏江流域的中下游一帶,如彭水縣、黔江縣、秀山縣、酉陽縣、南川市、恩施市、利川縣、咸豐縣、松桃縣、沿河縣、德江縣、印江縣、思南縣、石阡縣、道真縣、務川縣、正安縣、綏陽縣、鳳岡縣、湄潭縣、余慶縣、施秉縣、紅花崗區、遵義縣、福泉縣、甕安縣、都勻市、貴定縣、龍里縣、貴陽市、清鎮市、修文縣、開陽縣、平壩縣、安順市、普定縣、六枝特區、水城縣、關嶺縣、鎮寧縣、金沙縣、黔西縣、大方縣、畢節市、織金縣、納雍縣、赫章縣、威寧縣等地李良品、莫代山、祝國超:《烏江流域民族史》,重慶出版社2009年版,第14頁。。苗族的居住分布*為分散,絕大多數居住在高山和縣與縣、地區與地區接壤的偏僻地區,形成與其他民族雜居相處的局面。 苗族是一個民族性極強的少數民族,至今在一些邊遠偏僻地區還明顯可見苗族人穿著他們的傳統苗族服飾,人們還普遍保持著他們*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信仰——五顯壇。苗族一些傳統節日、婚喪嫁娶等傳統習俗與周圍其他民族有較大差異,是一個民族意識、民族感情、民族性格十分強烈和剛烈的民族。苗族居民以大雜居小聚居村寨為主,其村寨常常連綿百余里,或者整個村寨都是苗族而沒有其他民族,即“雜村不雜戶”。苗族居民喜歡在傳統春節或農閑時開展各種體育活動,其種類頗多。據不完全統計,烏江流域苗族傳統體育項目主要包括射箭、射弩、摔跤、腳踢架、扭扁擔、拉鼓、做女紅賽跑(穿針引線賽跑、穿花衣裙賽跑、搓麻線賽跑)、跳蘆笙、踢毛菌、過獨木橋、走竹竿、蘆笙拳、劃龍舟、舞龍、舞板凳、磨秋、八人秋、斗牛、爬坡桿、板凳龍、跳鼓、打毛毽、打花棍、爬花桿、上刀梯、擲雞毛球、接龍舞、舞獅、跳獅子、打泥腳、打禾雞、布球、打草蛇、織麻賽跑、踢枕頭、蘆笙刀、金錢棍、武術、木鼓、打猴鼓、打花鼓、打毛毽、斗鳥、射背牌、拉鼓、踢毛菌、舞吉保、趕春、趕秋、跳花等。 (一)賽馬 特別在傳統農耕時期,由于生產生活的需要,苗族村寨幾乎家家都養有馬匹,在生產之余,苗族人也經常舉行賽馬活動。賽馬活動多在節日、集會舉行。過去為男子項目,在20世紀80年代后也允許女子參加。賽馬活動有固定的場所,叫“端坡”或“年坡”,但沒有固定的場地和競賽規則與方法,主要采用同時出發,先到達目的地者為勝。他們賽馬的目的不是比賽的勝負,而是群體歡樂。賽馬活動不僅是人們取悅的競賽表演娛樂活動,還通常是男女青年物色情侶的好機會。 (二)射弩 射弩項目在烏江流域的苗族居民中開展較為普遍,處于烏江流域貴州地區的織金縣實興鄉海馬沖有“射弩之鄉”的美譽。射弩活動是苗族居民用于打獵生產和御敵的工具或武器。隨著其他工具的發明,射弩逐漸被其他工具所取代,轉而發展成為苗族居民健身娛樂的一項傳統體育項目。從生產、武器色彩發展成為玩具、游戲色彩,并在民間廣為流傳和開展。射弩比賽有競技型和非競技型,都以射中為目的。非競技型射弩在民間廣為開展,可以是多人也可以是單人,靶有專門做的,也有以身邊隨處某一自然物為對象的,通常以方便即可。而在正式的競技比賽中,有比較嚴格的比賽規則和方法,射弩工具也是特制的(見圖2-1)。圖2-1當地居民自制的射弩 (本圖片由當地民宗局提供) (三)上刀梯 上刀梯可以說是苗族人的一大絕活兒,以驚險、刺激、高難度為主要特征,通常在節日和集會上表演,但現在也在很多旅游地區作為一項吸引游客的表演項目而經常化。上刀梯主要是表演者沿著豎立的刀梯向上攀爬以速度或距離而取勝,表演時要求赤腳赤手。從很大程度上來講,該項目是一個難度極高的表演項目,不僅僅要求參與者有過高的膽識和心理素質,還要求有一種冒險、犀利的精神品格。基于大眾而言,人們主要是觀看,不適合廣泛地參與。該項目主要流行于烏江流域貴州地區的松濤和道真地區。而這兩個地方的上刀梯在器材和形式上有很大相異之處。如在松桃地區,是在地面固定一根8米高的木樁,然后在木樁上每隔30厘米打一個洞用于安裝刀刃向上的砍刀。而在道真地區,是在地面上豎立一根長4—10米的木樁,然后四角用繩子固定防止晃動或搖擺,然后在木樁上安裝砍刀12把,或36把,或72把。 (四)坐秋千 坐秋千項目在烏江流域民族地區比較常見,因為該項目易開展,場地器材簡單,不受季節、人群限制,玩法又比較簡單。同時,該項目特別對小孩具有很強的吸引性,在家里、在院壩、在樹林等地方,可以隨意搭建一個坐秋千的場地。坐秋千是用兩根比較粗的長繩各系在一塊木板的兩頭(通常是在木板的兩頭鑿一個孔,繩子穿過孔并系緊確保安全),繩子的另外一端系在離地面較高的橫木或樹樁上,總體高度是保證人坐在木板上能夠安全、自由晃動為準。坐秋千主要是利用人坐或站在木板上懸空后利用弧形搖擺的慣性而忽高忽低地晃動為游戲目的,搖擺的弧度可高可低,可遠可近。讓人感受到在空中的懸體運動感、愉悅感、驚險感和刺激感。 (五)打磨秋 在烏江流域苗族地區較為流行,通常情況下是在一塊比較平坦的草坪上支立起一根約為2米高的木樁,用刀將木樁的頂斷削尖,然后將一根橫木的中間打一個孔,再將這根橫木套在立柱端上,孔的大小使橫木能夠左右、上下或圓周自由轉動為宜。打磨秋時,在橫木的兩端各伏上重量基本相等的人,使橫木能夠平衡地自由轉動。橫木可以上下起伏和圓周旋轉。 (六)打蹺蹺板 這個項目也比較流行。在院壩、草坪等地就可以進行。器材要求很簡單,在人們生活休閑之余,隨意找根木凳做支撐物,然后再找一根橫木放在木凳中央,兩頭坐上人就可以玩。 (七)打毽 打毽可以說是烏江流域喜聞樂見的一項體育項目。在農村地區,一般在春節期間比較盛行,因為過年的時候一般都要殺雞,于是人們就把雞身上比較柔軟的羽毛摘下來用線捆在一起,然后用布包上,用針線縫包后和銅錢包扎在一起,然后采用腳踢、木板拍等方式進行。可以單打或單踢,也可以對踢或對打。 (八)獨腳雞 這是一項游戲項目,以一只腳為支撐腿進行跳動,以速度快或距離長者為勝。 (九)翻竿腳 以竹竿、扁擔或木棒為器械,器械一頭觸地,然后雙手分開扶住器械,以頭、身體扭轉后站立為成功者。該項目的難度以手離地面越近為難度越大,當然也就是挑戰越大,通常情況下練習者的手以漸次下移進行挑戰練習。 (十)爬竿 常在竹林中或在樹枝上吊一根竹竿為器械,練習者以爬的速度或距離為取勝標準。 (十一)試力 試力也稱為較力,就是比較雙方力量的大小和巧力的使用,這既是一項體力的運用,也是一項智慧的較量。試力分為持器械類和非持器械類,主要是用腰、手、額頭、下頜、膝、髁等多種部位的力,以扭、抵、推、扳等為發力方法。持器械類以板凳、扁擔、粑棒或木棒為器械,雙方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而改變對方的狀態為取勝,通常有扭(抵)扁擔、木棒、板凳等。非持器械類有掰手腕、掰手勁等。 (十二)摔跤 該項目又被稱為抱腰,有兩種形式。一種形式是雙方各一只手搭或挽在對方的左膀或右膀上,互相摟住,雙方同時用力將對方摔倒在地為勝利者。另外一種是不拘于形式,可以采用摟、抱、摔、拌、甩、扳等方法用力或技巧將對方摔倒在地為勝者。 (十三)打花棍 這是苗族女子常玩的一個項目,以木棍為主要器械,長約5尺。每人各持一根進行分組對打,采用靈活的腳步進退和手上的變化進行攻防對抗。 (十四)花棍 也叫“打連響”。是用一根長約1.2米,直徑在2—3厘米的竹竿,在竹竿的兩頭分別鑿一個孔,然后在孔里面放上銅錢,使運動過程中發出“嘩嘩”的響聲。活動中手持竹竿的中間,便于對竹竿進行使用,活動時主要通過手的變化用竹竿的兩頭敲打自己的腿、肩、背等,使竹竿和銅錢在音樂的伴奏下能夠有節奏地變換敲打。在敲打過程中,人可以唱歌、跳舞及做一些全身性的動作。該項目一般以團隊表演為主,隊形多樣,可以原地站著,也可以走著打,整個場面歡快。 (十五)蘆笙刀 是一項武術類體育項目,練習者手握長把環首刀,在蘆笙、鼓的伴奏下,通過砍、劈、斬、擋等動作進行拼殺練習。 (十六)蘆笙拳 在蘆笙音樂的伴奏下,練習者以蘆笙動作為主要基礎,再結合跳、踢、打等形成一套攻防技術動作,主要以武術動作為主要特征。練習過程中有徒手對抗,也有持刀、棍、槍、耙等器械進行,該項目男女皆可參與。 (十七)打猴鼓 又稱猴鼓舞。主要是一項模仿猴子動作并具有武術動作特征的擊鼓體育活動,由8名小伙子捧鼓,8名姑娘擊鼓,邊擊鼓邊模仿猴子動作跳,有單打、雙打、男女混合打,一套動作完成后男女互換繼續進行,場面較為熱烈、壯觀。男子單打時以猴子動作為主要內容組成為武術套路,而女子則以日常生活中的紡紗織布、揮刀播種、摘花收果為主要動作內容。 (十八)打花鼓 每年的農歷六月初六、臘月二十至正月十五,在烏江流域貴州地區的松桃地區都要舉行打花鼓活動。傳說打花鼓是一項祭祀活動,是苗族人為了紀念領導苗族起義的領導人石柳鄧而發明的一項集體性鼓舞,具有宏大的氣勢和熱烈壯觀的場面。打鼓時,先是指揮者用鼓槌使勁在鼓面上重擊一下,霎時萬籟俱寂、寂然無聲。接著其他鼓點急促響起來,鼓聲由小到大、節奏由慢到快,整個場面是鼓聲越來越大、節奏越來越快。然后男女青年踩著鼓點節奏跳著舞蹈進入會場。同時,每一個男女青年都手握一個鼓槌按照次序敲打打鼓的鼓面或鼓邊,邊打鼓邊跳舞。 (十九)劃龍舟 是一項歷史悠久的傳統體育項目,一般在江河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開展比較普遍,如清水江、烏江、松江、酉水河等一帶,多在端午時節或五月下旬舉行。劃龍舟是一項水上集體項目,不僅要求運動員要有良好的身體素質,還要有良好的協調配合能力,當然也需要一定的劃槳技術。劃龍舟一般以村寨為集體參賽單位,在人數相等的條件下在鼓聲的統一指揮下參賽選手一齊劃槳,使龍舟能夠以*快速度朝前行駛,以*短時間到達目的地者為勝者。 (二十)跳蘆笙 這是一項結合蘆笙器械及發出美妙音樂的傳統體育活動。人們在吹奏蘆笙時,常常伴以各種身體活動姿勢和運動技巧動作,以及舞步等。這些動作中具有一定的難度和技巧,具有很強的運動量,在蘆笙音樂的伴奏下,人們做著如滾球、踩蛋、倒立、滾翻、爬桿等動作,場面優雅熱鬧。在烏江流域跳蘆笙又稱為“矮步”“滾山珠”。跳蘆笙有的地方還結合武術創編了踢、打、進、退等主要動作。也有單人表演、集體表演、徒手對抗、器械對抗等多種形式。 (二十一)木鼓舞 木鼓舞有長木鼓舞、魚式木鼓舞等多種形式。表演時,一人擊鼓其作用是進行指揮和對場面進行渲染。然后多人按照鼓點節奏跳起歡快的舞步和變換著各種身體活動動作,如迎祖舞、祭魂舞、鬧堂舞、馬刀舞等馮勝剛:《貴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理論與方法》,貴州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第109頁。。魚式木鼓舞跟長木鼓舞的區別不是很大,只是這種舞蹈要求的是手腳同邊,反映了人們適應山區崎嶇險惡的自然環境的生存智慧,這種舞蹈主要是在貴州地區的臺江縣反排村,所以現在很多人稱為“反排木鼓舞”。而今,通過課題組的田野考察,反排村仍舊具有很濃厚的原生態氣息,因為木鼓舞而成為一個旅游休閑之地。 (二十二)板凳舞 所謂的板凳舞就是以長、寬、高分別不超過30厘米、20厘米、25厘米的小板凳為器械,通過板凳的凳面相碰撞為目的和發出的聲音作為指揮節奏,然后在這種碰撞聲音的指揮和渲染下,人們跳著歡快的舞姿和動作,如轉身、下蹲、高位翻身等擊凳動作,達到一個群體歡樂的目的。板凳舞在一些傳統節日、集會,以及酒后舉行的比較多。 (二十三)粑棒舞 粑棒舞主要以生活中人們打粑粑的粑棒為器械,將粑棒舂擊一個空的粑樔,以此發出有節奏的響聲為指揮,然后人們按照所發出的撞擊聲而跳起歡快的舞蹈。該舞蹈的身體動作變換多,形式多樣,地方不同所跳的動作方法也不盡相同、風格各異。 (二十四)遷徙舞 遷徙舞主要是祭祀祖先遷徙的艱辛歷程的一種祭祀舞蹈,動作內容以反映先人遷徙為主要特征,所以這個場面和舞步都顯得比較凝重、悲壯和蒼涼。 (二十五)響篙舞 以生產工具“響篙”為器械,響篙用破竹制成,用于驅趕家禽家畜或飛鳥野獸之用,這種舞蹈就源于人們驅趕鳥獸而逐漸形成。該舞蹈通過破竹擊地所發出的聲音為伴奏,然后舞者以這種清脆的聲音為指揮和音樂背景而起舞。 (二十六)生活技能比賽 在烏江流域的威寧地區,有一些專為女子為展示各自生活技能的比賽項目,如背水、穿衣、穿針、織麻等比賽,通過長期舉行已經演化成為一項娛樂競技活動。由于該項活動以綜合展示生活技能為主要內容,極富生活情趣和色彩,所以將這一活動命名為“生活技能比賽”,但在有些資料中將這一活動稱為“穿衣、穿針、背水、織麻比賽”貴州省地方志編輯委員會:《貴州省志·民族志》(上冊),貴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90頁。,或者“女工比賽”馮勝剛:《貴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理論與方法》,貴州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第113頁。。該項目多在端午節的花場上舉行,一般以5人為一組進行比賽,看誰*先完成規定的動作即為勝者。在傳統上,勝者由場主或寨主進行頒獎,新中國成立后由政府進行獎勵。
烏江流域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通融性考論 作者簡介
教授,北京體育大學博士,西南大學博士后,國家社學科學基金同行評審專家,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體育社會學分會委員,長江師范學院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院長,涪陵區科技拔尖人才,主要從事民族民間體育與社會發展研究。近年來,發表論文40余篇,其中專業類核心期刊18篇(獨著或第1作者),14篇被CSSCI收錄,2篇被人大復印資料《體育》全文轉載;出版學術專著2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主研(排名第1)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主持國家體育總局課題1項、中國博士后特別贊助項目1項、重慶市教育委員會科研項目4項、重慶市體育局重點項目1項、重慶市哲學社會科學聯合會項目1項、重慶市博士后特別贊助項目1項、涪陵區科委項目4項;獲重慶市教育委員會科報會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4項。
- >
我與地壇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回憶愛瑪儂
- >
二體千字文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