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武陵山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空間的保護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35829
- 條形碼:9787520335829 ; 978-7-5203-3582-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武陵山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空間的保護 內容簡介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武陵山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護我國文化主權的基本構件。全媒體時代的到來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本研究以傳播學理論為指導,通過田野調查,提出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從內容融合、渠道融合、平臺融合、經營融合與管理融合五方面,融合傳播武陵山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創新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可持續發展的模式,促進體育強國與文化強國建設。
武陵山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空間的保護 目錄
**節 研究意義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方法
第二章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播的理論基礎
**節 場域理論
第二節 旅游符號學理論
第三節 創新擴散理論
第四節 自組織理論
第五節 共生理論
第六節 生態學理論
第七節 “文化空間”理論
第三章 武陵山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概況
**節 武陵山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特點
第二節 武陵山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功能
第四章 傳統媒體視域下武陵山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空間”的保護
**節 傳統媒體的內涵與特征
第二節 傳統媒體面臨的挑戰
第三節 傳統媒體視域下武陵山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空間”的現狀
第四節 傳統媒體視域下武陵山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播存在的問題
第五章 新媒體視域下武陵山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空間”的保護
**節 中國新媒體發展的歷程
第二節 新媒體的內涵與特征
第三節 新媒體視域下武陵山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播路徑
第四節 新媒體視域下武陵山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播存在的問題
第六章 媒體融合的歷史發展、內涵、動因及路徑
**節 國內外媒體融合發展情況
第二節 媒體融合的內涵
第三節 媒體融合的動因
第四節 媒體融合的路徑
第七章 媒體融合視域下武陵山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空間”的重構
**節 媒體融合視域下武陵山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空間”的現狀
第二節 媒體融合視域下武陵山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空間”重構的路徑
結語
武陵山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空間的保護 節選
《武陵山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空間”的保護》: 人類文明是多元文明,民族文化是民族存亡之本,是民族凝聚與發展的深層動力。2000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表《人文發展報告》指出:“當今的文化傳播失去平衡,呈現從富國向窮國傳播一邊倒的趨勢。”“必須扶持本土文化和民族文化,讓他們與外國文化并駕齊驅。”2003年10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大會上,法國和加拿大聯合提議,就文化多樣性起草一個國際公約,得到了60多個會員國的支持。文化是凝聚國人思想和精神的膠合劑,是一個國家生生不息的前進動力。如今,越來越多的國家把提高文化軟實力作為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黨的十七大把“提高文化軟實力”提升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為我國的文化建設、確保國家文化安全指明了方向。建設文化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內在要求,要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比翼齊飛。在這一過程中,文化的發展繁榮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目標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又是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目標的精神條件和智力支撐。 體育是文化傳播的有效載體,民族傳統體育的品質一方面取決于它所承載、表達的文化意義的積極程度,另一方面取決于表達文化意義的傳播手段。優秀的民族傳統體育在展示一個民族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同時,流露出其傳統氣質和思維水平。在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與傳播中,動作結構、技術規則、運動風格等都成為承載、表達文化元素的符號,透過它們,消費者(受眾)能夠讀出特定民族的價值、情感和審美趣味并展開豐富的文化聯想。體育運動技術本身是無國界的,但由運動技術所形成的知識、情感、審美以及體現運動技術的各類體育化卻代表了這個民族的心智特征、思維方式和創新精神,因而也必然成為展示民族性格、形象乃至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載體。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之豐富、多彩、博大、包容,是應對全球文化危機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也將順應融人全球化的大趨勢,但是要堅持自我立場、自我精神、自我文化,保持自主性和獨立性,堅持固有的人本精神和優秀的傳統文化,不能使我們的民族精神迷失在“融人”中。增強文化認同,弘揚民族精神,加強傳統知識的現代價值、現代利用與保護相關問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民族工作的意見》《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等,為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提供了政策支持。2011年10月27日,李長春同志在《關于(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中明確指出:我國必須不斷擴大申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形成與中國國際地位相稱的文化軟實力,切實維護國家文化安全。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大任務。黨的十八大召開三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治國有數,理政有方,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歷史智慧提出了一系列治國方略,本著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學態度,將其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資源,將其融人中國道路,實現了對傳統文化的完美“超越式傳承”,開啟了黨和國家*高領導人運用傳統文化展現治國理政情懷的新篇章,引擎“中國夢”這艘世界巨輪砥礪前行。 ……
武陵山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空間的保護 作者簡介
于志華(1968-),女,山東龍口人,中南民族大學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南方少數民族非遺研究中心·湖北省非遺研究中心成員,湖北省高等教育教學與教學管理專家,《中國心理學前沿》編委,2016-2017年在美訪學。主持課題15項,發表論文50余篇、專著2部,成果13次獲獎。
- >
我與地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