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一戰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297995
- 條形碼:9787301297995 ; 978-7-301-29799-5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一戰史 本書特色
《一戰史》以中文世界罕見的深度詳述了一戰的進程,是面向普通讀者關于一戰很好的概述。《一戰史》對戰役的描述是獨特的,對戰爭中的“人”的因素寄予了深刻的同情。
一戰史 內容簡介
一世界大戰宣告了歐洲舊有國際格局的土崩瓦解,自文藝復興以來生機勃勃、自信樂觀的歐洲文化遭受重創,其影響甚至波及亞非廣大殖民地,因而劇烈程度和影響范圍塑造了現代世界。更重要的是,它種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種子。不理解這兩次大戰,就無法真正認識當今我們所處的世界。 約翰?基根以中文世界罕見的深度詳述了一戰的進程,對交戰各方的總體戰略、重大戰役的戰術方針、戰爭領袖的才干與局限、軍事技術的發展、偶然因素的作用等等,均做出令人嘆服的介紹與分析。更在單純軍事史的基礎之上,關注戰爭的文化與政治維度,對戰爭中的“人”的因素寄予了深刻的同情,從而呈現出一幅令人激動、悲憫而又不得不反思的戰爭畫卷。
一戰史 目錄
**章 歐洲的一場悲劇 /1
和睦的歐洲 /7
士兵的歐洲 /13
第二章 戰爭計劃 /19
第三章 1914 年的危機 /39
第四章 邊境線和馬恩河上的戰役 /59
邊境之戰 /77
桑布爾河戰役 /81
蒙斯戰役 /84
大撤退 /86
馬恩河戰役 /96
亨奇中校的使命 /102
**次伊普爾戰役 /109
第五章 東線的勝利與失敗 /119
加利西亞和塞爾維亞 /131
倫貝格戰役 /134
東線的戰爭 /139
華沙戰役 /141
加利西亞和喀爾巴阡山的冬季戰役 /144
第六章 僵持 /151
西線的戰爭策略 /161
1915 年的西線戰役 /165
第七章 西線以外的戰爭 /175
德屬殖民地的戰爭 /176
巡洋艦之戰 /182
南部和東部的戰爭 /188
加利波利 /201
塞爾維亞和薩洛尼卡 /216
第八章 大戰之年 /223
海上的戰爭 /224
三條前沿上的進攻 /239
1. 凡爾登攻勢 /242
2. 索姆攻勢 /248
3. 更大范圍內的戰爭和布魯西洛夫攻勢 /260
第九章 軍隊的動搖 /269
參戰方的情緒 /276
法國的兵變 /280
俄國的叛亂 /289
意大利前線的騷動 /297
美國、潛艇和帕斯尚爾戰役 /303
康布雷戰役 /320
第十章 美國與大決戰 /323
戰爭在東線的繼續 /328
西線的戰爭危機 /339
帝國的崩塌 /359
注釋 /371
參考書目 /393
索 引 /401
一戰史 節選
**次世界大戰是一場令人悲傷又并非必然的沖突。它不是不可避免,在**次軍事沖突發生之前的充滿危機的五個星期里,如果謹慎小心,并且人們心中共有的善意能夠發出聲音,導致戰爭爆發的一連串事件可以在任何一刻終止;它令人悲傷,因為**次沖突*終帶走了 1000 萬人的生命,使更多人的情感備受折磨,摧毀了歐洲大陸仁慈而樂觀的文化,而且在四年之后槍炮聲終于沉默的時候,留下一份政治敵意與種族仇恨的遺產——如此劇烈,以致不提及它們,就無從解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二戰是一戰的直接產物,造成了 5 倍于一戰的人員傷亡,以及無法衡量的、更加巨大的物質損失。1922 年 9 月 18 日,阿道夫·希特勒向戰敗的德國政府提出挑戰,而十七年以后,他把這變成現實:“200 萬德國人不能白白犧牲……不,我們絕不原諒,我們需要——復仇!” 他所宣揚的“復仇”的遺跡遍布被他蹂躪的歐洲大陸——見于曾被他自己挑起的轟炸夷為平地的德國城市中心,這些城市如今已經得到重建;同樣也見于曾被他摧毀的列寧格勒、斯大林格勒、華沙、鹿特丹、倫敦的城市中心。如今已被遺棄的大西洋壁壘是他“復仇”欲望的遺跡,它們是為了在海灣阻擋敵人而建造,但卻終歸徒勞無功。這樣的遺跡還有奧斯維辛日漸腐朽的臨時營房,以及被遺忘在索比堡(Sobibor)、貝爾塞克(Belzec)和特雷布林卡(Treblinka)的滅絕集中營。波蘭灰燼中的一只童鞋,一段銹跡斑駁的鐵絲網,毒氣室遺址附近殘存的骨灰,這些是二戰的遺跡,同樣也是一戰的。 〔2〕 它們的先輩是那些把戰壕縱橫的田野弄得七零八落、在潮濕的早晨使法國的空氣中充滿銹蝕味道的鐵絲網,是游客在籬笆下發現的發霉的皮綁腿,是生銹的銅徽章或紐扣、已經腐蝕的彈夾或帶著凹痕的彈片,也是索姆浸透鮮血的土地上耕作的農民今日仍能發現的無名尸體。“我立刻停下工作。我非常尊重你們犧牲的英國人。”——正如令人不忍寓目、描繪 1945 年在貝爾森(Belsen)被埋入萬人坑的尸體的影像,可以在 1915 年第二次香檳戰役后法國士兵堆積同袍尸體的模糊的鏡頭中追根溯源一樣。一戰宣告了大規模殺傷的到來,而二戰則把它帶到冷酷的頂峰。 還有更加正式的紀念物。法國或英國的社區很少有不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死者的東西。在英格蘭西部的一個村莊里,岔路口的葬禮十字架底部刻著一串死者的名單。然而,這是后來才刻上去的。十字架本身卻是用于紀念那些沒能從一戰戰場上返回的年輕人,而他們的人數是二戰中死亡人數的 2 倍。1914 年的 200 人 口 中,W. 格 雷(W. Gray)、A. 拉 帕 姆(A.Lapham)、W. 牛 頓(W. Newton)、A. 諾里斯(A. Norris)、C. 佩恩(C. Penn)、L. 佩恩(L.Penn)和 W. J. 懷特(W. J. White),或許這個村莊每四個軍役年齡的年輕人中就有一個沒能從前線返回。他們的姓氏早在 16 世紀就已經出現在教堂的登記簿中,今日仍存在于村莊里。從這不難看出,大戰帶來了自諾曼征服前盎格魯 - 薩克森時代人們定居于此以來空前的傷心之事。令人欣慰的是,從那以后再也未曾有過。紀念十字架是教堂以外村莊唯一擁有的公共紀念物。在每個村莊,在每個郡的市鎮,以及在索爾茲伯里(Salisbury)的教區大教堂里都有類似的東西,而刻上的名字以倍數增加。在法國的每一所大教堂里也都可以看到同類的紀念物,在這些教堂里會看到碑上銘刻著如下字句:“獻給神的榮耀,并紀念大英帝國死于大戰中的 100 萬人,他們中的多數長眠于法國。”
一戰史 作者簡介
[英] 約翰·基根,倫敦《每日電訊報》防務主編,英國皇家文學會會員,長期在英國桑霍斯特皇家軍事學院講授軍事史課程,當代優秀的軍事史家之一。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我與地壇
- >
山海經
- >
唐代進士錄
- >
朝聞道
- >
經典常談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