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中西古典哲理名句-張世英書法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4773249
- 條形碼:9787544773249 ; 978-7-5447-7324-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西古典哲理名句-張世英書法集 本書特色
本書集書法鑒賞與哲學簡史于一體。不僅是中國著名哲學家、耄宿張世英先生的書法集,更同時展示了中西方數十位哲學家的百余條經典名句。本書涉及的哲學家貫穿中西方哲學史,所選名言則集中體現了各位哲學家的核心思想。每條名言皆配有注解,簡述其出處與背景。因此,本書堪為一本書法集與中西兩部哲學簡史的結合。
中西古典哲理名句-張世英書法集 內容簡介
本書由中國著名哲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張世英先生甄選中西哲學史上數十位哲學家的百余條哲理名句,并親自進行書法撰寫;由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李超杰進行注釋。本書所選名句來源廣博,皆為哲學界著名哲學家的經典名言,突出了中西方哲學思想的精髓;李超杰的注釋簡明扼要地概括了名言的出處與背景。本書*后展示了張世英先生自己的哲學理解,集中體現了其數十年哲學研究的感悟和成果。
中西古典哲理名句-張世英書法集 目錄
目錄
序言一
序言二
**部分:中國古典哲理名句
第二部分:西方古典哲理名句
附錄一:唐詩宋詞
附錄二:我的哲學思想
中西古典哲理名句-張世英書法集 節選
**部分:中國古典哲理名句 孔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原載《論語·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也提到這句格言,是對仲弓問仁的回答。孔子倫理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認為,“為仁之方”在于“能近取譬”,意即謂為仁的方法在于,能從近己推及他人:從正面說,就是從近己之所想要的事物,推想到別人也會想要這些事物,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一般把這解釋為孔子之“忠”的含義;從反面說,就是從近己所不想要的事物,推想到別人也不會想要這些事物,因而就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孔子稱此為“恕”。孔子“一以貫之”之“道”即“忠恕”,也就是“仁”。 孔子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語出《論語·子罕》。儒家特別重視“志”,強調“立志”、“守志”的重要性。孔子此句中的“志”可理解為堅守“仁”的道德意志。皇侃對該句的解讀是:“此明人能守志,雖獨夫亦不可奪;若其心不堅,雖眾必傾。故三軍可奪,匹夫無回也。”(《論語義疏》)孔子強調:在任何情況下,人都應“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論語·微子》)。生死關頭,尤能考驗一個人的“志”。有“志”者的標志是:寧可犧牲性命而成就仁,不可茍且偷生而害仁。“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作為近世大儒,王陽明也特別推崇“志”。“夫志,氣之帥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則流息,根不植則木枯,命不續則人死,志不立則氣昏。”(《示弟立志說》)在他看來,為人為學貴在“立志”和“守志”,而“立志”、“守志”不外乎“存天理”。如果一個人為茍且偷生而喪失天理(志),他也就放棄了做人的尊嚴。“若違了天理,便與禽獸無異,便偷生在世上百千年,也不過做了千百年的禽獸。”(《傳習錄》下)如此看來,是否能夠“守志”,就成了人與禽獸的根本區別之所在。 孔子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語出《論語·子路》。理解此句的關鍵在于對“和”、“同”二字的辨析。在春秋時代,“和”與“同”是兩個互為對應的概念。“和”意指“可否相濟”,實即包含差異乃至對立的“和諧統一”。“陰陽不同氣,故能合。甘苦不同味,故能調。五色不同采,故能齊。五聲不同均,故能會。”(戴望:《戴氏注論語》卷十三)“同”則意指“單一不二”,實即排斥差異與對立的“抽象同一”。“和”與“同”反映了兩種不同的人生境界。君子胸懷坦蕩,“無乖戾之心”,故能包容差別與異己,做到“與人和”;小人心胸狹隘,“有阿比之意”(朱熹語),故不能容納差別與異己,強求他人“與己同”。孔子“尚和”而“惡同”,強調多元互補才是“生生”的根本條件。這個思想不僅使中華文明具有很大的包容性,而且為當今之世各種文明的和諧相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源。 孔子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語出《論語·為政》。這兩句名言講的是“學”與“思”的辯證關系。“學”專指“讀書”,即“學舊文”;“思”則指“思考”,亦即東漢包咸所說的“尋思其義理”(皇侃:《論語集解義疏》卷一)。“學”不止于“悅目”,更要“求諸心”(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故上句可以解讀為:讀書而不用心思考,就會惘然而無所得。下句的意思則反過來:如果“不廣學舊文”,即不知道前人的所思所想,而是“專意獨思”,任自己的“思緒”放飛于“無何有之鄉”,則會如何晏所言:“徒使人精神疲殆。”(邢昺:《論語注疏》)孔子的這個思想對今人仍有啟發:在讀書的過程中,我們應當做到學思結合,既要“學有所思”,又要“思有所依”。 墨子 兼相愛交相利 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 語出《墨子·兼愛》。按照墨子,天下之“亂”的根源是:人們彼此“不相愛”、“交相惡”。具體表現是:君臣父子兄弟,均“自愛”而“虧他”;在國與國的關系上,“諸侯各愛其國,不愛異國”。墨子給出的“天下之治道”是:“以兼相愛、交相利之法易之。”(《墨子·兼愛》)“兼相愛”的意思是:不分親疏、上下、貴賤、貧富乃至國別,一視同仁地“泛愛”一切天下人,即“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同上)。“交相利”實為“兼相愛”的題中應有之意,彼此“相愛”之人,必以互惠互利為旨歸。結果是:“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人與人不相賊”。儒家和墨家皆主張“愛人”,但似有下述兩點不同:其一,儒家講“差等之愛”,墨家則“貴兼”,更富有人人平等的精神;其二,儒家重“利他”,墨家則兼顧“利他”與“利己”。 孟子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語出《孟子·盡心章句下》。意思是:在百姓、國家和國君三者中,百姓*為重要,排在首位,國家排在第二位,而國君只能屈居第三。按照孟子,國君固然受命于天,但也要得到百姓的認可,“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孟子·盡心章句下》)。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孟子·離婁章句上》)所以,國君要施“仁政”,就必須“愛民”,時刻把百姓之事放在心上,因“民事不可緩也”(《孟子·滕文公章句上》)。“愛民”的方式多種多樣:在物質生活上,要使其“有恒產”,因為“民之為道也,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同上)。在精神生活上,要“樂民之樂”,“與民同樂”。“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孟子·梁惠王章句下》)如果統治者反其道而行之,對百姓施以暴政,百姓就有權推翻他,甚至誅之而后快。“暴其民甚,則身弒國亡。”(《孟子·離婁章句上》)孟子“民貴君輕”的思想十分可貴,可視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民主思想的閃光。 ……
中西古典哲理名句-張世英書法集 作者簡介
張世英,哲學家。1921年生,武漢市人。1946年畢業于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哲學系。1946—1952年在南開大學、武漢大學任教。1952年至今歷任北京大學哲學系講師、副教授、教授、外國哲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校學術委員會委員。現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兼任《黑格爾全集》中文版(人民出版社)主編,中西哲學與文化研究會會長,全國西方哲學學科重點學術帶頭人。2012年獲北京大學哲學教育終身成就獎,2015年所著《哲學導論》一書獲思勉原創獎。2016年北京大學設立“張世英美學哲學學術獎勵基金”,面對全球華文學者。2017年受聘為世界哲學大會榮譽委員會委員。主要著作有《中西文化與自我》、《哲學導論》、《天人之際》、《論黑格爾的邏輯學》等20余種。2016年4月《張世英文集》十卷本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2016年11月《哲學思問》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我與地壇
- >
巴金-再思錄
- >
二體千字文
- >
自卑與超越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