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閑情賦)源流概說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62616
- 條形碼:9787100162616 ; 978-7-100-16261-6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閑情賦)源流概說 本書特色
探源中國審美“閑情”傳統,品味陶詩真淳質樸詩風。 林語堂說:“陶淵明代表中國文化的一種奇怪的特質,這種特質就是肉的專一和靈的傲慢的奇怪混合,就是不流于靈欲的精神生活和不流于肉欲的物質生活的奇怪混合;在這種混合中,感官和心靈是和諧相處的。……因為陶淵明已經達到了那種心靈發展的真正和諧的境地,所以我們看不見一絲一毫的內心沖突,所以他的生活會像他的詩那么自然,那么不費力。” 一直以來,陶淵明以其“豪華落盡見真淳”的詩風和人格為人稱頌,而在其返璞歸真的詩作中,《閑情賦》因別具一格而爭議眾多。對愛情的“十愿十悲”的真摯抒發,讓人懷疑:這是否為陶淵明所作?是否別有寄托?是否諷喻?……褒貶不一的爭論讓《閑情賦》處于一種尷尬的位置。 本書作者追本溯源,從中國傳統文化要素的“閑情”觀念入手,分析了從詩經到楚辭再到漢賦的審美傳統,將《閑情賦》視為中國女性審美辭賦的代表作,以女性審美觀念的演變為線索,全面探討了《閑情賦》的源流、內容、評價及影響。作者用探源式的追索和文本細讀,在歷史場景中考察了陶淵明其人其事,以豐富的論據和史料為《閑情賦》正名。此外,本書還附有不同時期女性審美賦的原文及翻譯,翔實、全面、豐富,可為陶學研究提供新的視角。
(閑情賦)源流概說 內容簡介
《<閑情賦>源流概說》分為上、中、下三篇,分別為“閑情”傳統的形成、《閑情賦》論讀、《閑情賦》的接受與影響。上篇從“文化積淀的角度”論述了《閑情賦》產生的歷史傳統源流,中篇從“實質性的角度”對《閑情賦》進行了細致的文本解讀,下篇從“歷史的角度”和“實用的角度”論述了《閑情賦》的歷史影響和評價。全書以陶淵明《閑情賦》為核心,將其置于歷史序列之中,視為中國古代女性審美賦的代表作,以女性審美觀念的演變為線索,全面討論了《閑情賦》產生的歷史源流、文本解讀及后世爭議與評價,并在每篇后附有該篇涉及的女性審美辭賦原文及翻譯,不僅引用大量文獻資料進行論證,亦從文本分析出發,結合社會文化因素,以歷史的眼光為《閑情賦》在文學史的發展脈絡上進行了細致梳理。
(閑情賦)源流概說 目錄
一、《詩經》異性審美傳統的確立
二、楚辭對兩性審美環境的拓展
三、王權與女性審美的糾纏
四、“思無邪”——道德與審美的戰爭
五、由詩及賦——防閑觀念的形成
六、“防閑”觀念對女性審美辭賦創作的影響
七、《青衣賦》與《誚青衣賦》對抗的審美解讀
八、《洛神賦》人神戀愛的審美意義
九、作品譯讀
中篇 《閑情賦》論讀
一、淵明其人
二、《閑情賦》創作時間辨析
三、《閑情賦》創作動因分析
四、《閑情賦》主旨討論
五、《閑情賦》的審美意蘊
六、《閑情賦》細讀
下篇 《閑情賦》的接受與影響
一、后《閑情賦》時期女性審美辭賦的創作流變
(一)精神滑坡的南北朝時期女性審美賦創作
(二)兩極分化的唐宋女性審美賦創作
(三)開放的明代女性審美賦創作
(四)承明余緒的清代女性審美賦創作
二、《閑情賦》接受與批評研究
(一)唐及以前——《閑情賦》接受之發軔期
(二)兩宋——《閑情賦》接受之轉折期
(三)金至明——《閑情賦》接受之拓展期
(四)清代——《閑情賦》接受之總結期
三、《閑情賦》批評始盛于宋代之原因探討
四、擬作傳統變異的文化心理學分析
五、《閑情賦》的接受與儒家詩學傳統沖突的消解
六、作品譯讀
參考文獻
后記
(閑情賦)源流概說 節選
《源流概說》: 二、楚辭對兩性審美環境的拓展 《詩經》中描寫兩性思慕的詩歌,其環境都是現實主義的。典型的如《周南·漢廣》和《鄭風·出其東門》,“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游女,不可求思”,“出其東門,有女如云”,這些環境意象為后來多篇描寫女性的辭賦所采用。但是這些現實的環境因素還比較單薄,只能為后來女性審美辭賦的環境渲染提供必要條件,而不能為之提供充分條件。 事實上,從宋玉開始,直到清代賦家所寫的女性審美辭賦,其環境容量遠遠超出了《詩經》所提供的容量。這個擴容的任務就是由楚辭完成的。楚辭中描寫異性或描寫男女戀情的代表性篇目有《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山鬼》等幾篇,通過分析發現,楚辭在以下幾個方面對后代女性審美辭賦中的審美環境進行了拓展。 首先是時空的延展。《詩經》中的環境類似于一幅靜止的畫面,而楚辭中的環境隨著時間的推進不斷變化,就像一部沿時序展開的動畫,這樣就大大地擴充了審美的環境內容。環境在時序上的延展得益于楚辭一種游歷性的結構,這種結構廣泛地存在于楚辭的大部分篇章中,如《離騷》中屈原上叩“天閽”,下求佚女宓妃、有娥氏女和有虞之二姚,找神巫靈氛占卜,尋巫咸問策,*后決定離楚遠行。這一系列的行為,是受詩人內心情感的驅動,反過來驅動了環境的變化。但是在《離騷》中,環境的描寫并不典型,沿時序展開環境描寫比較典型的當屬《湘君》和《湘夫人》。 《湘君》一篇中,主人公從沅湘到洞庭,從江皋到北渚,從江中到醴浦,環境多次變化,既有安流的江水,又有乘風破浪的桂舟;既有船上的蘭旌蓀槳,又有船下的滔滔波浪;既有薜荔芙蓉,又有屋上飛鳥。這些無一不是主人公在追尋途中的所見所思,比起《詩經》中“野有蔓草,零露溥兮”的環境描寫,不僅容量大,內容多,也更有利于傳情達意。《湘夫人》的環境描寫則更勝一籌。主人公登高遠望,又馳馬江皋,行船西澨,筑室水中,捐袂江中,棄褋澧浦,搴芳汀洲,所有的環境因素都鑲嵌在主人公的游歷過程中。詩中的游歷有些是主人公的想象,但無論是想象還是現實,對于在時序上逐次展開環境因素而言是具有同等作用的。圍繞著時序線索,吹拂的秋風,飄落的樹葉,翻滾的波浪,茂密的薠草,聚集的鳥兒,懸掛的漁網,江畔的香草,潺諼的流水,覓食的麋鹿,出水的蛟龍,香草香木筑就的房屋,江中小洲上的香草等環境因素都有條不紊地被串聯在一個相思與追慕的主題之下。這種以游歷的方式展開對異性審美空間的做法在宋玉以后的賦家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極大地豐富了辭賦的表現力。 其次,楚辭對人物審美環境的神仙化。《詩經》中的詩篇都是現實主義的作品,其環境描寫也只能是在現實的基礎上進行選擇和升華。后代描寫女性的辭賦往往出現一種神仙化的傾向,這種傾向是無法從《詩經》的傳統中演化出來的,其源頭還是在楚辭這里。楚辭與楚地的民間祭歌關系密切,所以其中出現的人物和環境多與神鬼有關。《山鬼》一篇從表面看塑造了一位美麗、率真、癡情的女性形象。女主人公與情人約定相會,可是她的情人卻沒有如約前來,她苦苦等待,天色昏暗,風雨交加,更讓她倍感哀怨。但是關于“山鬼”的身份,沒有一種觀點認為寫的是現實中的女子。大致看法有以下幾種: ……
(閑情賦)源流概說 作者簡介
武懷軍,文學博士,現任教于深圳職業技術學院,講授大學語文和應用文寫作課程,創辦文秘專業。2009年獲深圳市優秀教師稱號。發表論文2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1部,主編或參編教材2部;參與或主持省部級課題3項。主要作品有《金元辭賦研究評注》、《新概念應用文寫作》(主編)、《職業人文讀本》(參編)等。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姑媽的寶刀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回憶愛瑪儂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我與地壇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