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游牧文明與中華史匈奴帝國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4126624
- 條形碼:9787224126624 ; 978-7-224-12662-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游牧文明與中華史匈奴帝國 本書特色
鐵與血的征戰,游牧與農耕的碰撞,來自草原的力量引發世界的巨變。 中國的長城,與羅馬帝國的方陣,都無法阻擋匈奴征戰的步伐。揮舞“上帝之鞭”的匈奴人,成為**個躍登西方政治舞臺,使之膽戰心驚的東方民族。 劉學銚著的《匈奴帝國》圖文并茂 通俗解讀,開史家之先河,以客觀公正為執筆標準,力求展現匈奴帝國這個建立草原帝國的民族之歷史,讓你一本書讀完中華游牧文明興衰史。
游牧文明與中華史匈奴帝國 內容簡介
從秦統一華夏(前221)到清遜帝宣布退位(1911),其間共兩千一百三十二年。在這兩千多年里,朝代、政權更迭頻繁,粗略估算一下,總共有六七十個朝代或政權。 請看:秦、西漢、東漢、三國(魏、蜀、吳)、西晉、東晉、五胡十六國[漢(前趙)、成(成漢)、后趙(魏)、前燕、前秦、成漢、后燕、北燕、南燕、前涼、南涼、西涼、北涼、后涼、西秦、夏)、南朝(宋、齊、梁、陳)、北朝(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十國(前蜀、吳越、南漢、吳、閩、后蜀、南唐、荊南、楚、北漢)、北宋、南宋、遼、金、西夏、元、明、南明、清:而吐蕃王朝、高昌麴氏王朝、回紇汗國等都還沒有計算在內。 上面所提到的這六七十個王朝或政權,國祚超過兩百年的只有五個,分別是西漢(前206-25,共231年)、唐(618-907,共290年)、遼(907-1125,共219年)、明(1368-1644,共277年)及清(1616-1911,共296年)。 在這五個朝代里,如果從民族的成分來看,唐朝的建國者李氏家族是胡是漢向來是史學界爭論的焦點。李淵的先人曾在鮮卑族宇文氏的北周時被賜姓“大野”氏,而高車族(也就是鐵勒、敕勒)中也有大野氏,可見李氏一族有著濃厚的少數民族血統。明朝的創建者乃是古往今來許多民族混融后的漢人。至于建立遼朝的契丹族以及建立清朝的女真族(后來稱為滿族),則是不折不扣的少數民族。如此看來,中國歷史是由多民族共同構建而成的。 以往撰寫、詮釋歷史之人,往往對少數民族的史事一筆帶過,而且經常以漢人的觀點來敘述。所以,打開二十四史或其他私家撰著的歷史文獻,對少數民族的描述總是以對立面的文字出現,真是何其不公平。 《游牧民族與中華史:匈奴帝國》希望能開史家之先河,以客觀公正為執筆標準,力求展現這些建立草原帝國的民族之歷史。
游牧文明與中華史匈奴帝國 目錄
東遷的高加索人
*早的匈奴人
第二章 匈奴的族源
中文史籍論匈奴
西方史籍論匈奴
第三章 匈奴的語言與習俗
匈奴的語言
匈奴的習俗
第四章 匈奴帝國的崛起
匈奴與周朝
胡服騎射
亡秦者胡
第五章 匈奴帝國的創立
質子冒頓
鳴鏑箭
甌脫之爭
匈奴帝國的官制
平城之圍
嫚書之辱
第六章 匈奴的黃金歲月
中行說
漢匈和親
匈奴侵西域
飛將軍李廣
成長中的西漢
第七章 漢武帝與匈奴
馬邑之圍
從和平到戰爭
西漢的反擊
張騫鑿通絲路
驃騎將軍霍去病
短暫的和平
匈奴的內訌
五單于分立
……
第八章 匈奴的分裂
第九章 東漢與匈奴
第十章 南匈奴的列國時代
第十一章 北匈奴的遷徙
第十二章 今天的匈奴
游牧文明與中華史匈奴帝國 節選
《游牧民族與中華史:匈奴帝國》: 歐亞大陸的北部,東起大興安嶺,西到里海周邊,南到萬里長城,北至西伯利亞南端,在這片廣袤的地域中,有綿延數百公里的大山脈,如大興安嶺、阿爾泰山、杭愛山、祁連山、陰山、天山;也有寸草不生的沙漠,如大戈壁、毛烏素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雖然還有一些內陸河流,但流域都不太大,如塔里木河、阿姆河、錫爾河;此外,就是一望無際的大草原。這片大草原是亞洲*干燥的地區,可以說是農業的“北極”,但是人類是適應力很強的生物,居住在這里的民族為了適應自然環境,孕育出游牧的生活方式。 公元前3000年左右,原來生活在里海北岸、高加索山一帶的高加索種各民族,也就是俗稱的“白種人”,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或許是由于氣候變化,或許是因為人口增加,開始呈輻射狀向東西方向遷徙,向東遷移的民族就和后來的匈奴乃至中國的漢、唐有了密切的關聯。 這些高加索種民族的語言屬印歐語系。他們像潮水般一波波自西東來,從高加索山脈周邊越過里海北岸與咸海周邊,進入今錫爾河、阿姆河之間的河中地區。停留在錫爾河以北草原上的一群,后代民族學家稱之為“斯基泰人”,漢文古代文獻像《史記》《漢書》等則稱之為“塞種人”;在河中地區的一群被稱為“粟特人”:繼續南下進入波斯(今伊朗)、印度的,則以“雅利安”之名為世人所知。 從河中地區東進,翻過今帕米爾高原,進入天山南部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瑪于沙漠南北兩端各綠洲地區定居下來的,就是漢代西域的三十六國。另一支繼續向東,越過吐魯番,到達今中國甘肅省敦煌、祁連山一帶停留下來的民族,中國古史上稱之為月氏(音“肉支”),據后世史家推測,月氏族本來還要繼續東進,只是遇到發源于今鄂爾多斯高原周邊的游牧民族的抵抗,因而選擇停留在敦煌、祁連山一帶。 由于這一支白種游牧民族的到來,使得原來居住在西北地區的游牧民族開始向東或向南移動,因此不可避免地與定居在中原的農業民族產生了沖突,這時大約是商朝(約前17世紀一前11世紀)。據《竹書紀年》記載:(商)祖甲十二年(約前1191),商朝曾率兵討伐來犯的西戎,這里的西戎就是指西北地區的游牧民族。由此可知,西戎被入侵的他族所驅趕,才會和商朝產生摩擦。如果沒有西戎抵擋住來自西方的月氏族,漢人或許也擋不住月氏的進一步東侵。孔子曾經說過:如果沒有管仲,我們恐怕早就像夷狄那樣披發左衽了。同樣,如果沒有西戎抵擋月氏的東侵,中原恐怕早就被白種人統治了。 到了周朝(約前11世紀一前3世紀)時,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掠奪中原地區,對谷物、紡織品等農業地區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多,在正常互市交易不能得到所需要的數量時,往往趁著秋高馬肥時“南下牧馬”。所謂“南下牧馬”就是南下掠奪的意思。由于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不善于農事耕種,他們認為大地生長萬物是一種自然現象,而大地是先人類而有,而且人屬于土地,土地不屬于人,既然土地生長萬物是自然現象,那么土地上長出來的農產品也不應該為特定的人所有。 ……
游牧文明與中華史匈奴帝國 作者簡介
劉學銚,山東諸城人中國臺灣文化大學教授著有《五胡史論》、《匈奴史論》、《鮮卑史論》、《五胡與華》、《北亞游牧民族雙軌政制》、《土爾扈特源流考證與校補》、《中國文化史講稿》等。
- >
巴金-再思錄
- >
隨園食單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煙與鏡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莉莉和章魚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