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國是怎么出現的/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1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8685984
- 條形碼:9787508685984 ; 978-7-5086-8598-4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是怎么出現的/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1 本書特色
這是一套與眾不同的中國通史。 我們現在讀的中國史,其實多半是50年前的老書,50年來,有無數新的考古發現、新的研究成果,卻被束之高閣,我們一點都不知道。 關于中國歷史,我們永遠缺一套新的通史,把學術界的新成果、新發現,用平易近人的方式講給大家。 活在今天,我們要讀今天的人,用今天的新視角寫的中國歷史。 《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系列,是一套今天的學者講給今天普通讀者的中國歷史,是一套從史前時代講到清代結束的通史,它沒有呂思勉、翦伯贊、范文瀾的中國史那么學術,也沒有《明朝那些事兒》《半小時漫畫中國史》那么戲說,這套中國史用既正兒八經、又簡潔愉悅地方式,講出了干貨滿滿的新知識、新見解,就像《秦謎》《歷史的溫度》那樣講述有情感、有思想的歷史。讓我們發現原來學術的東西還可以這么好玩!
中國是怎么出現的/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1 內容簡介
《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1):中國是怎么出現的》時間跨度為新石器時代到西周時期的中國,圍繞“中國的出現”這個主題,大量使用近百年來考古學界、歷史學界和海外漢學界取得的豐碩研究成果,用簡明的語言、概念,介紹新史料、新方法、新精神,挖掘出的不同的中國歷史面貌,讓中國歷史不只是停留在百年前“新史學革命”之前的傳統說法。作者從百年前的古石爭論開始講起,重新考察了新石器時代中國各地大量新石器遺址,研究了夏商周并非朝代更替,而是同時存在的部落,這三個時代實際上是共主更替,*后以西周封建制的建立奠定中國的基本形態作為內容結束。
中國是怎么出現的/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1 目錄
**講 是時候重新認識中歷史了
01 為什么要重新認識中歷史?
02 什么是歷史?什么是歷史學?
03 認識古代中,從宋明理學開始說起
04 程朱、陸王之爭與古代經典注釋
05 古代經典注釋與考據學的繁榮
06 閻若璩探案《古文尚書》
07 考據學的拓展——從“辨偽”到“疑古”
08 顧頡剛的“古史層累構成說”
09 社會史論戰——用“科學”認識中史
10 金石學的發展與甲骨文的發現
11 發掘小屯殷墟的“天下所”
12 徹底改寫中歷史的考古發現
13 重新認識中歷史,從考古開始
第二講 考古學幫助我們重新認識中古史
01 “挖死人骨頭”的考古學
02 從文化人類學到考古人類學
03 我學習考古學的趣事
04 改寫考古學歷史的謝里曼
05 考古學是怎么產生的?
06 考古學的考驗
07 考古怎么考?
08 科學助推考古
09 考古考什么?
10 考古與文字記錄的關系
11 中歷史要從新石器時代講起
12 “滿天星斗”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13 陶器——理解中文化開端的關鍵
第三講 新石器時代遺址與中家起源
01 家從哪里來?
02 關于家起源的“治水社會說”
03 新石器時代的居所和食物
04 新石器時代房舍遺址
05 新石器時代村落遺址與陶器
06 陶器的重要意義
07 墓葬在說什么?
08 陶器在說什么?
09 以器皿為開端理解中家起源
第四講 夏、商、周的同步發展和夏人共主
01 夏、商、周是前后接續的王朝嗎?
02 商取代夏成為共主,并未消滅夏
03 同時存在的夏、商、周各在何處?
04 中家起源的實際狀況
05 三大區域的互相競爭推動了家的產生
06 夏人何以成為共主?
07 從玉器得知社會分化
08 青銅器鑄造帶來的啟發
09 青銅器紋飾的含義
10 夏人通過其建筑技術而成為共主
第五講 聚落、建筑與共主更迭
01 早被記錄的王朝
02 社會分化的產生與夯土技術
03 農業定居聚落需要建筑技術
04 聚落競爭與城墻修建
05 夯土技術與宮室建筑
06 宮室建筑的神圣性
07 大型聚落與城墻林立
08 ““——城墻內外的分別
09 氏族——全新的組織形式
10 夏、商、周的共主更迭
第六講 中古代文字與古代信仰
01 文字的發明
02 中古代文字的特殊功能
03 甲骨文的意外發現
04 甲骨文的內容
05 甲骨文與氏族辨別
06 中文字起源推論
07 《尚書》與《詩經》語言文字對比帶來的啟發
08 中文字的表意特性與特殊功能
第七講 鬼氣森森的商朝
01 歷史文獻中的商朝歷史
02 成功的畜牧民族與遷徙、定居兩難選擇
03 “商”為何又被稱為“殷”?
04 商王世系與二元統治
05 商人與動物的特殊關系
06 商朝的人祭與人的觀念
07 商朝統治的二元與占卜的兩派
08 舊派、新派此消彼長與鬼神信仰的衰落
第八講 從部落共主到家體系
01 中農業文化的多擴散發展
02 由青銅器制作看中古代社會結構
03 動用大批人力的“劦田”
04 商朝的大型動員和組織能力
05 商朝的鬼神信仰
06 商人的“連續性的世界觀”
07 商人權力的基礎
08 周人的崛起
09 周人和羌人的聯盟
10 周人偷學商人的青銅鑄造和文字
11 周人對商人技藝的改革
12 周人攻打戎狄和實力上升
13 周人輕松翦商
第九講 商周之際的巨變
01 西周的宮室建筑
02 周人的甲骨文和青銅器風格
03 牧野之戰的意外勝利
04 商、周矛盾的來源和擴大
05 周人的信仰和“天”的觀念
06 “天命”歸周
07 周人的人本觀念
08 周人翦商之后的統治策略
09 周召東征
10 周人全新的制度設計——封建制
第十講 周朝的統治制度
01 周人的憂患意識
02 中位政治家——周公
03 二次東征與封建制的開始
04 封建即征服
05 封建以后如何統治?
06 周人的宗法制度
07 宗法制度的特別設計——昭穆制
08 封建層級
09 史官地位的提升和策命禮
10 封建制的創舉
11 封建制與文字功能的提升
12 中文字在古代的崇高地位
13 中文明的另一項特質——記憶
14 總結:中歷史與文化的奠基
中國是怎么出現的/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1 節選
《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1):中國是怎么出現的》:
在開始講述中歷史之前,我想先請大家暫時假裝從來沒有學過中歷史,暫時假設中歷史對你來說,是徹底陌生的事物。
我當然知道,大家從前在學校學過中歷史。為什么不好好利用大家可能擁有的豐富底子,反而希望大家暫時忘記曾經學過的中歷史呢?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我們過去在學校學的中歷史,其背后有個假設,我們必須認真予以檢討。這個假設就是——將中歷史當作一個具備高度同構性的民族文化歷程。
我們過去讀的中歷史建立在“同構性假設”基礎之上。我們不妨回想一下,從前課本里讀到的堯、舜、禹、湯長什么樣子?秦始皇、漢武帝長什么樣子?唐太宗長什么樣子?宋徽宗、明太祖長什么樣子?這些皇帝或許各有各的長相,然而,我們從畫像中看到的他們身上的衣服和裝扮卻沒有什么改變。我們應該要問:“真的如此嗎?”如果我們一直用同構性假設去投射、想象和理解中歷史,那么,許多事實我們就看不到,我們甚至不會察覺到它們的存在。
我們若是以為中自古以來一直有皇帝,就很難去注意,更難去理解中的皇帝制度如何產生。從皇帝制度的產生這個角度去看中歷史,我們才能真切明白秦始皇的重要性,以及秦漢作為歷史轉折點的意義。說白了,我們得先將皇帝的同構性從腦海中趕出去,才能了解,秦漢帝的建立,其大的意義就在于皇帝的出現與皇帝制度的誕生。
秦漢之前沒有皇帝,那是什么樣的時代,是什么樣的狀況呢?去除了同構性假設,我們才能回溯沒有皇帝的時代,如春秋、戰時代的王和侯,如何遂行統治?他們的統治方式、權力運作方式,與秦漢皇帝有何不同?再往上推,西周的天子和后來的皇帝又有什么不同?也就是說,我們在歷史中需要看到的是“異”,而不是“同”。
如果我們所想象的秦始皇、漢武帝,一路下來,到唐太宗、明太祖,歷史上的統治者都是皇帝,而每一位皇帝都是同一個樣子,那我們就更不可能理解商朝,不可能理解各種史料明確反映出來的商朝文化,以及商朝的政治統治,也不可能讀懂商朝的史料。我們現在賴以了解商朝,重要的史料是甲骨文。以前的學者花了很多時間,還是弄不懂甲骨文的內容,因為他們并不是沒有能力解讀甲骨文的字形,而是沒有能力解讀甲骨文記載的活動本質。
甲骨文和我們通用的文字有直接且密切的傳承關系。一個懂中文的現代人只需一點兒訓練,就可以快速認出約百分之六十的甲骨文。所以羅振玉和王維這樣的大學者,拿到甲骨印記,很快就解讀出了很多字。然而認出字以后,學者卻要再花半個多世紀的時間,才真的清楚一連串文字講的意思。為什么那么難?因為絕大部分人習慣用后來的中文及其指涉的內容去推想甲骨文要說的事,那就走上歧途,浪費了很多時間。
02什么是歷史?什么是歷史學?
歷史指的是人類過去經驗的總和。凡是人類過去所經歷、所發生的,都是歷史。可是,歷史知識和歷史學不等于歷史。歷史是曾經存在,但是過去了就沒有了的東西。例如,1935年在發生的任何事情,都是歷史,都是歷史的一部分。可是,1935年2月13日,一個到圓山附近去游逛的少年,我們沒法知道他做了什么事情。他到圓山去的那件事,過去了,消逝了,再也無法還原。又例如,1946年8月10日,一位江西農民被拉壯丁到了部隊,派到戰場上打仗。我們也沒法知道他那經歷了些什么,那些經歷對他有什么影響。
我們不可能復原歷史當中發生過的所有事情。歷史學、歷史知識和歷史之間,總是存在著一道鴻溝。歷史學一直不斷努力,想要盡量將過去曾經發生的事情保留下來,予以重建。但是,能保留的,能重建的,永遠只能是真實歷史中的一小部分。因此,歷史學與歷史之間,必然是一種選擇關系。
歷史這么大,歷史學只能從中選取部分,予以保留,予以重建重現,并表達出來。歷史就像地圖一樣。每一張地圖都有比例尺,比例尺就意味著要將現實縮小。在縮小的過程中,也就排除掉了一些東西。翁貝托·埃科(Umberto Eco)有一篇文章講1:1的地圖。那張地圖是覆蓋在整個地球表面的一大張紙。1:1的地圖不會遺漏任何東西,然而這個地圖沒有辦法用,也沒有人要用。地圖要有用,必然要縮小,要將一些東西排除在外,如此才方便。比例尺越小,地圖涵蓋的范圍就越大,然而相對而言,它能保留的信息就越少。歷史學也是如此。
*完整的歷史知識,和歷史之間是1:1的關系,把過去所發生的任何事情如實、巨細靡遺,如同時間倒流般,全都搬上來給我們。這種歷史知識只存在于想象中,現實中不會有。現實的歷史知識必定經過選擇,選擇眾多歷史信息中的一小部分,將之轉化為可傳述、可理解的史學內容。
如果歷史知識是一幅地圖,那么我們要畫的是什么樣的地圖?要用一種怎樣的比例尺?依照什么樣的原則,保留什么,又省略什么?這些是歷史學極為關鍵的概念與原則。我希望讀者暫時擱置過去的中歷史印象,因為我想帶大家走一趟不一樣的旅程。
在重新看這塊龐大而又豐富的歷史圖景之前,我們先回顧一下:曾經存在過的地圖是如何畫出來的?為什么會有這張地圖?這張地圖是誰,用什么樣的方式,用什么樣的原則,基于什么樣的考慮,為了要給誰用,所以才畫成這個樣子?讓我們先跑到地圖后面,檢查其制作過程,然后再繞出來,換到另一個山頭上往下看,或許終會發現,原來的地圖繪制進去的,只是全幅中歷史圖景中的一個角落,而且是從特別的角度看過去的一個角落。我們不應該,也不能只這樣看這個角落,而對另外存在的龐大區域視而不見。
……
中國是怎么出現的/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1 作者簡介
作家,《新新聞》周報副社長.楊照,1963年生, 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曾任《明日報》總主筆、臺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新新聞》周報總編輯、東森ETFM聯播網《周末大人物》主持人等職,現為《新新聞》周報副社長。 曾獲各大文學獎項,著有《大愛》、《暗巷迷夜》(1994年「開卷」十大好書)、《為了詩》、《場邊楊照》、《迷路的詩》、《在閱讀的密林中》、《問題年代》、《十年后的臺灣》、《面對未來*重要的50個觀念》等書。
- >
史學評論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