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戰國策全鑒-典藏誦讀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8050857
- 條形碼:9787518050857 ; 978-7-5180-5085-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戰國策全鑒-典藏誦讀版 本書特色
劉向著的《戰國策》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共分為十二策,三十三卷,約十二萬字,所記載的歷史,從東周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216年),共二百四十五年。 《戰國策》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各國謀臣和策士們游說各國君主或互相辯論時所提出的政治主張和外交策略,展示了戰國時期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 《戰國策全鑒(典藏誦讀版)》精選《戰國策》中的名篇,對文章中的生僻字詞加以注釋,并用現代白話文翻譯,使讀者能夠準確地理解文章的內容,從而更好地思考歷史、感悟歷史,領會古人的為人處世智慧,達到以古鑒今、古為今用的目的。
戰國策全鑒-典藏誦讀版 內容簡介
《戰國策》是一部匯編而成的國別體史學名著,由西漢末年的劉向編校、整理成書。全書共分為十二策,三十三卷,約十二萬字,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縱橫家為其所輔之國所提的政治主張和外交策略,展示了戰國時期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戰國策全鑒(典藏誦讀版)》精選了《戰國策》中的名篇,對文章中的生僻字詞加以注釋,并用現代白話文翻譯,以利于讀者朋友們更好地學習和理解這一經典著作。
戰國策全鑒-典藏誦讀版 目錄
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
秦攻宜陽/
東周欲為稻/
秦假道于周以伐韓/
西周策
薛公以齊為韓、魏攻楚/
秦令樗里疾以車百乘入周/
雍氏之役/
秦欲攻周/
秦策一
蘇秦始將連橫說秦惠王曰/
說秦王曰/
司馬錯與張儀爭論于秦惠王前/
陳軫去楚之秦/
秦策二
齊助楚攻秦/
楚絕齊/
秦武王謂甘茂曰/
甘茂亡秦且之齊/
秦策三
秦客卿造謂穰侯曰/
范子因王稽入秦/
范雎至秦/
范雎曰/
天下之士合從相聚于趙/
秦策四
秦王欲見頓弱/
說秦王曰/
或為六國說秦/
秦策五
謂秦王曰/
濮陽人呂不韋賈于邯鄲/
文信侯欲攻趙以廣河間/
文信侯出走/
四國為一/
齊策一
靖郭君將城薛/
靖郭君善齊貌辨/
田忌為齊將/
鄒忌修八尺有余/
秦假道韓魏以攻齊/
蘇秦為趙合從說齊宣王/
張儀為秦連橫說齊王/
齊策二
昭陽為楚伐魏/
秦攻趙長平/
或謂齊王曰/
齊策三
楚王死/
孟嘗君將入秦/
孟嘗君舍人有與君之夫人相愛者/
齊欲伐魏/
齊策四
齊人有馮諼者/
魯仲連謂孟嘗曰/
孟嘗君逐于齊而復反/
先生王斗造門而欲見齊宣王/
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后/
齊策五
蘇秦說齊閔王曰/
齊策六
齊負郭之民有狐咺者正議/
燕攻齊之戰/
燕攻齊,齊破/
齊閔王之遇殺/
齊王建入朝于秦/
楚策一
蘇秦為趙合從/
張儀為秦破從連橫/
威王問于莫敖子華曰/
楚策二
楚懷王拘張儀/
楚王將出張子/
楚襄王為太子之時/
楚策三
五國伐秦無功/
唐睢見春申君曰/
楚策四
莊辛謂楚襄王曰/
天下合從/
楚考烈王無子/
趙策一
知伯從韓、魏兵以攻趙/
張孟談既固趙宗/
晉畢陽之孫豫讓/
蘇秦說李兌曰/
趙策二
蘇秦從燕之趙/
張儀為秦連橫說趙王曰/
武靈王平晝閑居/
趙策三
趙惠文王三十年/
秦、趙戰于長平/
秦圍趙之邯鄲/
趙策四
五國伐秦無功/
趙太后新用事/
魏策一
樂羊為魏將而攻中山/
魏武侯與諸大夫浮于西河/
蘇秦為趙合從/
張儀為秦連橫/
魏策二
魏惠王死/
五國伐秦/
齊、魏戰于馬陵/
魏策三
秦將伐魏/
魏將與秦攻韓/
魏策四
信陵君殺晉鄙/
魏王與龍陽君共船而釣/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
韓策一
申子請仕其從兄官/
蘇秦為楚合從說韓王/
張儀為秦連橫說韓王/
顏率見公仲/
韓策二
楚圍雍氏五月/
楚圍雍氏/
韓傀相韓/
韓策三
或謂韓王曰/
謂鄭王曰/
段干越人謂新城君曰/
燕策一
蘇秦將為從/
燕王噲時/
人有惡蘇秦于燕王者曰/
蘇秦謂燕昭王曰/
燕策二
秦召燕王/
蘇秦為奉陽君合燕于趙以伐齊/
昌國君樂毅為燕昭王合五國之兵而攻齊/
趙且伐燕/
燕策三
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為趙孝成王壽/
燕太子丹質于秦/
宋衛策
公輸般為楚設機/
衛嗣君時/
衛人迎新婦/
中山策
陰姬與江姬爭為后/
中山君饗都士大夫/東周策
戰國策全鑒-典藏誦讀版 節選
東周策 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 【原典】 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①,周君患之,以告顏率。顏率曰:“大王勿憂,臣請東借救于齊。”顏率至齊,謂齊王曰:“夫秦之為無道也,欲興兵臨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內自畫計②,與秦,不若歸之大國③。夫存危國,美名也;得九鼎,厚實也。愿大王圖之④。”齊王大悅,發師五萬人,使陳臣思將以救周,而秦兵罷。 【注釋】 ①九鼎:周王室傳國的寶物,象征著國家權力。②畫計:商量。③歸之大國:把九鼎送給齊國。“歸”通“饋”,贈送。大國,指齊國。④圖:考慮。 【譯文】 秦國發兵逼近東周,想要奪取周的九鼎,周君為此感到擔憂,把自己的心思告訴了大臣顏率。顏率說:“大王不要擔心,請讓臣到東邊的齊國借兵求救。”顏率到了齊國,對齊王說:“那秦國不講道義,想發兵進攻東周奪取九鼎。我東周君臣在朝廷里商量對策,結果一致認為:與其將九鼎送給暴秦,不如將它送給貴國。保護瀕臨危亡的國家,將會給您留下美名;得到九鼎,是厚重的寶物。希望大王考慮一下。”齊王聽了非常高興,立刻發兵五萬,派遣陳臣思做大將,前去救援東周,于是秦國的軍隊撤退了。 【原典】 齊將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顏率曰:“大王勿憂,臣請東解之。”顏率至齊,謂齊王曰:“周賴大國之義①,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獻九鼎,不識大國何途之從而致之齊?”齊王曰:“寡人將寄徑于梁②。”顏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謀之暉臺之下、少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齊王曰:“寡人將寄徑于楚。”對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謀之于葉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終何途之從而致之齊?”顏率曰:“弊邑固竊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壺醬甀耳③,可懷挾挈以至齊者;非效鳥集烏飛、兔興馬逝④,漓然止于齊者⑤。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萬人挽之⑥,九九八十一萬人,士卒師徒,器械被具,所以備者稱此。今大王縱有其人,何途之從而出?臣竊為大王私憂之。”齊王曰:“子之數來者,猶無與耳。”顏率曰:“不敢欺大國,疾定所從出,弊邑遷鼎以待命。”齊王乃止。 【注釋】 ①賴:依賴,仰仗。②寄徑:借道。③醯(xī):醋。甀(zhuì):甕。④兔興馬逝:形容輕快。⑤漓然:水滲流的樣子。⑥挽:牽引。 【譯文】 當齊王將向周君索要九鼎時,周君又擔心起來。顏率說:“大王不要焦慮,請允許臣去齊國解決這件事。”顏率到了齊國,對齊王說:“這回東周依賴貴國的義舉,才使我君臣父子得以平安無事,因此心甘情愿把九鼎獻給大王,不知貴國要借哪條道路把九鼎從東周運到齊國?”齊王說:“我打算向魏國借道。”顏率說:“不可以。魏國的君臣一心想得到九鼎,他們在暉臺腳下、少海邊上反復謀劃,日子已經很久了。九鼎一旦進入魏國,一定運不出來了。”齊王又說:“那我就另向楚國借道。”顏率回答說:“不行。楚國君臣為了得到九鼎,在葉庭謀劃,時間也很長了。九鼎一進入楚國,也絕對不會再運出來”。齊王說:“那我究竟該從哪條路線才能把九鼎運到齊國呢?”顏率說:“我東周的君臣也在私下為大王憂慮這件事。九鼎并不是像醋瓶子或醬罐子之類的東西一樣,可以揣在懷中或提在手上就能拿到齊國;也不像群鳥聚集、烏鴉飛散、兔子奔跳、駿馬疾馳那樣,頃刻之間就來到了齊國。過去周武王伐殷紂王,獲得了九鼎,一只鼎用九萬人牽引,九鼎就是九九共八十一萬人,用到的士兵、工匠,以及所需要準備的搬運器械和被服用具更是難以計數。如今大王即使有這些人,但從哪條道路運送呢?因此我私下里為大王憂慮這件事情。”齊王說:“你屢次前來,無非不愿把鼎給我罷了。”顏率說:“不敢欺騙貴國,只要大王能趕快決定從哪條路搬運,我東周君臣遷移九鼎來等待您的命令。”于是齊王打消了求取九鼎的想法。
戰國策全鑒-典藏誦讀版 作者簡介
劉向(約前77—前6) 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余長保,專職作家,著述頗豐。畢業于河南大學,教育學專業學士學位。曾經從事中學語文的教學工作5年,人文知識功底深厚。其作品多以現實中的實際問題為出發點,有的放矢,并且立意新穎,文字優美,受到了廣大讀者的一致好評。出版的作品有:《越淡定越幸福》、《孝經全鑒》《徐霞客游記全鑒》《智囊全鑒》《左眼識人 右眼讀心》《三句話打動他人心》等。
- >
朝聞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山海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自卑與超越
- >
隨園食單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