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災害與歷史-第一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60940
- 條形碼:9787100160940 ; 978-7-100-16094-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災害與歷史-第一輯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對歷史、災害歷史、中
《災害與歷史》所關注的主題和涵蓋的內容將不限于單一的災害事件或者災害歷史,不限于過去或現在,不限于人或自然,其所涉及的學科,也不限于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或人文學科,而是一切從歷史的角度對災害進行觀察與研究的相關成果,涉及災害狀況、災害規律、災害成因、災害應對、災害影響,以及災害記憶、災害文化、災害哲學、災害信仰等一系列新舊問題和領域;它除了繼續關注傳統的自然災害,還可以探討包括戰爭、事故在內的所謂“人禍”,以期使災害史研究和人類社會歷史更廣泛、更深入地結合在一起。它在關注災害歷史的同時,亦關注災害研究自身的歷史,著重災害史研究理論與方法的提煉總結,加強史料(特別是地方史料、稀見史料、國外史料和口述史料)的積累和共享。此外,通過登載索引、綜述、書訊、書評、訪談、回憶錄等內容,及時傳遞國內外相關研究動態、總結研究進展、評介重要研究成果和學者、梳理災害史學科的發展脈絡,使其成為災害史研究的“信息高地”。
災害與歷史-第一輯 內容簡介
本刊以“災害與歷史”為名,即是基于在長期研究實踐中形成的“災害與歷史雙向互動、缺一不可”的認識。它主張以歷史的視野考察災害,同時,也從災害的角度探索歷史;災害不再是孤立、封閉的單一事件,不再是常態之外的非常態,而是深嵌于歷史之中的開放型動力系統,是歷史演化過程的一部分,而歷史也以災害為表征呈現其本質上的復雜性、多樣性和不確定性。它也不再僅僅是對所謂過去的災害歷史的討論,而是從動態的過程的角度,亦即歷史的角度,對現在乃至未來災害情勢的觀察與預判。
災害與歷史-第一輯 目錄
理論探討
饑餓符號學:從新文化史看災害史研究 艾志端
和而不同:多學科視野下的災害史研究(2001-2016) 郝平
云南少數民族的神話、宗教信仰、傳統知識與防災減災 李永祥
文本中的災害史:《泗州大水記》與貞元八年水患的別樣圖景 夏炎
專題研究
干預抑或聽其自然:南宋和盛清荒政中的市場意識傾向 鄧海倫
“水患”與“水利” 安介生
鳳翔東湖:明代以降黃土高原一處城市水域的景觀營建與日常生活 李嘎
筑堤與筑壩:1560年長江大水與明代中后期
荊江防洪問題 張偉兵 呂娟
沖突與調適:民國的祈雨屠與旱災應對 趙曉華
雪災的政治:災害話語與草原畜牧業的轉型 荀麗麗
圓桌論壇:氣候變化與中國歷史社會變遷
中國歷史時期氣候變化影響社會的過程機理及實證 方修琦 鄭景云 蘇筠 蕭凌波
以氣候變化為切入點,定量研究中國歷史 陳強
“天”亡大明:環境史與全球史視野中的明清易代 李伯重
氣候變化和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因果關系的研究進展 裴卿
氣候變化、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中國貢獻給世界的歷史經驗與教訓 趙紅軍
災害記憶
中國“一五”計劃和新的地震烈度表 高建國
李文海先生與中國近代災荒史研究 朱滸
光緒三四五年年荒論 (清)佚名撰 韓祥點校
研究動態
《宋代救荒史稿》評介 王昊
2010-2015年中國大陸災害史研究論文論著索引 白豆
Table of Contents
災害與歷史-第一輯 作者簡介
夏明方,男,1964年9月生。1982年6月畢業于安徽省廬江師范學校,后就讀于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系、清史研究所,分別于1992、1997年榮獲歷史學碩士、博士學位。現為清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副所長、《清史研究》責任編輯。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近代災荒史、環境史以及社會經濟史。 郝平,男,1968年11月生,山西大同人,中共黨員,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曾任山西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現任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執行主任。1991年獲歷史學學士學位,2001年獲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碩士學位,2003年考取山西大學歷史系中國近現代史專業博士,2007年獲中國近現代史專業博士學位,博士學位論文《光緒初年旱災與救濟研究》被評為省級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主要從事中國近代社會史、災荒史研究。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煙與鏡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經典常談
- >
自卑與超越
- >
推拿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