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形態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194134
- 條形碼:9787010194134 ; 978-7-01-019413-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形態研究 本書特色
王慶衛著的《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形態研究》共分四章,馬克思主義人類學批評形態、西方馬克思主義政治批評形態、西方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批評、藝術生產批評。西方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馬克思主義有著不同的社會背景、制度條件和問題域。中國馬克思主義作為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在中國社會、政治和文化活動中起主導作用;西方馬克思主義產生和發展于西方資本主義社會,文化批判構成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核心概念。西方馬克思主義對西方的社會和文化現象做了細致深入的洞察,成為動搖資本主義“永世長存的幻想”的思想武器。當今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核心問題是在全球化語境下如何實現民族的復興和人民的幸福。本選題有助于我們對馬克思主義在世界范圍的理論影響、現實影響以及發生影響的方式有充分的把握。
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形態研究 內容簡介
《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形態研究》主要研究20世紀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形態類型和發展狀況,將文學批評史與思想史相結合,對不同時期和不同思潮背景下的文學批評形態進行了歷史與邏輯的梳理,歸納出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在20世紀的基本走向和理論特征,將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形態分為人類學批評、政治批評、意識形態批評和藝術生產批評,并分別加以分析闡述,概括出它們的理論特征和形態特點,希望以此為我國的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研究和文學理論建設提供參照系。
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形態研究 目錄
**章 西方馬克思主義人類學批評形態
**節 人類學在馬克思主義中的地位和意義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人類學對藝術的關注
第三節 馬克思主義人類學批評問題域之一:藝術起源
第四節 馬克思主義人類學批評問題域之二:藝術功能問題
第五節 馬克思主義人類學批評問題域之三:文化批評理論的建構
第六節 西方馬克思主義人類學批評視野中的文化批評理論
第二章 西方馬克思主義政治批評形態
**節 西方馬克思主義政治批評的演變:從革命政治到文化政治
第二節 政治批評:“過渡性政治”及其文學批評形態
第三章 西方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批評
**節 西方馬克思主義中的意識形態觀念概貌
第二節 阿爾都塞與馬歇雷的意識形態批評
第三節 價值、觀念和幻象伊格爾頓的意識形態批評
第四節 對“意識形態終結論”的批判:詹姆遜的意識形態批評
第四章 西方馬克思主義藝術生產批評
**節 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藝術生產批評的不同路徑
第二節 布萊希特與本雅明:藝術生產批評的政治經濟學路徑
第三節 阿爾都塞與馬歇雷:藝術生產批評的哲學路徑
第四節 伊格爾頓:“意識形態生產論”
結語
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形態研究 節選
《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形態研究》: 詩歌的秘密就隱藏在這種集體性的情感中。集體情感的宣泄能夠激發感情聯想并造成疏離現實的效果,形成集體的幻象。在考德威爾看來,這幻象是整個社會的驅動力。個人參與了集體幻象就發生了改變,成為集體的一員。部落生活不同于野獸,總是要求一些非生物本能的經濟活動,如收獲;因此,需要一種社會機制使本能服從于集體的經濟活動。集體節慶就是這個機制的重要內容,它釋放郁積的感情,使個體本能通過集體渠道得到宣泄,這就產生了詩。“有必要治理人的本能,使它們適應辛苦的勞作;有必要收集人的情感,把它們引入有益的經濟渠道。”②考德威爾認為,在節慶活動中,真正具體切實的目標,如收獲,變成了幻想的目標,真正的目標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幻想的目標。在舞蹈、音樂和韻文的催眠性節奏之下,人脫離了現實而被投入幻想的世界,勞動成果以幻想的方式呈現給人們,以激勵其現實生活中的勞作。詩歌以集體情感的方式引導個體本能,使之服從部落的經濟生活需要。從這個意義上說,詩歌是屬于人的經濟活動的。 同普列漢諾夫一樣,考德威爾也反對把審美僅僅與人的動物性相聯系的觀點,強調藝術和審美與人的社會屬性之間的關聯,“文化不能與經濟生產脫離,詩不能與社會組織脫離,它們和物種的一般生物特性適成對照。因此,詩不能看作本質上是種族的、國家的、遺傳的或特異的。詩的本質應被理解為是經濟的。”③同時他也反對把遺傳的個性與社會的分化截然分開,認為二者是互相實現的手段。隨著文明的進化,特定的經濟生活和勞動分工支配著特定藝術形式的生成。比如,在他看來,早期詩歌作為部落智慧和大事記,其特點與沒有因為社會分工而分化的社會狀況有關;詩以其特有的方式表現人身上的遺傳本能,而小說表現的個人是已經調節過的類型,是社會的人物,是在社會中得以實現的人。一定的生產生活方式,經過由它派生出的文化形態,并通過人“原始被動同情”的特殊本能,*終聯系于特定的詩歌和其他藝術體裁。 考德威爾已經注意到:不同藝術類型的產生是基于不同的現實條件,而生產生活方式對藝術的生成并非單獨地發揮作用,它必然要通過一定的生物遺傳屬性和物質生活條件才能作用于人的意識。因此他認為,詩歌的產生是有一定偶然性的。從這些觀點來看,韋勒克所說的“考德威爾的詩歌起源理論是關于藝術起源的想入非非,復活了藝術原始統一的古老神話”的譏評并不公允,考德威爾對不同藝術的分界有著清晰的認識,他所說的“有理由假設,舞蹈、詩歌和音樂有著共同的起源”一語中,并不能讀出“藝術原始統一”的意涵;根據筆者的理解,原始統一的不是某個有待于日后解體為各門類藝術的藝術總體,而是原始混沌狀態下被喚醒的感性。換言之,共同起源是一個關于藝術的主觀方面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包含了主客觀方面充分條件;這一“共同起源”必須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與具體的主觀條件和客觀境遇相結合.才能生成為特定形態的藝術。當然,考德威爾的藝術起源理論并不嚴謹,總是假設多于求證,但他畢竟為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指導人類學研究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其淵博的知識和天才的穎悟為藝術起源理論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源。 考德威爾用20世紀初期的心理學、人類學思想成果豐富了馬克思的藝術起源觀。他強調了詩歌的集體性、幻象性和包含了經濟、歷史和巫術因素的綜合性,把馬克思主義關于藝術起源問題上對經濟因素的基礎性作用進行了具體深入的論述,雖然其觀點有一些主觀隨意、不夠嚴謹之處,但他對原始初民時代藝術的發生條件和功能進行了天才的設想和闡發,在貫徹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前提下,使馬克思主義的藝術起源觀超越了一般觀念性的論斷,對具體的藝術門類特征以及它們的創作心理機制進行了深入思考和探討,將藝術發生的動機與日常生活中,特別是生產實踐中的境遇、愿望、方式聯系起來,依據唯物史觀對藝術在原始人類的社會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進行了合理的闡發,對研究如何將歷史唯物主義與人類學問題的結合是一個巨大的推進。 ……
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形態研究 作者簡介
王慶衛,男,1970年生人,文學博士,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美國耶魯大學訪問學者(2014-2015年)。已出版專著《丑的軌跡》(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參與撰寫《新實踐美學論》(人民出版社2007年),發表論文數十篇;主持國家社會科學一般項目“中國生態批評的生態馬克思主義范式建構研究”(17BZW072),參加國家社科重大課題“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形態”(11&ZD078)的研究工作。
- >
朝聞道
- >
巴金-再思錄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