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華夏文明傳播研究文庫中華文化與傳播研究(第3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0874291
- 條形碼:9787510874291 ; 978-7-5108-7429-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華夏文明傳播研究文庫中華文化與傳播研究(第3輯) 本書特色
編輯推薦(或本書獨特賣點): 1. 傳播學和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 2 涉及過去較少研究的鹽文化傳播、口述歷史傳播、賢文化傳播等微觀傳播敘事。
華夏文明傳播研究文庫中華文化與傳播研究(第3輯) 內容簡介
本書研究以中國禮文化的傳播、賢文化與組織傳播、鹽文化的傳播、口述歷史、地方文化傳播等幾大板塊為核心展開本書的組織架構。每一個板塊設置一個主持人,各個板塊既相對獨立,又密切相連,把傳播學與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有機的融合,可以為傳播學及傳統文化研究者提供新的思路與視野。
華夏文明傳播研究文庫中華文化與傳播研究(第3輯) 目錄
目 錄
一、中國禮文化傳播(主持人:張兵娟)
從經典到禮俗:漢代儒家婚姻倫理的建構與傳播研究 田家溧 3
電視劇《瑯琊榜》的禮文化敘事及其價值建構 劉佳靜 16
鄉土中國“禮”的影像記錄及其價值傳播
——以紀錄片《記住鄉愁》為例 夏語檬 28
二、華夏文明傳播研究(主持人:謝清果)
文化類節目的移動傳播:空間轉換中的意義生產 晏 青 景 宜 43
絕學的承繼:經典傳習與思想傳播
——王陽明心學思想的華夏傳播學視閾研究 王 婷 53
內向傳播觀照下的“致良知”研究 董方霞 66
古琴的養生哲學及其傳播之道芻議 祝 濤 82
中國畫的文化內涵及外在表現 朱星雨 朱玉潔 96
三、賢文化與組織傳播(主持人:鐘海連)
墨家尚賢思想的理論體系及當代價值 金小方 105
傳統本末思想的傳播與現代企業的價值取向 孫 鵬 鐘海連 116
四、鹽文化傳播研究(主持人:鄭明陽)
道教張天師世家與鹽的千年淵源 王文斌 129
涉鹽成語的語義文化研究 胡聞祺 139
五、新聞理論與認知(主持人:牛靜)
新聞傳播類學生的新聞職業認知及影響因素研究 牛 靜 施婷婷 149
論文化領導權與晚清湖南時務學堂新舊事件 陽海洪 陽海燕 164延安新華廣播電臺恢復試驗播音。
數字化時代新聞攝影倫理規范的中外比較研究 周婷婷 何金穗 176
六、新聞傳播史論前沿(主持人:曹立新)
重讀一段新聞史爭論:兼議新聞史
研究中的“政治史化”問題 曹立新 187
對傳播研究主導范式構型的反思 李杰瓊 192
七、口述歷史研究(主持人:陳娜)
技術的嬗變:口述歷史研究的三個時代 王 怡 201
論唯物史觀對口述歷史研究的指導與應用 劉皓陽 214
口述史研究方法對我國非遺傳承人保護的意義 張馨文 224
民族史詩《江格爾》中口述歷史的運用與價值 伊麗谷穆 232
八、傳播符號學前沿(主持人:張騁)
從“網絡輿情的生成機制”看“探究社群”的建立
——一種符號學視角分析 張 騁 247
不完整符號過程中的噪音傳播 何一杰 256
新聞價值呈現的模式與功能探析
——以標出性理論為視野 李 瑋 266
九、地方文化傳播實踐(主持人:沈毅玲)
開漳將佐事略與集體記憶 鄭 鏞 279
從吧國緣主碑看保生慈濟文化的海外傳衍 李夢丹 盧志明 287
少數民族村寨旅游文化展演的保護機制研究
——以貴州省西江千戶苗寨為例 何 星 299
十、國學新知(主持人:陸元祥)
道家的“道法自然”與中醫十二時辰養生 耿春紅 311
和氣者壽——道家道教論“和氣與養生” 錢耕森 324
從《論語》“志于道”章談儒學的思想架構 隋思喜 332
《中華文化與傳播研究》稿約 346
華夏文明傳播研究文庫中華文化與傳播研究(第3輯) 節選
一、碎片空間中意義消弭與重組 從接受層面來看,移動媒體中的整體空間的縫隙被發現,原有獨立的整體性文化的空間意義也被不斷打破和分割,意義生產和傳播的“去中心化”和“碎片化”趨勢愈加明顯。碎片化的內容似乎突然成為一種*有“效率”的市場產品。2018 年在移動端出現的**個風口就是直播類知識答題節目。這些節目與傳統電視端的知識問答類節目諸如《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等有很大不同。它們可以快速聚集百萬受眾參與,答對相應的題目就可以平分巨額獎金。在直播間中不乏有關傳統文化的答題板塊。光明網與映客直播的“芝士超人”共同推出“魅力中國”傳統文化專場,KK 直播的《金榜題名》也推出中華傳統文化答題板塊,今日頭條旗下的“百萬英雄”答題平臺更是邀請了《中國詩詞大會》的點評嘉賓酈波教授作為古詩詞板塊的主播。這種利用傳統文化進行直接的利益攫取行為,使得傳統文化在資本和大眾狂歡的雙重裹挾下完成了碎片化的分割和“去意義化”的傳播。因此,這種碎片化語態對傳統文化會造成一定文化損耗, 但是傳統文化無法回避碎片化的境遇。我們只能盡可能地追求意義完整的情況下將部分能夠碎片化分割的進行轉化生產。 碎片化傳播體現在兩個層面:**個層面是事實性信息傳播的碎片化,更多的是指信息來源的多元化、觀察視角的分散化、信息文本的零散性和信息要素的不完整性;第二個層面是意見性信息傳播的碎片化。意見變得更異質性、分裂性。過去媒體所反映出來的社會意見的一致性,在網絡等新媒體平臺上被大大削弱。新媒體平臺上的意見形成,是各種碎片意見碰撞、沖突的過程。b 在2018 年4 月播出的《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總決賽中,一位來自杭州的“外賣小哥” 雷海為戰勝北大文學碩士彭敏,奪得了總冠軍。緊接著關于此事件的各路報道鋪天蓋地。事件觀察視角從比賽過程的實況、對兩位對擂者的履歷挖掘和對比及其賽后生活的跟進,擴展到當今社會的知識焦慮以及傳統文化的傳承形式等的相關探討。基于這些碎片化的節目解讀,受眾也在微博等互動輿論場中持有不同的意見。一部分人對雷海為高度贊揚,認為他是時代的楷模;而另一部分人則認為背詩并不能改變生活,并無實際用處。不同的碎片意見相互沖突和修正,形成了眾生喧嘩的局面。 文化類電視節目在移動端上的播放基本呈現出一種階段性敘事和片段化剪輯的特征。“終端應用上的時移點播、斷點續播、節點提示等便捷播放方式顛覆了電視節目線性傳播的架構”。a 從《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成語大會》等傳播古典詞句的節目,到《見字如面》《朗讀者》等讀書讀信的節目,再到《國家寶藏》《傳承者》等展示國家文物和傳統技藝的節目,當他們通過手機播放時,往往會被分割成大量的4—10 分鐘的短視頻,其形態可能是一段花絮、一個笑點,甚至幾個后臺實錄。用戶可以根據需求和喜好隨意選擇片段化的觀看內容。傳統文化類節目在電視端播放的平均時長是一個小時,但是在手機端的呈現時,就會依據節目中每一個閉合的敘事來剪輯成無數個片段。在《見字如面》《朗讀者》等節目中,在每集一個多小時的時間內,節目會呈現6 篇信件、文章或者詩歌的誦讀,平均每篇10 分鐘左右。盡管《朗讀者》 中會給每期節目添加一個主題,但是每篇的內容之間幾乎沒有太多關聯性,可以獨立成為一個敘事主體,完成一個閉合的內容呈現。這就為片段化的剪輯提供了操作性基礎。在剪輯過程中,嘉賓之間出場的時間間隔,誦讀現場與評論或者訪談現場的空間區隔都非常明顯。不同的時空呈現就自然分出了不同的剪輯節點。由此形成了無數個易于傳播的短小片段。此外,隨著微博、快手、抖音等適合短視頻生產的應用軟件侵入生活,片段式的節目內容因此得到廣泛傳播,從而填補了碎片空間中的受眾碎片化的觀賞需求。例如《朗讀者2》中,青年演員張一山朗讀卡勒德· 胡賽尼的《追風箏的人》中的片段,僅4 分12 秒,就在一周時間內就突破702 萬次觀看量。在這種碎片化的觀賞審美下,2018 年初,央視又推出了每集只有5 分鐘的百集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該片將一個個“大國重器”濃縮在了5 分鐘的視頻里,用精致短小的敘事方式講述國寶鮮為人知的傳奇。對于一個完整而宏大的文化意義也許不是受眾的需求,但是這種碎片化的文化體驗卻能調動個人情感,實現受眾個人化的意義生產。 文化類節目敘事和語言風格也隨碎片化的外在傳播形式有所改變。作為認知話語和傳承話語的傳統文化的移動傳播,此時以輕松、快樂、感官等“軟”形態,實現參與社會生產、傳播社會主流價值觀的“硬”價值。文化類節目普遍呈現出“演”和“秀”的成分,對于文化的解讀邏輯和話語呈現也日漸多元化。2018 年現象級的歷史文化類節目《國家寶藏》中,影視演員做為“國寶守護人”,通過娛樂化的場景編排和高科技的舞臺效果來講述文物背后的故事。演員自身的解讀和想象占據主導,呈現內容和語言風格也偏向現代和活潑。除了演員明星的“秀”之外,一些文化類節目也開始主推素人的“秀”,比如湖南衛視推出的家風類文化節目《兒行千里》和北京衛視推出的傳統文化展示真人秀《傳承者》。由此,一些厚重的、束之高閣的文化得以融入了大眾文化的傳播潮流中來。“移動媒介與 PC 相比較,有其獨特的終端特征,即重敘事,輕于奇觀”正好適應了文化類節目當今階段化的敘事風格和活波的語言呈現。在這個過程中,傳統文化的部分意義宏大性和嚴肅性在碎片化空間中被消解,但是在碎片化內容和接受空間中,它轉而成為一種更具個人體驗化的意義承載方式,成就移動性、伴隨性的意義生產方式,在消解中重新實現新的意義重組。 二、互動空間的意義雜音與協商 互動是新媒體區別于傳統傳媒的重要特征,并且在新媒體不同形態或版本更迭中,新近出現的新媒體更為注重互動。當然這在移動傳播中表現得更為明顯。正如麥克盧漢所說的,電子技術推動了交互性的發展,或者更確切地說,電子技術對互動性提出了更高的需求。“隨著移動設備的日益增多,交互性更進一步許諾將把從傳播的物理限制中解放出來。史蒂芬? 格拉漢姆將此稱為‘任何事情-任何地點-任何時間 的夢想’,具體而言,即交互性能夠確保在任何條件下,用戶和機器之間都能保持通暢、無限制的交互活動。” 生活在現代社會,手機已經成為人身體實踐的一部分,隨時隨地能夠保持聯絡似乎已經成為了默認的社會準則。基歐希斯認為,交互性的體驗也許不僅僅是技術系統的產物,它同樣還可以與用戶對這種交互的感覺以及他/她希望從其機器中產生的預期效果相關。 微信朋友圈作為手機端排名**的社交應用服務,在信息傳遞和情感表達方面都豐富了交互性的實踐意義。各種家庭群、同學群甚至購物群的組建都使得交互性成為用戶使用體驗中*強烈的情感期待。“迄今為止,交互性以‘其善于邏輯,被不合理地分割了。” 從接受層面來看,移動媒體中的整體空間的縫隙被發現,原有獨立的整體性文化的空間意義也被不斷打破和分割,意義生產和傳播的“去中心化”和“碎片化”趨勢愈加明顯。碎片化的內容似乎突然成為一種*有“效率”的市場產品。2018 年在移動端出現的**個風口就是直播類知識答題節目。這些節目與傳統電視端的知識問答類節目諸如《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等有很大不同。它們可以快速聚集百萬受眾參與,答對相應的題目就可以平分巨額獎金。在直播間中不乏有關傳統文化的答題板塊。光明網與映客直播的“芝士超人”共同推出“魅力中國”傳統文化專場,KK 直播的《金榜題名》也推出中華傳統文化答題板塊,今日頭條旗下的“百萬英雄”答題平臺更是邀請了《中國詩詞大會》的點評嘉賓酈波教授作為古詩詞板塊的主播。這種利用傳統文化進行直接的利益攫取行為,使得傳統文化在資本 和大眾狂歡的雙重裹挾下完成了碎片化的分割和“去意義化”的傳播。因此,這種碎片化語態對傳統文化會造成一定文化損耗, 但是傳統文化無法回避碎片化的境遇。我們只能盡可能地追求意義完整的情況下將部分能夠碎片化分割的進行轉化生產。 碎片化傳播體現在兩個層面:**個層面是事實性信息傳播的碎片化,更多的是指信息來源的多元化、觀察視角的分散化、信息文本的零散性和信息要素的不完整性;第二個層面是意見性信息傳播的碎片化。意見變得更異質性、分裂性。過去媒體所反映出來的社會意見的一致性,在網絡等新媒體平臺上被大大削弱。新媒體平臺上的意見形成,是各種碎片意見碰撞、沖突的過程。在2018 年4 月播出的《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總決賽中,一位來自杭州的“外賣小哥” 雷海為戰勝北大文學碩士彭敏,奪得了總冠軍。緊接著關于此事件的各路報道鋪天蓋地。事件觀察視角從比賽過程的實況、對兩位對擂者的履歷挖掘和對比及其賽后生活的跟進,擴展到當今社會的知識焦慮以及傳統文化的傳承形式等的相關探討。基于這些碎片化的節目解讀,受眾也在微博等互動輿論場中持有不同的意見。一部分人對雷海為高度贊揚,認為他是時代的楷模;而另一部分人則認為背詩并不能改變生活,并無實際用處。不同的碎片意見相互沖突和修正,形成了眾生喧嘩的局面。
華夏文明傳播研究文庫中華文化與傳播研究(第3輯) 作者簡介
謝清果,哲學博士,歷史學博士后,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廈門大學傳播研究所所長,美國北卡大學訪問學者,福建省高校新世紀優秀人才。 鐘海連,南京大學哲學博士,副編審,現任中鹽金壇公司副總經理、企業文化部部長。研究方向:中國管理哲學,企業文化,道家哲學,儒道哲學比較。主要學術兼職:南京大學商學院MBA兼職導師,南京大學管理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中華管理文化》叢書副主編、《段玉裁全書》編委、《宏德學刊》編委。
- >
經典常談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推拿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