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財富的邏輯:2:2:所有的泡沫終將破滅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2662521
- 條形碼:9787542662521 ; 978-7-5426-6252-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財富的邏輯:2:2:所有的泡沫終將破滅 本書特色
★ 泡沫個個不同,破滅每每相似;好股市逼著壞公司變好,壞股市逼著好公司也變壞。在本書中,陳志武教授歷數中外金融市場泡沫,提供豐富的前車之鑒;對金融投資者提出理性的建議,指出金融市場健康運轉所必需的制度框架和輿論監督,透徹解析現代財富機器的運作機制。 ★ 著名華人經濟學家陳志武教授代表作——“陳志武金融作品系列”之四,繼經典暢銷書《金融的邏輯》之后,再論“財富的邏輯”,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看待人類社會和歷史的全新視角。 ★ “陳志武金融作品系列”,是喜馬拉雅人氣通識課“耶魯大學陳志武教授的金融課”的觀點和思想的來源,議題更豐富,解讀更為深入、透徹。
財富的邏輯:2:2:所有的泡沫終將破滅 內容簡介
現代經濟已經從簡單的“無商不富”過渡到“無股權不大富”,金融成為現代財富機器的核心引擎。但是,要充分發揮這個財富機器的效能,必須要有良好的法治和產權保護體系,以及自由開放的新聞媒體作為制度基礎。否則,股市就會成為一個“劣幣驅逐良幣”的場所,所有的經濟泡沫也終將破滅。 本書所收集的文章,從不同角度討論金融、法治、新聞媒體對于“致富”的基礎性作用。既有理論上的分析,更結合大量實際案例,讓我們透徹了解現代財富機器的運作機制。
財富的邏輯:2:2:所有的泡沫終將破滅 目錄
【序言:現代財富機器的制度基礎】
【**部分:金融與財富】
第1章?中國人為什么愛存錢
第2章?證券市場發展與共同富裕
第3章?美國基金公司為何比銀行創造的富豪更多
【第二部分:股市與財富】
第4章?如何評價股市的貢獻
第5章?中國股市質量變差了嗎
第6章?股市半桶水
第7章?為管理層股票期權正名
第8章?安然之謎
第9章?非理性亢奮:世界通信的故事
第10章?股市泡沫的危害:解讀美國股市危機
第11章?泡沫破滅引發經濟衰退:重溫 1929 年美國股災
第12章?證券投資的風險管理
第13章?社保基金應采用指數投資法
第14章?從人的行為偏差談“指數投資法”
【第三部分:媒體與財富】
第15章?中國經濟發展為何離不開開放的新聞媒體
第16章?開放的新聞媒體是市場經濟的必要制度機制
第17章?經濟學與媒體是如何互動發展的
第18章?媒體和市場對公司治理的監管效率
第19章?從訴訟案例看媒體言論的法律困境
【第四部分:法律與財富】
第20章?立法,立法,再立法嗎
第21章?證監會、法院與人大:如何分管證券市場
第22章?司法獨立、判例法與股東權益保護
第23章?“判例法”的優勢
第24章?集體訴訟是保護股民的有效方法
第25章?美國如何對待內幕交易
第26章?追查“東京究”
財富的邏輯:2:2:所有的泡沫終將破滅 節選
第1章?中國人為什么愛存錢 有兩組數據耐人尋味:一組是2005年中國的儲蓄率為46%,掙100元存下46元;另一組是美國人的儲蓄率為-0.5%,也就是每掙100元要花掉100.5元。這到底是怎么回事?難道真的是中國人很負責任,而美國人不顧明天死活只顧今天享受? 我們可以把這個現象歸結為兩個原因:一個是經濟的市場化程度,另一個是金融的發達程度。二者,尤其是后者,對家庭消費決策具有重要影響。在《財富的邏輯1》中,我們談到住房按揭貸款、汽車貸款、教育貸款、醫療保險、退休養老保險等金融品種對緩和儲蓄壓力的作用,這些金融品種可以降低人們對未來生活的擔憂,也可以幫助個人平衡一輩子的消費水平,關于這些,本章就不再重復了。 但是,金融的意義遠不止此。在相當程度上,由于中國金融的不發達,人們在消費決策時是根據已到手的收入決定消費多少,由“過去的收入”決定今天該花多少錢。而美國人是根據“未來的收入”決定今天該花多少錢。對中國人來說,個人的消費預算取決于過去的儲蓄及當前已到手的收入,等收入到手才消費,甚至到手后還有46%留到以后消費。相比之下,美國人的消費預算由當前和未來收入的總折現值來決定。未來各種收入的折現值實際上是個人財富在今天的總值。這樣一來,即使今年的可支配收入低,但只要未來的收入期望增加得足夠多,財富的增長照樣可以讓你不僅把今年的收入都花費掉,而且還敢借錢花,即提前消費。簡單說,中國人是根據“收入流”來花錢,而美國人是根據“收入流”加“財富存量的增值”來花錢。 以2005年為例,中國新增儲蓄1.8萬億元,居民存款余額為14萬億元(大約1.75萬億美元),存錢很多。而同年美國人沒存錢,總體上還借錢。可是,美國私人資產的年終總價值為51萬億美元,凈增5萬億美元(是中國居民存款余額的2.8倍),人均財富存量凈增約2萬美元。這些私人資產包括私人房地產、生產性資產、證券和基金,還不包括個人的人力資本的增值部分。美國人沒存下一分錢的新收入,可他們的財富存量卻照樣上漲5萬億美元。換句話說,如果個人消費預算的基礎不僅包括當年的收入,而且包括個人資產的增值部分,那么美國人2005年人均可消費金額約為5萬美元,因此,雖然他們把當年3萬美元的收入全部花完,但實際上還存了2萬美元,占可花費金額的40%。所以,他們還是在存錢,只不過存的不是當年的收入,而是資產增值部分。考慮到人們對未來收入信心的增加,2005年美國人的人力資本也升值不少,如果把這部分也算進去,美國人2005年還是存下不少財富。 當然,在上面的分析中,我們注意到美國人花錢時會把收入和財富增值放到一起來算,而中國人可能只考慮實際收入的多少,不敢提前消費未來的收入。為什么會有這種差別呢?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中國的土地價值、房產及其他資產價值不是也升值了嗎?為什么中國人不能更有信心地消費呢?答案在于三方面:市場化程度,金融發達程度,還有就是所有制。 【財產是國有還是私有,決定了人們的財富感】 對于多數美國家庭來說,他們*重要的流動性財富或者說資產是其私人擁有的土地和房產,財產的私有使每個人很具體地感覺到這是自己的財富,有非常具體的財富感。相比之下,在中國,土地是國有或者集體所有,沒有任何中國人會因為某塊土地的升值而感到自己“更富了”,原因是那些土地實際上不屬于任何人,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所以在人們考慮到底可以多花還是少花錢時,不會受到土地升值的影響。從這個角度看,今天中國城市的房產終于變成私有了,中國人的財富感得到了一種本質上的變革,房價的漲跌和租金的升降終于進入越來越多家庭的消費預算中。 按照同樣的道理,美國的企業都是私有的,這些企業價值的漲跌當然直接反映到眾多家庭的消費預算上。中國卻不然,許多企業還是國有的,中石油、中國電信、寶鋼等企業的價值是上漲還是下跌,利潤是100億元還是1000億元,對中國家庭的財富感沒有影響。實際上,由于這些大型國有企業靠壟斷增收,它們的盈利越多,意味著老百姓為壟斷支付的就越多,對老百姓的開支預算是負效果,不是正效果。 因此,國有制占一國經濟的比重越大,老百姓就越是只能根據實際收入決定消費的高低。反之,在美國那樣的國家,人們的消費水平就可以跟土地等資產價值的漲跌掛鉤。 但是,僅有土地私有、資產私有化還不夠,土地和其他各類資產還必須得商品化、市場化,必須可以自由買賣流通,否則這些財富只能是死財富,還是不能完全地進入個人消費預算里。沒有流通性的資產是不能輕易變現的,如果是這樣,資產價值的漲跌只是名義上的,不能被立即消費。因此,活躍的土地市場、房產市場、資產市場是關鍵。在美國,不僅什么資產都可以自由買賣,而且都有很活躍的交易市場,許多種資產的流通性都接近現金。 在中國,雖然農民和其他人現在可以轉讓、購買某些土地的使用權,但其交易范圍嚴格受限,交易程序和手續非常漫長。鄉鎮與農村的房產基本沒有被商品化、市場化,其交易市場基本不存在,并且也不能被用作抵押到銀行貸款。因此,這些資產都缺乏變現途徑,是死財富,這就大大抑制了鄉鎮與農村的消費需求。在大中城市,雖然商品房市場越來越火熱,但時下要求進一步限制房產交易的呼聲很強,要求加強管制,增加交易稅和房產稅,為交易設置各種障礙。如果真的這樣,那必然把中國目前*具流通性的資產又變成死資產,割斷消費跟這部分財富的聯系,壓低城市的消費水平。 ?完整閱讀請參考《財富的邏輯2》選摘試讀
財富的邏輯:2:2:所有的泡沫終將破滅 作者簡介
陳志武,著名華人經濟學家,香港大學馮氏講席教授、亞洲環球研究所所長,原耶魯大學金融學終身教授。曾獲得過墨頓·米勒獎學金。專業領域為股票、債券、期貨和期權市場,以及宏觀經濟與經濟史。 2000年,一項頗得全球經濟學家首肯的世界經濟學家排名出爐,在前1000名經濟學家中,有19人來自中國,陳志武教授排名第202位;2006年,《華爾街電訊》將陳志武教授評為“中國十大*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之一。其擔任學術總顧問的紀錄片系列《華爾街》與《貨幣》,對中國金融文化的發展影響巨大。 1983年獲中南工業大學理學學士學位,1986年獲國防科技大學碩士學位,1990年獲美國耶魯大學金融學博士學位。 最近幾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國轉型過程中的市場發展和制度機制建立的問題,以及其他新興資本市場問題。其著作常被《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遠東經濟評論》《波士頓環球報》《巴倫周刊》所引用,也常發表于許多香港和內地的報紙和雜志上。此外,他還是Zebra CapitalManagement三位合伙人之一。
- >
史學評論
- >
自卑與超越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朝聞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