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國南洋交通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52570
- 條形碼:9787100152570 ; 978-7-100-15257-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南洋交通史 本書特色
辨章學術,呈現中華學術之演進脈絡考鏡源流,厘清中國模式之思想資源**流中國知識人的時代回應和精神建構與“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共相輝映。 新故相推 日生不滯全面整理中華現代學術成果深入探尋現代中國的百年學脈2009年起,我館陸續出版“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全面整理中華現代學術成果,深入探尋現代中國的百年學脈。 叢書收錄上自晚請下至1980年代末中國原創學術名著(包括外文著作),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涵蓋文學、歷史學、哲學、法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教育學、地理學、心理學、科學史等眾多學科。意在辨章學術,考鏡源流,收錄各學科學派的名家名作,展現傳統文化的新變,追溯現代文化的根基。 2017年2月11日,商務印書館迎來了120歲的生日
中國南洋交通史 內容簡介
商務印書館自1897年始創,以“昌明教育,開啟民智”為宗旨,于建館翌年便出版了《馬氏文通》,這部學術經典既是中國學術現代化的標志之一,也開啟了商務印書館百年學術出版的序幕。 其后,商務印書館一直與中華現代學術相伴而行,出版了大批具有鮮明原創精神并富于學術建樹的經典著作,諸多開山之著、奠基之作都是在本館首次問世。這些學術經典的出版,使本館得以**現代學術發展,激動社會思想潮流,參與民族新文化的構筑,也分享中國學界的歷史榮光。 1949年以后,本館雖以迻譯世界學術名著、編纂中外辭書為側重,但原創學術著作的出版從未止步。2009年起,我館陸續出版“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全面整理中華現代學術成果,深入探尋現代中國的百年學脈。 叢書收錄上白晚清下至1980年代末中國原創學術名著(包括外文著作),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涵蓋文學、歷史學、哲學、法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教育學、地理學、心理學、科學史等眾多學科。意在辨章學術,考鏡源流,收錄各學科學派的名家名作,展現傳統文化的新變,追溯現代文化的根基。叢書立足于精選、精編、精校,冀望無論多少年,皆能傲立于書架,更與“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共相輝映,昭示中華學術與世界學術于思想性和獨創性上皆可等量齊觀,為中國乃至東方學術在世界范圍內贏得應有的地位。 2017年2月I1日,商務印書館迎來了120歲的生日。為紀念本館與中華現代學術風雨同行的這段歷程,我們整體推出“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120年紀念版(200種),既有益于文化積累,也便于研讀查考,同時向長期支持叢書出版的諸位學界通人致以感激和敬意。 “新故相推,日生不滯。”兩個甲子后的今天,商務印書館義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節點上,傳承前輩的出版精神,迎接時代的新使命,且行且思,我們責無旁貸。
中國南洋交通史 目錄
中國南洋交通史 節選
《中國南洋交通史(120年紀念版)》: 第二章 康泰等之使海南諸國 三國時孫權曾數遣使往海外,**次黃龍二年(二三〇)春正月“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及宣洲。亶洲在海中,長老傳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將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求蓬萊神山及仙藥,止此洲不還,世相承有數萬家。其上人民時有至會稽貨布,會稽東縣人海行亦有遭風流移至亶洲者,所在絕遠,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數千人還”。三年(二三一)春二月“衛溫、諸葛直皆以違詔無功下獄誅”。 事見《三國志·吳志》卷二,考《后漢書·東夷傳》(卷一一五):“又有夷洲及澶洲,傳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將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蓬萊神仙不得,徐福畏誅不敢還,遂止此洲,世世相承,有數萬家人民,時至會稽市。會稽東冶縣人有入海行遭風流移至澶洲者,所在絕遠,不可往來。”注云:“沈瑩《臨海水土志》日,夷洲在臨海東南,去郡二千里,土地無霜雪,草木不死,四面是山。谿人皆髡發穿耳,女人不穿耳。土地饒沃,既生五谷,又多魚肉,有犬尾短如麇尾狀。此夷舅姑子婦臥息共一大床,略不相避。地有銅鐵,唯用鹿格為矛以戰斗,摩礪青石以作弓矢。取生魚肉雜貯大瓦器,以鹽鹵之,歷月馀日乃啖食之,以為上肴也。” 宣洲或澶洲“所在絕遠”,頗難考其方位。夷洲“在臨海東南,去郡二千里”,似只有琉球群島可以當之。但是衛溫等春季入海,正是東北季候風盛時,又安知其所至之夷洲不在南海?史萊格(Schlegel)曾假定徐福漂流之地在呂宋,雖未言其理由,或亦以此季候風為準耳。 孫權第二次遣使則為耀兵海外。《三國志·吳志》卷二,赤烏五年(二四二)七月“遣將軍聶友、校尉陸凱以兵三萬討珠崖、儋耳”。則用兵至于瓊州矣。次年十二月“扶南王范旃遣使獻樂人及方物”,與此事似不無關系,然其成績皆不如朱應、康泰等宣化海南諸國一事之重要。 此事未見《三國志》著錄,僅首見于《梁書》(卷五四)海南諸國傳。其總敘云:“海南諸國大抵在交州南及西南大海洲上,相去近者三五千里,遠者二三萬里,其西與西域諸國接。漢元鼎中遣伏波將軍路博德開百越,置日南郡。其徼外諸國自武帝以來皆朝貢;后漢桓帝世大秦、天竺皆由此道遣使貢獻,及吳孫權時遣宣化從事朱應、中郎康泰通焉。其所經及傳聞則有百數十國,因立記傳。晉代通中國者蓋鮮,故不載史官;及宋齊至者有十馀國,始為之傳。自梁革運,其奉正朔,修貢職,航海歲至,逾于前代矣。” ……
- >
唐代進士錄
- >
莉莉和章魚
- >
回憶愛瑪儂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自卑與超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