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新書--文化名宿訪談錄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5816983
- 條形碼:9787545816983 ; 978-7-5458-1698-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書--文化名宿訪談錄 本書特色
“補白大王”鄭逸梅談民國掌故、與章克標交往二三事、冰心談文學創作與她的“小讀者”、夏衍談《武訓傳》事件、唐圭璋說《全宋詞》、向施蟄存約稿瑣記、徐鑄成談“報海舊聞”、趙家璧談主編《新文學大系》……曹正文著的《文化名宿訪談錄》是當年采訪胡道靜、鄭逸梅、徐鑄成、趙超構等幾十位現當代大文人的珍品啊。
新書--文化名宿訪談錄 內容簡介
曹正文在獨立執編“讀書樂”時,正處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當時一些活躍在三四十年代的文化名人,如施蟄存、夏衍、冰心、章克標、趙家璧、徐鑄成、王元化、羅竹風、徐中玉、秦牧、蔣星煜先生……都還健在,曹正文親自上門,請這些文化名宿談自己讀書經驗與當年從事文化活動的經歷,我看,米舒編報,他很注意文化傳承,他尊老敬老,在編版之余,常常去這些文化老人家中聆聽教誨,日積月累,獲得了不少文化名宿的口述歷史。今天,曹正文將這些回憶,用文字記錄下來,整理成一本訪談錄,對讀者了解當年歷史,學習這些文化名宿讀書、寫作與獨立思考的精神,對廣大讀者是有啟發的。 《文化名宿訪談錄》這本訪談錄只是曹正文當年編“讀書樂”的副產品,但它帶給讀者同樣有益智與啟迪作用。
新書--文化名宿訪談錄 目錄
“補白大王”鄭逸梅談民國掌故
與章克標交往二三事
冰心談文學創作與她的“小讀者”
夏衍談《武訓傳》事件
唐圭璋說《全宋詞》
向施蟄存約稿瑣記
徐鑄成談“報海舊聞”
趙家璧談主編《新文學大系》
秦瘦鷗說《秋海棠》
羅竹風講:編輯應是雜家
書癡馮亦代印象記
徐中玉談中國文論研究
馮英老教我當報人
金性堯說《唐詩三百首新注》
認識民國作家無名氏
徐興業談“寶慶路3號”
秦牧談“文人貴正直”
曾彥修講“移山風波”
王元化談讀書與獨立思考
柏楊談“以史為鑒”
蔣星煜的文史癖與歷史小說成就
魏紹昌講“鴛鴦蝴蝶派”
紅學家馮其庸說“金學”
秦孝儀談中國故宮文物收藏
范伯群致力填平雅俗鴻溝
章培恒評點《李自成》
附錄:為我寫序的文化人
后記
新書--文化名宿訪談錄 節選
《文化名宿訪談錄》: “補白大王”鄭逸梅談民國掌故 一、“舊聞記者”的報壇之路 對于民國報人與刊物的興趣,始于我讀初中二年級時去盧灣區圖書館(原名中國科學社明復圖書館,現名黃浦區明復圖書館)勞動,當時在書庫內擦灰塵與拖地板。我因自幼迷戀讀書,勞動間意外發現幾十個大書架上竟然放著泛黃的上千冊民國書刊,頓時如獲至寶,興奮無比。我在休息時便偷偷翻閱,瀏覽了民國時期的不少雜志,如《良友》《萬象》《新月》《紫羅蘭》《偵探世界》……后來盧灣區圖書館組織書評小組,我被推選為負責人,再次有機會進入書庫而流連忘返,得以閱讀大量民國時期的書刊,從中知道了張恨水、邵飄萍、包天笑、嚴獨鶴、陸澹安、秦瘦鷗、顧明道、范煙橋、鄭逸梅等人的大名。 1986年,《新民晚報》擴版,我開始單獨執編“讀書樂”專刊,便仿效鄒韜奮先生辦報風格,設一“名家談讀書”欄目,自己則以“米舒”為筆名開設“書友茶座”,在報上每周答讀者問。請名家談讀書經驗,我決定先從年齡大的名家開始,我選的**個約稿對象,便是當時已91歲的上海文史館館員鄭逸梅先生。 鄭逸梅先生的寓所在普陀區長壽路的一條舊式里弄內,我叩開門后,見老人站在書齋前表示歡迎。鄭逸梅的書齋名“紙帳銅瓶室”,其齋名與其名字暗合,因為古人詠梅詩中頗多涉及“銅瓶”、“紙帳”二字。一間朝北的亭子間,約有12個平方米,四壁都是書櫥,櫥中還放了不少線裝書。鄭老請我坐下后,他的家人又送上了茶。我仔細端詳鄭老,他臉形稍長,頭發灰白,白多于灰,人中很長,目光慈祥。他生就一對大耳,下巴也很長,屬于古人說的“長壽之相”。 我先不講約稿事,首先告訴鄭老,《新民晚報》老報人談編報時常講到民國報人的辦報經驗,馮英子先生曾說鄭老在當時有兩個雅號“舊聞記者”與“補白大王”,鄭逸梅老人聽了,微微一笑,說:“我和貴報的馮英子是老朋友了。” 我們的話題,便從鄭逸梅年輕時喜愛讀書與如何走上報壇之路談起。 鄭逸梅生于1895年,他與我同鄉,都是蘇州人。據鄭老說,他原姓鞠,出生在上海江灣,后來依蘇州外祖父姓,改姓鄭,原名鄭際云。他5歲人私塾,10歲進了上海敦仁學堂,14歲在蘇州公立第四高等小學堂讀書,17歲考入江蘇省立第二中學。他說到這里,頓了一下,說,“我17歲后即開始為報刊寫文史小品,因自幼喜歡讀文學歷史的緣故。” 鄭逸梅這個名字是他自取的,原因是他從小特別喜歡梅花,他說:“我當時購買的**《文化名宿訪談錄》是《吳梅村詞》,我也不知道吳梅村是個人名,因為書名中有梅,就斷定是好書,買下了。我記得當時在蘇州省立第二中學讀書。當時我家經濟不寬裕,實在買不起書,那時讀書考試,獲得好成績,學校就發購書券,我因為屢次考試名列前茅,就用購書券買書,除了《吳梅村詞》,我還買過王蘊章主編的《小說月報》。” 鄭逸梅改名以后,出了**《文化名宿訪談錄》,他的處女作叫《梅瓣》。后來鄭逸梅取書齋名,他說:“用梅花取齋名,未免太俗太露,我就取了個‘紙帳銅瓶室’,瓶內可放梅花,喻為暗藏春色。” 我問:“聽說您的名字,有一首對聯?” 鄭逸梅笑一笑說:“這是南社詩人高吹萬送我的:人澹如菊,品逸于梅。”他又補充了一句:“這兩句詩,我后來一直當座右銘,亦是我平生之所好。” 鄭逸梅32歲進入上海影戲公司,先擔任編字幕的撰稿工作,后來鄭逸梅先后寫了《國色天香》《新婚的前夜》《糖美人》等劇本,還與姚蘇鳳合編了《楊貴妃特刊》。并在1930年參加了南社,南社的發起人是柳亞子、高旭與陳去病。1920年鄭逸梅先生開始步入編輯工作,他編過《游戲新報》、《消閑月刊》、《聯益之友》、《華光半月刊》《金鋼鉆報》等報刊,后來又當了中孚書局的編輯。 據鄭逸梅說,他因為在上海影戲公司工作過,他在1935年還擔任過《明星日報》第四版“錦繡谷”的主編,這個副刊刊登的都是散文小品札記,鄭逸梅請范煙橋寫《文徵明佚事》,陶冷月寫《與江小鶼論畫》,金東雷寫《與賽金花談話》……他自己則開了一個“清言霏玉”的小專欄,每天寫一篇短文作補白。 ……
新書--文化名宿訪談錄 作者簡介
曹正文,筆名米舒,《新民晚報》高級編輯。江蘇蘇州人,上世紀50年代生于上海。先后當過工人、教師,經自學考試畢業于華東師大中文系。上世紀80年代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現為中國武俠文學學會副會長、上海作家協會理事。曾任上海九三學社第13屆、第14屆、第15屆常委,上海市政協第9屆、第10屆、第11屆委員,上海大學文學院與同濟大學對外交流學院兼職教授。推理小說《紫色的誘惑》獲中國偵探小說(1950-1992)優秀小說獎。1993年獲上海市首屆韜奮新聞獎,1995年被評為“上海十大藏書家”。1997年11月應瑞典外交部邀請出席第91屆諾貝爾獎頒獎儀式。2004年擔任央視《笑傲江湖》電視劇的文學顧問。2006年、2008年兩次被聘為《新民晚報》編輯。 曹正文于1993年至今的20年中先后以學者兼記者的身份訪問美國、俄羅斯、瑞典、加拿大、澳大利亞、南非、埃及、法國、英國、巴西、克羅地亞、波蘭、以色列、不丹、突尼斯等68個國家,并在馬來亞大學、墨爾本大學、大田大學、多倫多大學、斯德哥爾摩大學講課。共出版作品集185部,其中個人專著65部,主編叢書120部,代表作為《古龍小說藝術談》《珍藏的簽名本》《米舒書話》《紫色的誘惑》《唐伯虎落第》《中國俠文化史》《我說風月無邊》《我走過88個城市》《米舒其人其書》《壺中書影》。《女性文學與文學女性》于1999年出版韓文版。蘇州圖書館“曹正文收藏簽名本陳列室”為國內一個簽名本陳列室。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姑媽的寶刀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回憶愛瑪儂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