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世紀歐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4616330
- 條形碼:9787514616330 ; 978-7-5146-1633-0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世紀歐洲 本書特色
☆1.大師的佳作。中世紀歐洲權威學者理查·威廉·丘奇的代表作,“中世紀歐洲三部曲”的第二部。 ☆2.開實驗主義史學風氣之先。理查·威廉·丘奇所處時代的史學界,正從經驗主義史學(重史料整理)向實驗主義史學(重史料分析)的轉型期。這部作品是實驗主義理論應用性的試驗品。試驗成功,影響巨大。深深影響了法國年鑒學派的研究范式。 ☆3.多語種暢銷,廣受好評。被譯成法、丹、瑞、波、西、葡、俄、德等十多個語種,在歐美廣泛傳播。深受維多利亞女王、威廉·格雷斯頓推崇,泰晤士報、華盛頓郵報等名報給與好評。 ☆4.大學館藏、專業必讀。被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柏林大學、華沙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芝加哥大學、哈佛大學等數百所世界名校珍藏。 ☆5. 全景插圖,增光添彩。精選百余幅精美功能性插圖。讓讀者在饕餮思想盛宴的同時,飲一杯美學的陳釀。思想上有碰撞,審美上有震撼。一邊讀文字,一邊品美圖,不知不覺,穿越一千年。 宣傳語:蠻族入侵與民族大遷徙是如何改變歐洲歷史進程的? 查理曼大帝的文韜武略對黑暗時代的結束起到了哪些作用? 神圣羅馬帝國與教皇的數百年斗爭到底是怎么回事? 十字軍東征爆發的原因真的是基督徒要收復圣地嗎? 百年戰爭與黑死病之間存在怎樣的歷史邏輯? 文藝復興為什么會在15世紀大分裂的意大利出現?美第奇家族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中世紀歐洲》一書給予權威解答! ☆1.大師的佳作。中世紀歐洲權威學者理查·威廉·丘奇的代表作,“中世紀歐洲三部曲”的第二部。 ☆2.開實驗主義史學風氣之先。理查·威廉·丘奇所處時代的史學界,正從經驗主義史學(重史料整理)向實驗主義史學(重史料分析)的轉型期。這部作品是實驗主義理論應用性的試驗品。試驗成功,影響巨大。深深影響了法國年鑒學派的研究范式。 ☆3.多語種暢銷,廣受好評。被譯成法、丹、瑞、波、西、葡、俄、德等十多個語種,在歐美廣泛傳播。深受維多利亞女王、威廉·格雷斯頓推崇,泰晤士報、華盛頓郵報等名報給與好評。 ☆4.大學館藏、專業必讀。被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柏林大學、華沙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芝加哥大學、哈佛大學等數百所世界名校珍藏。 ☆5. 全景插圖,增光添彩。精選百余幅精美功能性插圖。讓讀者在饕餮思想盛宴的同時,飲一杯美學的陳釀。思想上有碰撞,審美上有震撼。一邊讀文字,一邊品美圖,不知不覺,穿越一千年。 宣傳語:蠻族入侵與民族大遷徙是如何改變歐洲歷史進程的? 查理曼大帝的文韜武略對黑暗時代的結束起到了哪些作用? 神圣羅馬帝國與教皇的數百年斗爭到底是怎么回事? 十字軍東征爆發的原因真的是基督徒要收復圣地嗎? 百年戰爭與黑死病之間存在怎樣的歷史邏輯? 文藝復興為什么會在15世紀大分裂的意大利出現?美第奇家族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中世紀歐洲》一書給予權威解答! 丘奇先生的御講,引起了女王極大的興趣。女王覺得丘奇先生的大作包含著許多令人深思的見地。 ——英國首相威廉·格萊斯頓 理查·威廉·丘奇的“中世紀歐洲三部曲”之所以受到稱贊,是因為它使人們對那段歷史不再迷茫。它的脈絡清晰,邏輯縝密,文采斐然,似乎是同類書所不及的。尤其是第二部,很受學者、學生和普通讀者的歡迎。 ——《泰晤士報》 《中世紀歐洲》在美國出版后,就像在英國一樣熱銷。這是一部“里程碑式作品”。普林斯頓大學歷史系的教授們指定學生們一定要讀讀,因為它會改變學生們對那段歷史的認知。 ——華盛頓郵報
中世紀歐洲 內容簡介
《中世紀歐洲》是理查·威廉·丘奇“中世紀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也是影響范圍和閱讀群體極大,極具傳承性的一部。本書講述了從西羅馬帝國滅亡到文藝復興與地理大發現時代的波瀾壯闊的千年歷史:蠻族入侵、黑暗時代、民族大遷徙、查理曼大帝時代、教皇與教權、神圣羅馬帝國的盛衰、東羅馬帝國的興亡、十字軍東征、百年戰爭、意大利大分裂、西班牙崛起、法蘭西王國勃興、美第奇門閥政治、文藝復興與大航海時代……言有盡而意無窮開實驗主義史學風氣之先。
中世紀歐洲 目錄
中世紀歐洲 節選
第1章 第1節 古羅馬的貿易線路 地中海曾經是各方勢力角逐的戰場,現在成為羅馬帝國的內海。滿載谷物的船只從西班牙抵達埃及,供應世界中心c的市場。羅馬帝國正如今天的英國,國內谷物種植無法滿足本國人口的需要。于是,滿載生活必需品的艦隊與滿載東方奢侈品—絲綢、珠寶、香水的帆船,從錫蘭、印度到達紅海之濱,然后由駱駝商隊運抵亞歷山大港。 除地中海外,其他貿易線路像蜘蛛網一樣相互交錯,形成一張巨大的陸路網,使羅馬帝國的每一部分,無論遠近都緊密聯系,息息相關。沿途每六英里設置一個驛站,提供四十多匹馬。往返于首都、攜帶重要消息的信差,可在任一驛站更換馬匹,從而一路風馳電掣,保證消息及時送達。 歷經19個世紀車流的碾壓,羅馬的交通道路至今還保持完好,仍在使用,可以想象當時的道路修筑得多么堅固。道路夯實堅固的秘密正是羅馬締造者的偉大之處,他秉持一個理念:任何手工制品不應只存世幾年或人的一生,而應該像羅馬城一樣,他相信是永恒。 羅馬帝國的**任皇帝奧古斯都,宣稱他接收的羅馬是一座磚城,但他留下的卻是一座大理石城。后世之君就像奧古斯都一樣熱愛建筑。羅馬帝國的遺跡至今依然隨處可尋—大排水溝、廣場、公共浴場、莊嚴的柱廊……羅馬有著名的羅馬競技場,它目睹了無數角斗士的搏斗與死亡;其他地方如法國南部城市尼姆的小型圓形競技場;西班牙塞戈維亞的排水溝;英格蘭的浴場,還有一個小鎮以該浴場命名;羅馬帝國邊界矗立的高墻。這些建筑工程無一不是出自天才設計師—奧古斯都之手。奧古斯都大膽規劃,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不惜耗費巨資和人力。 參觀過蘇格蘭和英格蘭邊境的人都知道哈德良長城,它高二十英尺,寬七英尺。建造該長城的目的是抵御皮克特人和蘇格蘭人入侵,保衛北方的領土。敵人一旦沖上城墻,就會發現面前還有布滿尖矛的壕溝。駐守的士兵們以火光為信號,沿著綿延七十英里的長城,通過各個塔樓傳遞增援的消息。為了讓這里固若金湯,羅馬帝國不惜動用大量人力。 在中歐的萊茵河和多瑙河沿岸,羅馬帝國修筑了同樣的防御工事。這些河流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們既是羅馬帝國第三條重要的貿易線路,也是連接中世紀與近代的橋梁。鐵路改變了歐洲的面貌,荒蕪之地變成繁榮的工業中心:鐵路環繞礦區、港口,穿越隧道,遍布歐洲。世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們已經很難想象世界沒有鐵路的樣子。在羅馬帝國時代,隔海的鄰國之間路途遙遠,交通不便。河運成為*早的交通方式。萊茵河向西北流,多瑙河向東南流;它們的流速不急不緩,適合航行,自然成為中歐的重要交通樞紐,同時是羅馬帝國和蠻族之間的天然屏障。 雄偉的邊界墻把萊茵河和多瑙河的源頭連接起來,并在每一個易攻之處建造堅固的要塞。英明的羅馬皇帝希望以此守住羅馬文明,防止蠻族染指。 奧古斯都警告他的繼任者,要滿足于現有疆域,開疆拓土會削弱帝國的實力。數個世紀之后的人們都贊同他的觀點,因為他們知道若羅馬帝國不斷擴張,會像橡皮筋一樣突然斷裂,戛然而止,而羅馬帝國時代的普通人相信羅馬的版圖可以無限擴大。 羅馬的軍隊自豪地宣稱“羅馬的旗幟永不降落”。如果有蠻族渡過多瑙河,襲擊要塞的前哨,羅馬軍隊不僅要實施相應的報復,懲罰他們,而且要征服蠻族的領地,擴大羅馬的疆域。如果征服的領地是沼澤和森林,羅馬人就棄之不取;如果是牧場和良田,則必取之。很多羅馬人離開喧囂擁擠的意大利,涌向這些地方建立殖民地。商人也加快了步伐。因為沒有河流、山川、大海等天然屏障保護征服的土地和移民,所以羅馬政府的負擔無形中增加了,比如征服多瑙河北部富饒的達契亞,當時雖然顯著增加了羅馬的國土面積,卻成為羅馬未來滅亡的根源。 ……
中世紀歐洲 作者簡介
理查·威廉·丘奇(1815—1890),英國歷史學家,中世紀歐洲史研究巨擘。他發表相關論文數百篇,篇篇堪稱經典,不少具有開創性、前沿性,一部分論文仍是當今學者必備的參考文獻。他創作的《中世紀開始》《中世紀歐洲》《中世紀終結》,是風靡歐美的中世紀歐洲史大作,被譽為“里程碑式作品”(《華盛頓郵報》),“一套經典的中世紀三部曲”(《泰晤士報》)。作者本人及其作品深受維多利亞女王、威廉·格萊斯頓等政治家推崇。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我與地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山海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煙與鏡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