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八十年代的中國文化書院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8062147
- 條形碼:9787108062147 ; 978-7-108-06214-7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八十年代的中國文化書院 本書特色
本書根據歷史資料追溯了中國文化書院的創院經過及創院人物,詳細介紹了中國文化書院在八十年代“文化熱”中所處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以及所經歷的內部分裂和動蕩。其中許多事件為首次公布,如《梁漱溟全集》的編輯過程,我國*本《中國文化研究年鑒》的組織編撰與出版;梁漱溟、馮友蘭、張岱年、季羨林、湯一介、龐樸等先生如何參與中國文化書院的創建以及他們在文化書院的角色和作用,甚至在內部分裂時的態度;梁從誡先生是如何離開體制和學術界的……對于如何界定八十年代,如何分析當時“文化熱”的形成和走向,如何看待當時民間文化團體與社會改革等問題,作者也提出了獨到看法。本書史料翔實,注釋多達五百余條,書后附有五個歷史文件的附錄,并配以六十六幅歷史照片。
八十年代的中國文化書院 內容簡介
八十年代研究,是當代中國文化史和社會史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國內外關注度很高,但研究成果仍不盡理想,尤其是缺少基于史料的個案實證研究。本書作者得益于特殊機緣,掌握中國文化書院歷史文件資料近兩千份(多數為書院存檔資料),并編輯了《中國文化書院檔案文獻目錄匯編(1984—1991)》,本書以這批文件為基礎撰寫。中國文化書院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著名的三大文化團體之一(另兩個分別為“走向未來叢書”編委會和“文化:中國與世界叢書”編委會),在當時具有巨大的社會影響力。這三大文化團體至今仍沒有完整的個案研究。本書在某種程度上為中國當代文化史研究者、八十年代“文化熱”的廣大經歷者、對中國當代史尤其是八十年代史有興趣的讀者填補了空白。
八十年代的中國文化書院 目錄
自 序 5
**章 中國文化書院的創院經過與建院設計
1
第1
節 1984年 1
第2
節 創院經過的追溯 4
第3
節 關于胡耀邦的批示 8
第4
節 關于九州知識信息開發中心 10
第5
節 關于成立大會 15
第6
節 建院設計 17
第7
節 中國文化書院合法性的取得 20
第二章 創院的人們 25
第1
節 *早發起創立書院的幾位年輕人 27
第2
節 創院五老:梁漱溟、馮友蘭、張岱年、季羨林、任繼愈 35
第3
節 湯一介與中國文化書院 48
第4
節 兩大柱石:龐樸與孫長江 53
第5
節 創院期的書院導師 60
第三章 “ 文化熱”(上) 67
第1
節 歷史把講臺還給了它的主人:1985 年、1986 年的文化講習班
71
第2
節 面向駐京外國友人的“中國文化系列講座” 81
第3
節 梁漱溟思想國際學術討論會 83
第4
節 中日近代化比較研討會 94
第5
節 1988 年的幾次小型研討會:《河殤》及其他 96
第6
節 “‘五四’與中國知識分子” 102
第7
節 “中國宗教的過去與現在” 104
第四章 “文化熱”(下) 108
第1
節 為期兩年的“中外文化比較研究班” 108
第2
節 高級學術研究班 117
第3
節 全國環境保護專業培訓班 122
第4
節 北京市工商企業管理干部法制教育培訓班 125
第5
節 流產的“機動車駕駛員繼續教育全國統一教程” 126
第6
節 形形色色的辦班與辦班設計 129
第五章 中國文化書院八十年代的出版物 132
第1
節 《梁漱溟全集》編輯過程 133
第2
節 我國**部《中國文化研究年鑒》 140
第3
節 書院的教學用書系列 142
第4
節 《中國文化書院學報》 145
第5
節 《中外比較文化研究資料》和《中國學導報》 149
第6
節 編撰《中國文化書院文庫》的五年規劃 151
第六章 中國文化書院的社會聯系與內部管理
157
第1
節 文化書院與境外學術界的聯系 159
第2
節 文化書院與媒體和企業界的聯系 162
第3
節 文化書院與政府管理機構的關系 165
第4
節 文化書院的《章程》 168
第5
節 院務委員會的運作 169
第6
節 機構部門設置 172
第7
節 各地各樣的分院 174
第8
節 制度的建設與缺失 177
第七章 盛況:1987 年—1989 年中的中國文化書院 181
第1
節 院務工作報告:1987 年;1988 年 181
第2
節 雅興與雅聚 184
第3
節 1987 年的大招聘 187
第4
節 “圖書館”、“口述歷史資料館”與“編譯館” 190
第5
節 中國學研究資料咨詢中心 198
第6
節 同學們 201
第7
節 購置或建造院舍的努力 202
第8
節 基金會與海內外籌資的設想 204
第9
節 文化書院鼎盛期的陣容 207
第10
節 財務分析 212
第八章 內部分裂與一個時代的結束 215
第1
節 裂開的陣營 215
第2
節 秋風中的分家 217
第3
節 院務委員會對“分家”的態度 222
第4
節 “六·一八”奪家具與“七·二一”取公章事件 224
第5
節 超越底線的動作 227
第6
節 解決問題:27 :1 229
第7
節 分析與追問 238
第九章 困局中的堅守 241
第1
節 沒有選擇,只有堅守 241
第2
節 “馮友蘭哲學思想國際研討會”的會前書信 244
第3
節 東亞地區文化與經濟互動國際研討會 248
第十章 余聲:未竟的夢想 253
第1
節 九十年代組織編寫的幾套叢書 253
第2
節 中西印文化的融合及發展國際研討會 257
第3
節 關于《儒藏》 260
第4
節 未竟的私立大學夢 262
附 錄
附錄一: 《中國文化書院八十年代大事系年1984—1991》 268
附錄二: 《中國文化書院檔案文獻目錄匯編1984—1991
(文字部分)》 288
附錄三: 中國文化書院1985 年—1987 年開課一覽表 338
附錄四: 關于中國文化書院“分家”的三個文件(1988 年10 月)
345
附錄五: 海峽兩岸文學討論會記錄 351
附錄六: 主要參考書目 376
八十年代的中國文化書院 節選
《八十年代的中國文化書院》:中國文化書院成立后魯軍擔任院務委員會執行委員、學術委員會委員、副院長兼秘書長,從1984年12月文化書院成立到1988年7月,一直是魯軍主持文化書院的日常工作。魯軍的風格是敢于作為、勇于擔當,又具有學人隊伍中罕見的行政操作能力,可以說,文化書院*初的框架設計和種種經營、管理方面的前衛性措施,多是魯軍的作為。這在《八十年代的中國文化書院》后續篇章中將會一一展開。1988年秋分家后,魯軍在外建立了中國企業文化研究院,又和文化書院大部分導師發生嚴重沖突,1989年10月20日魯軍被免職并除名。魯軍是中國文化書院*早的發起者和前期主要領導者之一,從*早的籌備謀劃到文化書院建立后由初創走向鼎盛,魯軍付出的努力和他的開拓精神為書院做出重要貢獻,為此湯一介先生在二十多年后的回顧中,依然肯定“應該承認魯軍的工作”。當然,他在1989年與湯一介等書院大多數導師沖突中的所作所為對書院的傷害也不小,后面將有專章述評。文化書院九十年代后的活動魯軍自不能參與,而且,在《八十年代的中國文化書院》成稿過程中,未能有機會訪談魯軍,深為遺憾。李中華是發起創院的幾位年輕人中年齡*大的,既善謀又敢斷,魯軍當時許多事都先和李中華商量,而當魯軍幾乎與整個執行團隊分裂時,李中華又是被大家推出來和魯軍針鋒相對者。李中華在當時公布的簡歷為“1944年4月生,遼寧省法庫縣人,1964年入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后留校任教,1978年至1982年在北京大學哲學系攻讀中國哲學史專業研究生,獲碩士學位,F任北京大學講師。研究方向中國哲學,目前主要研究魏晉玄學、中國文化史等。主要著作有《莊子與郭象人生哲學異同》《郭象哲學的特點》等多篇論文,以及與人合作的《魏晉玄學史》《中國無神論》(魏晉南北朝卷)等專著”。李中華現為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中國哲學暨文化研究所所長。作為書院的*早發起人之一,1984年底中國文化書院成立時他擔任院務委員會執行委員、學術委員會副主席。1985年中國文化書院打開局面的系列文化講習班,由李中華主要負責。1987年中至1988年中他出國進修,回國后已面臨書院領導層的分裂,“大田涼了,陳占國被趕走了,魏常海也有意見,把我推出來了”,他站在多數一邊并成為這邊的代表者,質疑魯軍的“任人唯親”,并堅持“量人為出”與魯軍的“量出為人”發生爭執。1988年10月后文化書院分為社會哲學部與人文科學部兩大部門,分別由魯軍和李中華擔任負責人,并增補李中華為副院長,擔任至今。在文化書院籌備及初創期,無論是頂層設計的積極謀劃,還是穿街走巷地具體推銷,李中華都是*核心的成員之一。而且,他不僅在與馮友蘭等老學者的聯系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在參與創院的七位年輕人中,魏常海、陳占國是經他聯絡的,林婭是經他和魏常海聯絡的。因此,李中華在文化書院的創院中和魯軍一樣,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1988年下半年后,他成為書院的主要行政領導之~,并始終在文化書院發揮著重要作用!
八十年代的中國文化書院 相關資料
越光是湯一介和我的老朋友,他寫中國文化書院的歷史我一直很關心很期待,現在《八十年代的中國文化書院》終于出版了,這是一本很有價值的書,讀者可以通過這本書了解當時的中國文化書院、了解湯一介他們的精神追求和付出的努力、了解八十年代的歷史。
——北京大學教授樂黛云先生
往日繁華,昔不至今,離合聚散,史筆如椽——過來人寫當年事,關心文化今天和明天的朋友先睹為快!
——中國藝術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劉夢溪先生
越光兄在這個時候為書院編撰這本歷史,是很恰當的——不僅如此,我們更熱切期待,他能夠再接再厲,為整個八十年代的民間文化運動,描繪出更全面和詳細的畫圖來。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前所長陳方正先生
時代是有版本的,既有這一版,也有那一版,就看你活在一手時間,還是二手時間。行有長者立于彼岸,燃篝火守先待后,為一個時代刻下了另一紀年。
——上海大學歷史系 朱學勤教授
八十年代的中國文化書院 作者簡介
陳越光,浙江人,中國文化書院副院長,兼任北京師范大學跨文化研究院理事長,浙江大學馬一浮書院副理事長,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與人文高研院高級研究員,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師范大學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
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為轟動一時的“走向未來”叢書和雜志的副主編,并出任《中國婦女》雜志社編委兼總編室主任、《中國殘疾人》雜志創刊主編。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后,歷任《中國農民》雜志社總編輯、《中國市場經濟報》總編輯、《東方》雜志編委會主任、《科技中國》雜志主編等職。
- >
自卑與超越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二體千字文
- >
朝聞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月亮虎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