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商業銀行效率的影響研究-基于產權結構.市場結構的經驗分析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9657966
- 條形碼:9787509657966 ; 978-7-5096-5796-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商業銀行效率的影響研究-基于產權結構.市場結構的經驗分析 內容簡介
商業銀行效率是商業銀行競爭和生存的根本,隨著我國商業銀行國際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外資銀行不僅成為我國商業銀行的競爭主體,而且還對我國商業銀行產業組織和效率變化產生了重要影響。在我國經濟轉型過程中,商業銀行全面開放引致外資銀行進入的廣度和深度不斷加強,進而通過不同的渠道和方式對我國商業銀行效率產生影響。但外資銀行進入的同時會產生“鯰魚效應”和“選摘櫻桃效應”,如何發揮其積極效應,減少不良影響是當前經濟轉型國家面臨的共同問題。因此,研究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商業銀行效率的影響機制,預判當前外資銀行進入的影響程度,對于完善我國商業銀行競爭機制,提升商業銀行效率和國際競爭能力,提高監管水平和制定科學的監管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商業銀行效率的影響研究:基于產權結構、市場結構的經驗分析》在文獻梳理和現有銀行業結構與績效理論回顧的基礎上,首先分析了經濟轉型過程中外資銀行進入產生的產權結構、市場結構變化和商業銀行效率影響機制,構建了基于產權結構、市場結構雙重約束下拓展的SCP理論分析框架;其次運用博弈模型、數值仿真技術、非線性面板門限模型等計量方法,實證分析了外資銀行對我國商業銀行的結構、行為和效率產生的影響,并提出關于我國銀行業進一步對外開放的政策建議。研究發現:隨著銀行業政府管制的逐漸放松,外資銀行的進入會優化產權結構和市場結構,產生競爭效應和學習效應,提高國內商業銀行客戶甄別能力、盈利能力以及競爭能力;外資銀行參股比例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存在單門限效應,具體對于不同類型的銀行來說,影響的程度和方向都不相同;外資銀行的機構數量份額、資產份額對地區信貸資本配置效率的影響分別存在單門限效應和雙重門限效應,但兩者影響程度不同,前者始終是正向作用,后者是先負向、后正向作用。 《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商業銀行效率的影響研究:基于產權結構、市場結構的經驗分析》的主要創新之處如下: (1)在傳統的產業組織理論SCP分析范式基礎上,構建了產權結構、市場結構雙約束下的SCP拓展模型。理論分析發現,我國商業銀行的產權結構對市場結構具有內生性的影響,而競爭性的市場結構是產權結構改革產生正效應的前提,中國經濟轉型過程中外資銀行進入帶來的產權結構與市場結構變化具有內在聯系和互動機制,雙結構對商業銀行行為具有重要影響,提高了商業銀行全要素生產效率,改善了商業銀行的產業績效。《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商業銀行效率的影響研究:基于產權結構、市場結構的經驗分析》拓寬了傳統模型的約束條件,將產權結構納入傳統的SCP中,構建雙結構一行為一績效分析框架,彌補了傳統SCP理論的不足,通過拓展的SCP理論分析了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商業銀行效率影響,其結果更加切合實際和令人信服。 (2)揭示了外資銀行進入影響我國商業銀行效率的內在行為機理。研究發現,建立和完善內部學習機制與外部市場競爭行為機制是外資銀行進入產生的根本行為變化,這些行為變化是導致商業銀行效率提升的根本原因。《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商業銀行效率的影響研究:基于產權結構、市場結構的經驗分析》首先通過構建完備信息靜態和動態博弈模型,對外資銀行進入影響我國商業銀行效率的兩個主要渠道——競爭行為和學習行為進行定義與度量;其次通過對政府(客戶)、中資銀行、外資銀行三方主體在市場中博弈行為的數理分析和數值仿真模擬,發現在競爭和學習兩個核心行為的作用下,外資銀行進入促進了內資商業銀行競爭能力、客戶甄別能力和盈利能力的提升,揭示了外資銀行進入影響我國商業銀行效率的競爭行為和學習行為機理,彌補了當前有關“行為效應”研究中缺乏數理推導和定量分析的不足。
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商業銀行效率的影響研究-基于產權結構.市場結構的經驗分析 目錄
1.1 研究背景與問題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問題
1.2 相關概念界定與研究意義
1.2.1 相關概念界定
1.2.2 研究意義
1.3 研究方法與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框架
1.4 研究內容與主要創新
1.4.1 研究內容
1.4.2 主要創新
2 文獻綜述
2.1 銀行業規制、產權結構與績效關系研究綜述
2.1.1 銀行業規制與績效
2.1.2 產權結構與銀行業績效
2.2 銀行業市場結構與績效關系研究綜述
2.2.1 市場力量假說
2.2.2 效率結構假說
2.2.3 安逸生活假說
2.3 外資銀行進入與東道國銀行績效關系研究綜述
2.3.1 正面溢出效應
2.3.2 負面效應
2.3.3 閾值效應
2.4 對已有研究的評述
……
3 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商業銀行效率影響的分析框架
4 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商業銀行結構變遷的影響
5 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商業銀行效率影響的行為效應分析
6 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商業銀行全要素生產率影響分析
7 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商業銀行信貸資本配置效率影響分析
8 結論與展望
參考文獻
后記
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商業銀行效率的影響研究-基于產權結構.市場結構的經驗分析 節選
《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商業銀行效率的影響研究:基于產權結構、市場結構的經驗分析》: 2.1.2.2 股權結構與銀行績效 也有學者從股權結構的角度闡述與銀行績效的關系,發現股權集中度與銀行績效具有正相關性。Saunders、Strock和Travlos(1990)認為,股東控制的銀行比管理型銀行具有更好的監管意圖,因為銀行所有者更容易選擇高效率的管理團隊。Iannotta等(2007)認為,股權集中度更高的銀行具有更好的貸款質量,股權集中度和銀行回報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但銀行股權限制也會產生負面影響。國內的一些學者也發現,股權結構與銀行績效之間密切相關。李維安和曹廷求(2004)對山東、河南等地28家城市商業銀行的調查數據研究發現,我國城市商業銀行主要是國有股權和集中股權,但大股東的國有性質并沒有影響銀行績效,而集中型股權結構對銀行績效具有明顯的正面效應。王麗和章錦濤(2005)的研究與上述觀點一致,認為我國股份制商業銀行相對股權集中度與銀行績效正相關。鄭錄軍和曹廷求(2005)對我國商業銀行效率影響因素的研究發現,不同所有制商業銀行之間經營效率并不存在顯著差異,股權結構集中度和公司治理機制是影響我國商業銀行效率的重要因素。高正平和李儀簡(2010)利用我國9家商業銀行1999-2008年的面板數據,對股權結構和銀行績效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國家股權在總體上與銀行績效正相關,但又呈現一種左低右高的非對稱“U”形關系,主要股東間的相互制衡也與績效正相關。 國內更有學者進一步從股東持股比例的角度對銀行業績效進行了研究。楊德勇和曹永霞(2007)采用我國5家上市銀行的數據,對股權結構與銀行績效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發現**大股東的持股比例與銀行績效呈顯著負相關,前五大和十大股東持股比例與績效顯著正相關。吳棟和周建平(2007)收集了我國14家商業銀行1998~2005年的數據,考察了商業銀行股權結構與銀行效率的關系,結果表明國家在調整商業銀行股權結構時,應該選擇國有法人股,而不是直接持股;允許境外戰略投資者充當商業銀行的第二或第三大股東。譚興民、宋增基和楊天賦(2010)收集了2006-2009年我國11家上市商業銀行的數據,在考慮銀行業特殊性基礎上,實證檢驗了我國銀行業的股權結構與績效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銀行績效與**大股東持股比例及其控制力以及過高的股權集中度之間存在負相關,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對銀行效率有所改進。劉艷妮、張航和鄺凱(2011)利用我國14家上市商業銀行2007-2009年的面板數據,對銀行股權結構與績效關系進行實證分析,結果發現**大股東持股比例、前五大股東持股比例之和與績效呈倒“U”形的二次曲線關系,國有持股比例與績效負相關,外資持股比例則與績效正相關。 ……
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商業銀行效率的影響研究-基于產權結構.市場結構的經驗分析 作者簡介
王美霞,女,1981年生,內蒙古鄂爾多斯人,2013年畢業于西安交通大學,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現為西安理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是商業銀行效率、企業國際化、企業家才能配置及區域經濟增長。在《經濟學家》《當代經濟科學》《統計與信息論壇》《山西財經大學學報》《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統計與信息論壇》等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7篇。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陜西省軟科學基金1項、校基金2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省部級課題5項。
- >
我與地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二體千字文
- >
姑媽的寶刀
- >
推拿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