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文化心理學:歷史與未來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191119
- 條形碼:9787010191119 ; 978-7-01-019111-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文化心理學:歷史與未來 本書特色
★赫爾德、馮特、狄爾泰、薩皮爾以及所有文化心理學的鼻祖,看到這本書一定會十分高興,因為在邁克爾·科爾的這本書中,可以看到文化心理學這一學科的過去和未來。 ——理查德·史威德,芝加哥大學 ★一本出自專業大師的文化心理學的開山之作,內容翔實。 ——杰羅姆布魯納,哈佛大學 ★相信人類認知的真正獨特之處在于,它是由社會和文化共同建構的,這正是該書的獨特之處。 ——米歇爾托馬塞羅,艾莫利大學 ★沒有任何其他書能夠像該書一樣,讓讀者可以從歷史角度詳細地、全面地了解這種方法的起源和演化,而這種方法正成為美國心理學青睞的一種新方法。 ——狄安娜庫恩,哥倫此亞大學 ★科爾正在進行的是一項跨時代的工作,在他一貫學術風范的帶領之下,文化心理學已經向前邁進了巨大的一步。 ——威廉·凱森,邵魯大學
文化心理學:歷史與未來 內容簡介
《文化心理學:歷史與未來/文化心理學精品譯叢》是一本關于教育和社會的經典著作,并獲得了哈佛大學出版社年度教育和社會類著作獎(1996)。 《文化心理學:歷史與未來/文化心理學精品譯叢》作者邁克爾·科爾(MichaelCole)是美國圣地亞哥加州大學溝通和心理學教授,是文化心理學領域研究的先行者,《文化心理學:歷史與未來/文化心理學精品譯叢》可謂他的代表之作。全書闡釋了什么是文化心理學,其學科歷史和研究成果如何,以及文化心理學的未來和發展趨勢的展望等。 《文化心理學:歷史與未來/文化心理學精品譯叢》一經出版,就在國際學術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先后被譯成多種文字,是文化心理學研究領域理論聯系實際和實證研究的開山之作。
文化心理學:歷史與未來 目錄
譯叢總序二
序
前言
第1章 存在的問題和爭議
開端
社會文化進化論
原始人與兒童
生物重演假說
學術爭議
文化應歸何處?
第2章 早期跨文化研究
社會歷史情境
知覺過程和文化
智力和文化
記憶和文化
記憶和文化的現代研究
對標準跨文化研究方法的評估
第3章 認知發展、文化和學校教育
利比里亞的新數學規劃
日常問題解決和學校教育:墨西哥尤卡坦的演繹推理
皮亞杰取向
認知風格
總結
第4章 從跨文化心理學到第二種心理學
反思兩種心理學
文化心理學的愿景
文化-歷史方法
研究宏圖
第5章 文化的核心作用
人工制品
人工制品中介作用的特殊結構
對更廣泛分析的需求
第6章 種系發生及文化歷史
種系發生的前兆
猿和人類
工具使用、問題解決和文化
替代的解釋
時間序列
共同進化的種系發展和文化歷史
文化歷史水平:異質性和層次結構
第7章 個體發生的文化路徑
當新生兒遇到群體
過去、現在和未來
對首次會面的預期
作為兒童發展近端環境的慣常活動
主體間性和聯合的中介活動
模塊化和情境
對自然與文化的交織的再思考
第8章 情境性行為在認知方面的分析
生態效度的問題
構建當地實踐模型:瓦伊部落中的識字
學齡前兒童的交談
測驗,學校和社團情境
對生態效度的進一步思考
中期評估:活動中的認知分析
第9章 活動系統模式的建構
不同場景中的相同任務
閱讀指導的“再中介”
第10章 文化心理學的多元方法論
為何關注持續性?
以模型活動系統作為研究工具
第五維度系統的基本結構
第五維度的社會組織
第五維度的理論闡釋
作為一個文化系統的第五維度
第五維度項目的跨文化研究
面對面互動中的變化
持續性的效果如何?
持續性研究的基本經驗
第11章 在背景中進行研究
關注問題一為什么實踐證明心理學家很難考慮文化因素?
關注問題二如果你是一名相信文化構成心理的心理學家,你能做些什么使得你既可以在學術上被他人認可,又能忠于你關于現象復雜性的感覺呢?
重思文化與情境
一些未解決的沖突
隱喻的研究工具
重構對人類演化過程的解釋
文化,歷史,和個體發生發展
方法論問題
實踐:統一方法論元素
魯利亞的浪漫科學
作為研究介質的第五維度
致謝
主題詞索引
人名索引
地名索引
譯者后記
文化心理學:歷史與未來 節選
《文化心理學:歷史與未來/文化心理學精品譯叢》: 當理查德·史威德在探討文化在普通心理學的作用時,他認為盡管心理活動看似受到文化巨大的影響,但是心理學家假定文化對心理活動的影響是通過一些普遍的機制起作用的,這是心理學家真正感興趣的:“普通心理學的主要動力是心理處理裝置。這想象出來的處理器超越了運行過程中的任何東西。它包含了文化、情境、任務和刺激材料所有的東西”(1991,p.80)。 總的來說,將文化納入到普通心理學的主流范式的早期嘗試,并沒有在真正意義上去考察文化的影響。當文化成為一種研究主題時,是以跨文化研究的形式存在的。這些研究都是以方法論的行為主義的視角進行的,在這些研究中文化是作為自變量。不同的文化給人們提供了不同的刺激,形成了不同的反應模式。因此,在特定時間和地點下習得的行為的總和被認為是文化的操作性定義。 第二種心理學的命運 盡管馮特的民族心理學的觀點并不為方法論的行為主義所接受,但是行為主義者也沒有完全否定它的存在(CahanandWhite,1992;Jahoda,1992;Judd,1926;Farr,1983)。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普通心理學中的主導范式提出了許多批評意見。 20世紀初,一位來自于德國的哈佛心理學家雨果·繆斯特伯格,試圖向美國人證實生理心理學與民族心理學之間的區別。繆斯特伯格(1914)指出馮特心理學大綱中的實驗部分,是因果心理學,這種因果心理學可以用于解釋心理狀態,這正是繆斯特伯格所對比的目的心理學,他認為目的心理學是一種解釋的科學,它所關注的是意義和自我。 按照因果心理學的套路,他這樣寫道:“我們應該把人格納入到心理元素當中,且把這一切都納入到一個包含因和果的閉合系統中。”但是在目的的部分,我們應該看到自我真正的內在單元與人格終極自由之間的一致性。這兩種解釋并不是相互矛盾的;它們相互補充,它們互相支持對方,且它們需要對方(p.17)。同時,他強調由于心理學的不同研究方面都有其獨特的研究方法、概念和原理,因此讓它們保持相互的獨立,以及認識到它們有不同的原理非常重要(pp.16-17)。繆斯特伯格認為只有當心理學家試圖將心理生活的一些規律應用于人類服務的目的時,即應用心理學,這兩種心理學才能被整合在一起。 當然,馮特并沒有將民族心理學和心理學知識的應用聯系在一起。但是繆斯特伯格卻做了這樣的一個明智的舉動。目的性的人類活動包含了馮特所說的高級心理功能所有的特征。人類活動受到語言的調節,并吸納了群體的信念和習俗。實際上,對實踐的參與意味著人類的心理過程是與時間和地點相伴隨的。因此,就像卡恩和懷特所指出的那樣,那些反對普通心理學中所提出的人類行為普遍性規律的人,認為心理分析應該從對人類日常活動的分析開始,而不是在實驗程序中提取出一些抽象的規律。 從人類參與目的性活動開始進行心理分析,到心理過程離不開活動這一觀點之間只有一步之遙,但是心理過程并不是由活動組成,活動只是部分。按照格式塔心理學的準則,整體的結構決定了部分的操作。 這些認為有第二種心理學的許多人都反對種類的延續性的觀點。在承認達爾文的進化理論的基礎上,許多學者認為智人與其他種群不管是在程度還是在種類上都是有差別的;智人是進化組織的一種新的水平,也就是我們人類,因此同樣也導致了心理功能的新規律。 評價這種質的改變的標準因不同的作家而有所差異,他們一般都是關注人類語言和制作工具的能力,因為語言和制作工具的能力共同構建了一種特殊形式的生活。這種生活方式的不斷繁衍,讓我們假設,它既是歷史的生產者也是歷史的產物。思維是文化的生產和再生產,因此,人類思維和文化是纏繞在一起的。 第二種心理學的另外一個特征可能已經提過了,但是下面我們還有足夠的機會再思考一下。我想指出的*重要的一點就是馮特所強調的重要性,即前人類心理活動的文化產物并沒有從美國心理學中完全消失。 第二種心理學在許多國家的傳統文化中都嶄露頭角。在文化一歷史理論*受熱捧的德國,許多學者力圖用他們自己的理論范式,重新建構馮特有關民族心理學的觀點。盡管格式塔心理學家在知覺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成果,他們同樣也以不同小群體的成年人為被試來進行比較研究。他們也研究兒童、原始人、腦損傷人和黑猩猩的語言、問題解決和其他的高級心理功能。他們在這些領域的理論建樹對研究人類心理的發展歷史具有決定性作用。 在法國,埃米爾·涂爾干和他的學生布留爾對創造人類意識形式中社會生活的重要性產生質疑;他們主要關注共享的文化符號的調節作用(Durkheim,1912)。在皮亞杰的早期生涯中(1928),他推測在原始文明中的代際關系的文化組織會阻礙自發的道德思維的發展。 在那個世紀,美國許多杰出的心理學家都曾經在德國接受過博士學習的訓練。因此,在美國出現一些支持民族心理學的心理學家。如此,他們批判將方法論的行為主義應用于心理的理論,就顯得非常自然了。 ……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姑媽的寶刀
- >
月亮虎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