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中國網絡傳播研究:2016 夏季號 第10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5198670
- 條形碼:9787305198670 ; 978-7-305-19867-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網絡傳播研究:2016 夏季號 第10輯 內容簡介
《中國網絡傳播研究(2016夏季號 第10輯)》按照不同專題,從多種角度圍繞當代網絡傳播的熱點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深層次解析當代社會網絡傳播中的問題和現象! 吨袊W絡傳播研究(2016夏季號 第10輯)》總結了近年來中國學界關于網絡研究成果的內容,涉及互聯網與道德傳播、媒介經驗等的學術研究發展動態,為新媒體傳播提供學術對話平臺。
中國網絡傳播研究:2016 夏季號 第10輯 目錄
結構化觀念和個人化參與:后物質主義視角下中國公眾信息機會、環境態度及環境行為的多層次分析 劉于思
被建構的環境風險:霧霾高轉發微博的話語表征與權力關系 李思思
【論文】
社會化問答網站的跨文化協作生產與效果分析——以QUORA為例周翔彭雨蒙
虛擬身份認同的社會基礎和身份政治的有限性:對新生代農民工網絡媒介使用中殺馬特亞文化現象的分析姚曉鷗
兩岸數字公共領域與民族認同的建構——以電子娛樂媒體為視角謝清果趙晟
基于社交需求、使用經驗及技能的微信UGC研究——以武漢市高校大學生為例余碩丁依霞
新媒體與政治危機于京東
微博空間中的性別參與:基于“H7N9事件”微博文本的研究金恒江
【研究生專欄】
作為社會動員過程的互聯網眾籌公益——以騰訊樂捐為例陳志聰秦強王成軍
外傾性人格、使用動機與微信上的自我呈現袁蔚然趙文琪張艷慧
互聯網空間中的“諷刺”與公共實踐:以“霧霾”議題為例鄭峰山
社會化問答網站受眾信息偏好與分享行為研究——以“知乎”為例張燁
雙邊效應:我國電子競技賽事運營產業商業模式初探李樹
【媒介經驗】
區域性都市報新媒體內容生產與運營研究——以南京某報為例張嶸巢乃鵬
數據可視化報道在數據新聞中的實踐——以《衛報》和財新網為例張曉雨王成軍
中國網絡傳播研究:2016 夏季號 第10輯 節選
《中國網絡傳播研究(2016夏季號 第10輯)》: 一、兩岸政治性敘述的差異正導致民族認同上的漸行漸遠 習近平在會見臺灣地區前行政部門負責人蕭萬長時曾說:“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終歸要逐步解決,總不能將這些問題一代一代傳下去。”臺海兩岸長期分隔的局面讓原本的政治分歧問題逐漸演化為了社會與文化的分歧問題。自2016年5月20日蔡英文正式就任臺灣地區領導人以來對“九二共識”的回避與漠視,讓兩岸關系的未來走向又一次云譎波詭起來。民進黨的一系列“去中國化”操作,使兩岸民族與文化認同面臨嚴峻挑戰。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將“民族”(nation)這一概念定義為:“它是一種想象的政治共同體——并且,它是被想象為本質上是有限的,同時也享有主權的共同體!保ū灸岬峡颂亍ぐ驳律2015)安德森認為“民族”本質上是一種想象的共同體,是一種群體趨同的認知傾向,是一種社會心理學上的“社會事實”,它的形成需要一系列的先決條件和漫長的歷史演進過程,但絕不是由血統、外貌等所謂的“客觀特征”所決定的! ≈腥A民族就是以運用共同的漢語言文字為主體,認可共同的禮儀文化、公序良俗和政權統治的一個龐大的想象的共同體。而在這一想象共同體形成的過程中,如安德森所說的關于民族歷史的“敘述”(narrative)是必不可少的建構的一環。孔穎達疏《左傳》日:“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故謂之華。”又有《禮記·王制篇》日:“中國夷狄,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東方日夷,被發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日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日戎,被發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日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睔v史上中華民族的共同想象正是通過敘述一種華夏的美好與四夷的卑下而形成的。而“敘述”正是一種意義的分享式傳播,通過漢字建構出的共有語義空間,讓不同地域不同口語方言的人得以凝聚成想象的共同體。近現代以來,這種以共同敘述凝結的“民族”又通過大大發展了的傳播技術得以鞏固,并形成了“國族”和“國家”(state)。吳叡人認為民族指涉的是一種理想化的“人民全體”或“公民全體”的概念,是一種心理的、主觀的“遠景”,而“國家”是這個人民群體自我實現的目標或工具(本尼迪克特·安德森,2015)。而兩岸現狀則表現出一種錯位,兩岸人民有著通用的語言文字和共同認可的禮儀文化與公序良俗,但由于不同政權的統治而導致了“政治性的敘述”的差異,讓兩岸民眾逐漸形成了不同的想象共同體。無怪曾有斷言說:“兩岸的根本問題是政治問題”(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1999),“臺獨”勢力當政期間不斷通過修改課綱、操控媒體等方式進行歪曲事實的“敘述”,正是這種“政治性敘述”的錯位才導致了兩岸民眾在地理上被區隔之后,在民族的共同想象上也出現了愈發擴大的割裂。兩岸民眾在各類民調,尤其是網絡匿名言論中所表現出來的排斥、冷漠等情緒已經愈發凸顯,臺灣青年人作為一個群體更是表現出一種世代整體政治傾向的泛綠化即“臺獨”化(陳詠江,2015),很難想象同文同種的中華民族能在極具包容性的漢文化影響下走到如此分裂的邊緣境地,尼可拉斯·魯曼的系統傳播觀點認為:“系統并非由身處其中的個體行動構成,而是由‘傳播’(communication)構成,并且唯有在‘連鎖的傳播’中不斷地實現自我維持!保ǜ鹦,2012)這應該是*好的解釋,兩岸青年人間共識的撕裂并不該歸因于身份、教育和背景,而是因為維持共識的“敘述”傳播本身被地域和人為地阻隔了!
中國網絡傳播研究:2016 夏季號 第10輯 作者簡介
博士,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南京大學網絡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學優秀中青年學科帶頭人(2011),中國網絡傳播學會(國家二級學會)副會長,研究方向:網絡傳播研究、人際傳播研究。
- >
月亮虎
- >
我與地壇
- >
隨園食單
- >
煙與鏡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