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凌其翰回憶錄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502313
- 條形碼:9787520502313 ; 978-7-5205-0231-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凌其翰回憶錄 本書特色
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編的《凌其翰回憶錄/文史資料百部經典文庫/百年中國記憶》是“文史資料百部經典文庫”之一種。講述了凌其翰在擔任外交官時對中國外交事業的發展做出的寶貴的貢獻。凌其翰的前半生通過了長期曲折、坎坷的道路,終于在偉大的中國共產黨的召喚下,獲得了新生。
凌其翰回憶錄 內容簡介
《凌其翰回憶錄/文史資料百部經典文庫·百年中國記憶》原名《我的外交官生生涯——凌其翰回憶錄》。凌其翰曾為國民黨政府駐法使館公使。新中國成立后,他率領國民黨駐法外交人員起義,1949年10月10日,早期在巴黎使館升起五星紅旗。《凌其翰回憶錄/文史資料百部經典文庫·百年中國記憶》憶述了他從1933年至1949年十幾年的外交官生涯,是研究民國外交史珍貴的**手資料。
凌其翰回憶錄 目錄
留比時期的片段回顧
從記者到外交官
西行赴任
張公使到任
比國宮廷之更迭
張公使突然離任
新官上任三把火
國際會議與電影節
國內人士訪問比國
粉碎比國親日派的陰謀
出席陸徵祥晉鐸典禮
一段羞愧的回憶
辭行東歸
第2章 外交部國際司時期(1936-1940年)
國際司梗概
對張群的看法
汪精衛趕回南京
參加中山學社的回憶
參加國際扶輪社
中蘇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
軍統交辦的護照
黃秋岳父子同淪漢奸
周佛海與吳頌皋
在武漢九個月
初到重慶
訪曾家巖周公館
第3章 初次主持禮賓工作時期(1940-1943年)
從秘書到交際科科長
蔣介石接見法國大使高思默
改組中比庚款委員會
居里博士訪華
陪小羅斯福飛行
任期*短的外交部部長
沈昌煥進外交部
同德、意絕交與宣戰
中美外交使節的變動
蔣介石為卡爾爵士餞行
蔣介石傳令嘉獎
協助顧維鈞修訂外交禮節
蔣介石的手令
會見戴笠
第4章 蘭州之行(1944-1945年)
上任伊始
訪問姚怡琴女士
接待美國副總統華萊士
陪同外賓游歷青海
蘇聯紅軍戰績攝影展覽
史蒂文思與谷正倫的沖突
印度專員梅農訪問蘭州
第5章 越南之行(1946-1947年)
重慶受命
初抵河內
河內受降
回越復命
蔣介石“變卦”之謎
宋子文獻媚法國
初步探索
貨幣戰爭
河內動亂
蔣介石給胡志明的口信
薩朗訪渝
盧漢諍言
中法協定
海防沖突
法越談判
交防活動
西貢之行
返寧善后
第6章 再度主持禮賓工作(1947-1948年)
我與外交部部長王世杰的關系
傅涇波來訪
追悼外交界九烈士
九烈士殉難事略
孟鞠如來信
蔣介石吊銷朱學范護照
迎接魏德邁將軍
美國七議員訪問蔣介石
印度駐華大使梅農來訪
沈昌煥電話告密
第7章 在駐法大使館公使任上(1948-1949年)
調任經過
西行舟中
初到法國的印象
晉謁比國王太后伊麗莎白
陳立夫訪法
聯合國第三屆大會
第8章 歷史轉折的一年(1949年)
馬克思的名言
小不忍則亂大謀
王昆侖同志過巴黎
宋子文經巴黎逃亡美國
于斌來巴黎
傅秉常在巴黎
地質學博士翁文灝
化工企業家吳蘊初
垂死掙扎下的外交
走上棄暗投明的康莊大道
反動派與我們反復較量
我和段茂瀾的對話
與孟雨同志的會見
圖窮匕見
奉調回國
第9章 尾聲
從法國歸來
一 離開帝國主義*脆弱的一環
二 繞經東南亞
三 越南人民武力強大
四 從北京看巴黎
附錄
《申報·時評》
外交危言(1932年1月10日)
國難緊急中之外交(1932年1月15日、16日)
所謂新的外交方案(1932年1月18日)
日本之矛盾外交(1932年1月20日)
本屆國聯行政會之面面觀(1932年1月25日)
軍事戰與外交戰(1922年2月17日)
國際間宣傳之重要(1922年3月8日)
悼白里安(1932年3月9日)
敬告國聯調查團(1932年2月14日)
國聯調查團成功之先例(1932年2月19日)
為法律奮斗(1932年6月22日)
制憲論戰感言(1933年7月2日)
《生活周刊·通訊》
在比利時住了七個月(1928年7月)
留學生中的流落生(1929年5、6月)
一片赤誠(1929年8月4日)
捷徑(巴黎之游)(1930年3月30日)
中國參加比國博覽會實況(1931年1月24日)
東歸追記(1932年1月16日)
凌其翰回憶錄 節選
《凌其翰回憶錄/文史資料百部經典文庫·百年中國記憶》: 第1章 駐比公使館時期(1933-1936年) 留比時期的片段回顧 我于1927年9月前往法國,準備進巴黎大學學習法律。由于家中經濟困難,我僅靠1924-1925年在上海郵局工作期間存下來的工資1200銀圓作為我的留學基金。雖然當時任北京仁立地毯公司經理的長兄其峻允予接濟,但在巴黎這樣一個西歐大都會里留學,經濟上沒有切實的保證終究是一件冒險的事。到巴黎后聽說比利時生活費用較低;且按照比國大學學制,法學院分預科和正科,預科2年,正科3年,正科課程與巴黎大學法學院碩士班的課程相同,每年期終考試全憑聽講筆記口試,*后一年各科口試均及格后,即授予法學博士學位,不必勞民傷財地準備博士論文。此外,距比國首都布魯塞爾鐵路交通僅半小時可達的盧文小城,人口五萬,卻有一所古老而著名的天主教大學,地點僻靜,可以安下心來,刻苦讀書。 基于上述理由,我決定轉往比國留學。告別了同來巴黎的次兄其塏(字夢痕,他的留學費用由其嗣父仲侯叔提供,可安居巴黎學習)后,我只身前往比國,考入盧文大學法學院預科二年級學習。 一年以后,中比庚款慈善教育基金成立了。按照規定,中國留比學生期終考試成績優等以上,由所在大學校長保舉,可獲得獎學金一年,月領1200比國法郎,生活相當寬裕。若連獲獎學金三年,還可獲得回國旅費250美元。我就在這樣優越的條件下,度過了四年的留學生活。 然而我的留學生活也曾經受到過干擾。這還要從我出國前的一段往事談起,大約1926年8、9月間,我適在上海震旦大學法科二年級學習,因罷課掀起學潮,不得不輟學。又到上海一位女律師鄭毓秀那里任法文秘書,認識了她的丈夫魏道明,以及剛從北京南下的著名法學家王寵惠。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時,王曾出任外交部部長。鄭毓秀曾獲巴黎大學法學博士學位。其實她的法文程度很糟,博士論文是由王寵惠捉刀,再由中國駐法使館秘書謝東發博士翻譯成法文的。我在她的事務所工作期間,曾把她的有關美國憲法的博士論文譯成中文,仍用她的名義,不作為翻譯,由世界書局出版。由于鄭的律師事務所清閑無事,僅三個月我就辭去了這一工作。 往事歷歷在目,干擾恰恰來自這一方面。1929年,我的長兄其峻從國內來信說:“李石曾之流在北方聲名狼藉,聞不久將來法活動,望吾弟對彼輩敬而遠之……”果然不出其峻所料,不久以后,李石曾、王寵惠、鄭毓秀、魏道明等聯袂到了巴黎。魏道明并給我打了一個簡短的電報,要我速來巴黎一談。 我一到巴黎即赴近郊伊佛里(IURY)去探望次兄其塏,將其峻來信及魏道明來電一一向他說明,結果昆仲二人一致贊成按長兄的教導去做。于是我一人到巴黎城內訪問魏道明,在那里也看到了李石曾、王寵惠、鄭毓秀等人。魏單獨與我談話,說他與李石曾商定,擬聘我常駐巴黎擔任聯絡員(這時李石曾壟斷了中法庚款教育基金),月給生活費遠較公費留學生優厚得多,聯絡工作不會太忙,我同時可在巴黎大學報名,聽講,參加考試,準備博士論文,等等。詎料我打定主意聽從長兄其峻的教導,要對他們敬而遠之。我既已成竹在胸,就不慌不忙婉轉陳述,說我在比國小城鎮讀書已成習慣,我領的中比庚款獎學金也相當優厚,生活比自費生還要好。我十分感謝他們的高情厚誼,來日方長,當再圖報。況且我正在準備參加政治外交系碩士的考試,現在就驟告中斷而來巴黎豈非可惜。魏道明見我說得有條有理,就要我翌日再談。 翌日,我又訪魏道明,大概他已和李石曾商談過,他說既然我決定回比利時,也只好如此了。商務印書館編輯所決定出版世界名著譯叢,其中有蒲魯東所著《貧困的哲學》,擬請我抽暇譯成中文,我同意了。原來李石曾、吳稚暉都自稱無政府主義者,蔣介石當時想利用他們所標榜的無政府主義來在理論上擾亂是非,反對中共。魏要我譯《貧困的哲學》,其實也是李石曾的主意。 回到比利時后,我利用課余時間,陸續翻譯了此書20萬字左右,終因準備期終考試十分緊張,而不得不擱筆。魏道明以后看到我也從不問起此事。此后,我一直對這些人保持著不即不離的關系,這是后話,暫且不提。 由于我堅持不受外界干擾,留學計劃進行得十分順利。1929年考得盧文大學政治外交系碩士學位,1930年在布魯塞爾自由大學考得海洋法碩士學位,1931年考得法學博士學位。“九一八”事變,我就匆匆束裝回國,以赴國難。 ……
- >
二體千字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經典常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