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買過本商品的人還買了
中華文化史:珍藏版(精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8126794
- 條形碼:9787208126794 ; 978-7-208-12679-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華文化史:珍藏版(精裝) 本書特色
上編從地理背景、經濟土壤、社會結構等方面分析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生成機制,重理論而又多有豐富史料的佐證;下編勾畫了自遠古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一時段內中華文化自發生到一統、多元、隆盛、內省、融合、陳暮開新、爛熟式微、蛻變新生的發展歷程,有描述而又不乏精辟議論的概括。
中華文化史:珍藏版(精裝) 內容簡介
馮天瑜、何曉明、周積明著的這本《中華文化史(珍藏版)(精)》以宏大的構思、新穎的理論、豐富的內容和嚴謹而優美的文筆,全景展現了中華文化生成機制和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上編從地理背景、經濟土壤、社會結構等方面分析了中華文化的生成機制,重理論而又多有豐富史料的佐證;下編勾畫了自遠古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一時段內中華文化自發生到一統、多元、隆盛、內省、融合、陳暮開新、爛熟式微、蛻變新生的發展歷程,多描述而又不乏精辟議論的概括。
中華文化史:珍藏版(精裝) 目錄
題記
導論
一、文化史的研究對象
二、文化:一個向廣延度和深刻度拓展的概念
三、文化的實質性內蘊
四、文化結構
五、文化史在歷史學科中地位的確立和發展
上編 中華文化生態
**章 “文化生態”界說
一、地球——人類創造文化的載體
二、人對環境的能動作用與環境對人的制約
三、文化生態學:文化學與生態學結合的產物
四、自然場與社會場·文化生態三層次
五、中華民族在古代和近代面對的兩組文化生態類型
六、中華文化生態概述
第二章 中華文化的地理背景
**節 地理環境:文化創造的自然基礎
一、在地理與文化關系問題上的兩種極端之論
二、“地理環境決定論”的失誤
三、歷史的及文化的研究必須重視對地理環境的考察
四、物質生產構成地理環境影響人類文化發展的中介
五、地理環境為文化發展提供多種可能性,而人文因素是轉變為現實性的選擇動力
第二節 中華文化多樣化發展和文化中心轉移的地理前提
一、中華文化擁有一個較之其他古文化更為遼闊的發展基地
二、氣候類型完備,地形、地貌、流域繁復
三、復雜的地理形勢是中華文化多樣化發展的空間條件
四、遼闊的疆域為中華文化中心轉移提供縱深腹地
第三節 中華文化圈的周邊環境
一、東亞陸海關系的特點
二、東西方海洋觀比較
三、中國古代海洋事業的成就與局限
四、明清“海禁”及其在近代的突破
五、東亞內陸方向的地理障壁
第四節 東亞地理環境對文化傳播的影響
一、文化傳播的功能
二、東亞大陸的地理獨立性與中華文化發生期的獨自完成及其雙重意義
三、中國入突破隔絕狀態的努力
第三章 中華文化植根的經濟土壤
**節 農耕與游牧:東亞大陸的兩種經濟類型
一、東亞農耕區
二、東亞游牧區
三、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的長期對壘
四、長城:東亞農耕經濟區的人工屏障
五、農耕人的“世界主義”
六、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互補與融匯
第二節 中國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主要形態
一、殷商、西周——土地國有及公社所有,集體勞作的自然經濟階段
二、東周、秦漢至明清——土地私有、個體勞作的自然經濟階段
三、城鄉經濟的同一性,城市對鄉村的經濟依賴
四、生活資料生產與人口再生產比例的周期性失調
下篇 中華文化歷程
結語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唐代進士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巴金-再思錄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自卑與超越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