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的禪趣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617200
- 條形碼:9787559617200 ; 978-7-5596-1720-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思辨的禪趣 本書特色
1.《思辨的禪趣》向我們展示一個和普通人心目中迥然不同的佛學世界。關于禪趣,很多人都會想到林林總總的機鋒公案,然而那些講解機鋒公案的讀物往往言人人殊,莫衷一是。本書則著力于貫通禪宗的核心義理,高屋建瓴地使所有機鋒公案都可以迎刃而解。
2.《思辨的禪趣》,熊逸帶我們快快樂樂讀一部《壇經》,一邊拆開這部中國原創經典中大和尚們吹的牛,一邊給我們普及佛教的原始教義!_輯思維創始人 羅振宇
3.信仰宗教的前提,是部分放棄理性。顯然,這本書并不適合虔誠的佛教徒,而適合那些仍然對理性抱有足夠的信心,并對世界抱有勇敢的好奇心的家伙們。
4.精裝雙護封,設計典雅精美。內文采用高品質進口純質,手感順滑,高級護眼。
思辨的禪趣 內容簡介
與本系列的其他作品不同,這是一本輕松詼諧的小書。在如今這個“禪”已經被無數的勵志讀物打扮成心靈雞湯的時代,本書勢單力薄地以《壇經》為經線,厘清“禪”乃至整個佛學的本來面目,并為《壇經》清晰梳理出其印度佛學的理論背景,有理有據地挑戰著“禪宗是中國本土佛教”的傳統看法。
關于禪趣,很多人都會想到林林總總的機鋒公案,然而那些講解機鋒公案的讀物往往言人人殊,莫衷一是。本書則著力于貫通禪宗的核心義理,高屋建瓴地使所有機鋒公案都可以迎刃而解。
zui后有必要提醒讀者的是,本書雖然采用了詼諧通俗的行文風格,但僅適合于那些懷有純粹的文化趣味的讀者,如果你需要的是任何形式的心靈慰藉、人生感悟或關懷,那么還是放下這本書為好。
思辨的禪趣思辨的禪趣 前言
題記1
*后有必要提醒讀者的是,本書雖然采用了詼諧通俗的行文風格,但僅適合于那些懷有純粹的文化趣味的讀者,如果你需要的是任何形式的心靈慰藉、人生感悟或關懷,那么還是放下這本書為好。
人們總是對禪宗的機鋒公案給予過多的熱情,而正確的閱讀順序其實應該從《壇經》開始。《壇經》創設的理論體系是后來一切機鋒公案的思想源頭,所以,若從《壇經》入手,則可以高屋建瓴,一通百通。
有必要說明的是,本書是將《壇經》及禪宗納入思想史的范疇加以考察的,盡力把相關的那些深刻的或看似詭異的佛學義理有理有據地闡釋清楚,梳理它們的來龍去脈,展示的是一個和普通人心目中迥然不同的佛學世界。之所以使用輕松詼諧的筆調,僅僅為了閱讀的便利。
所以,這樣的一本書顯然并不適合虔信的佛教徒,而僅僅適合于那些對佛教世界懷有單純的好奇心以及對佛學義理懷有純粹智識趣味的讀者。
題記2
1859年,穆勒的《論自由》一書這樣談到,所有基督徒都相信,受到祝福的是貧窮、卑賤、遭受侮辱與損害的人,富人進天堂比駱駝穿過針眼還難;基督徒不該評判別人,免得也被別人評判,應當愛人如己,安心過好今天而不去預計明天,應當把內衣一并交給奪去自己外衣的人,應當把自己的所有財物分送窮人……當他們這樣講的時候,他們的確滿懷誠意。
穆勒認為,基督徒們都相信《新約》的訓誡是神圣的,也都理所當然地接受這些訓誡作為自己的行為規范,但是,當真這么去做的人可謂千中無一。他們實際遵循的行為規范并不是這些,而是他們那里的風俗習慣。
這個意見適合于所有大眾化的宗教信仰。禪宗,乃至整個佛教,也是一樣。那么,如果有人執意要從歷史脈絡與經典文本當中考訂“原始意義”,闡明今天看來匪夷所思的經義在歷史情境下是如何順理成章,并且以極盡通俗的語言講給聽眾的話,一定是非常不受歡迎的。遺憾的是,本書做的就是這種不受歡迎的工作。
思辨的禪趣 目錄
序之二 既不勵志,也不小資,更沒文化的禪 IV
序之三 從幾個常見的誤區說起 VII
**篇 行歷 1
不立文字,用什么來立《壇經》? 2
舉一反三,旁敲側擊 7
說法·摩訶般若波羅蜜法 10
授戒·無相戒 15
靈魂不滅是不是歪門邪道? 19
自道家世·樵夫的前世因緣 25
慧能說:我想成佛! 28
有些人有佛性,人人都有佛性,石頭也有佛性 30
佛法拗不過人心·求解脫還是求福報? 37
禪宗傳法·競爭上崗 42
默默無聞的慧能和眾望所歸的神秀 44
神秀思前想后、顧慮重重 46
神秀法門 48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53
入門太難 56
天才出語驚四座 58
佛門也似鱷魚潭 66
逃亡與追捕 74
風動還是幡動?到底是什么意思? 85
第二篇 說法 93
說法**義:佛性 94
毛孔大還是城市大? 101
戒、定、慧 108
一行三昧·大款的成佛之路 123
坐禪無用論 130
欺師滅祖,天理也容 134
磨磚做鏡,坐禪成佛 138
燈和光 141
頓悟和漸悟,相容還是不容? 148
“三無”真諦 152
神秀的鏡子和慧能的垃圾桶 160
借詩說禪·借儒說禪 163
為什么沒有就是有? 165
你想親眼看見佛祖嗎?有辦法! 172
老鼠心理學 175
唯物的佛和唯心的佛 179
了義和不了義 183
四弘大愿 186
講頓悟也需要講懺悔 189
怎樣到彼岸,逝者如斯夫 198
餓了就吃,困了就睡,什么事都無所謂 200
新的傳法憑據 208
第三篇 答問 211
梁武帝對,還是達摩對? 212
把天堂和菩薩拿給你看 217
出家也行,在家也行 221
第四篇 曹溪 227
南能北秀 228
佛門奸細 232
不立戒、定、慧 234
法華真義 237
挨了打,疼還是不疼,這是個哲學問題 240
三科三十六對 245
神會不哭 258
預言身后事 264
西天譜系·風云失色 268
后記 273
思辨的禪趣 節選
禪宗從何而來?
顧頡剛論《詩經》,曾說過一句看似極端的話:“一首詩文只要傳誦得普遍了,對于作者和本詩的傳說一定失了真相。”這個道理也許并非放之四海而皆準,但用在佛教、用在禪宗身上卻是一點不差的。
禪宗從何而來?對于這個問題,對佛教只要稍有了解的人都能說得出:達摩老祖一葦渡江,來到中國傳法,他老人家就是中國禪宗的**代祖師爺。那么,達摩又是師承哪里呢?這似乎也是個過于簡單的問題:佛陀有一次說法,卻一句話也不說,只是拈起一枝花來微笑,聽眾們全都莫名其妙,只有迦葉發出了會心的一笑。佛陀于是說:迦葉已經明白了我的意思,我這個禪的法門已經傳給他了。
佛祖拈花,迦葉微笑,這個動人的故事廣為人知,就在這一笑之間,禪法初傳。
但是,如果負責任地來說,這兩個故事全靠不住。
達摩的故事很符合傳說一貫的發展脈絡:越靠后的記載就越詳細、越神異,搞得后來一些嚴肅的學者甚至開始懷疑歷史上究竟有沒有達摩這樣一個人物。湯用彤在這個問題上下了很大的考證功夫,得出一個被學者們廣為信服的結論:達摩其人確實是有的,只是他的那些身世、經歷大多是不靠譜的。
另一個重要的問題是:達摩確實是一位外來的和尚,但他帶來的并不是禪宗。事實上,印度佛教從來就沒有過一個叫作禪宗的宗派,雖然禪這個概念確實是從印度來的。印度佛教里所謂的禪,是一種修煉的方式,大體上就是靜坐冥想,而這種修煉方式也不是佛家的獨創,而是在佛陀以前就有的,是為印度的許多宗教門派通用的,其經典上的源頭很可能就是婆羅門《吠陀》經典里的瑜伽,考古發現的源頭還要更早!斗屯印废嚓P典籍里提到修煉瑜伽的八個步驟,其中之一就是禪那,簡稱為禪。
一說瑜伽,大家都不陌生,現在健身房里還經常在教瑜伽,雖然性質上和幾千年前的瑜伽已經不大一樣了,但大概還能看到幾分遠祖的影子。
原本,瑜伽一詞的一個主要意思是“枷”或“駕”,是指駕馭牛馬、制伏牛馬的情欲,由此引申出“聯系”“合一”的意思,中國人譯經的時候*早曾把瑜伽翻譯成“相應”。瑜伽施之于人,一是指苦行,二是指靜坐冥想,也就是禪定。這兩種瑜伽路線佛陀都曾走過,苦行走不通,這才改修禪定,也就是說,所謂禪定、瑜伽,都是佛教從古代的印度社會繼承下來的,并不是自己的獨創。
禪定能在印度流行,據說是有特定的地理原因的。早期的地理決定論者認為,印度地處熱帶,吃飯不大讓人發愁,在樹上摘個大果子就可以充饑,不像溫帶和寒帶的人那樣需要辛苦勞作,再加上天熱,所以印度人*喜歡待著不動,于是就誕生出來瑜伽、冥想這類精神產物。至于婆羅門和佛教的關系,佛教可以說是對婆羅門的一場革命——在當時當地,婆羅門才是“正信”。然而,就像再顛覆式的革命也很難把傳統徹徹底底地推翻一樣,佛教也大量吸納了婆羅門的傳統,禪定就是其中之一。達摩確實把禪定帶進了中國,所謂壁觀、面壁,其實就是坐禪,也就是修煉瑜伽。
所以,達摩帶來的禪和禪宗意義上的禪完全是兩碼事。當然,達摩練的瑜伽和張惠蘭的瑜伽也是大不一樣的,至少在目的上,一個是為了終極真理,另一個是為了強身健體。
禪,在達摩那里只是一種靜坐冥想的修煉方法,那么,他所修煉的教義又是什么呢?——很簡單,只有一部經書,就是四卷本的《楞伽經》。達摩很直率地告訴大家:別的經都不必念了,就一門心思念這部《楞伽經》就好。
既然達摩一系主推《楞伽經》,這一派也就被人稱為楞伽宗。也有人認為楞伽宗的說法不太妥當,不過我們這里就不做深究了。
達摩傳法,把《楞伽經》傳給了慧可,慧可又往下傳,傳到弘忍是第五代,弘忍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謂的禪宗五祖,后來北方漸宗的神秀和南方頓宗的慧能就都是出自弘忍門下。一般認為,就是在弘忍這個時代,禪宗作為一個宗派才正式形成。
弘忍之前的時代我們可以稱之為楞伽師時代。治《楞伽經》的和尚被稱為楞伽師。唐代有人編了一部《楞伽師資記》,記載楞伽師的傳承譜系,把達摩定為第二代,而開山人物則是《楞伽經》的一位譯者求那跋陀羅。
《楞伽師資記》,這個書名很有意思,“師資”這個詞我們現在還很常用,比如說某高校師資力量雄厚,而這個詞卻是源于《老子》的!独献印防镉幸黄f“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這句話很難解讀,但《楞伽師資記》的作者無疑把師和資分別理解為老師和學生,所以顧名思義,《楞伽師資記》說的是楞伽師的師徒傳承譜系。如果用追溯的眼光來看,可以說該書講了很多禪宗孕育期的師承系統。令人見怪不怪的是,這本書里的譜系和其他經典里的記載多有出入,調和論者對此也經常感到無能為力——畢竟,就算一部佛經的核心思想可以被不同的讀者做出不同的解讀,但如果甲書說李世民是李淵的兒子,乙書說李世民是李淵的孫子,這可怎么調和呢?符合邏輯的解釋是:兩者只可能都錯,卻不可能都對。
從禪宗譜系來看,說禪宗思想源于《楞伽經》當然是有道理的,但到了慧能這一代,從《壇經》的記載來看,似乎《楞伽經》的痕跡淡了不少,卻有好幾處鄭重地把《金剛經》抬了出來。比如,說慧能當初就是因為偶然聽到有人念誦《金剛經》里的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大有所悟,從此踏上求法修佛之路的。
《金剛經》是大乘佛教的般若系統的經典,梳理從達摩以來的脈絡,涅槃一系的《涅槃經》也漸漸地發揮著影響。到了慧能這里,楞伽傳統、般若傳統和涅槃傳統一起開花結果,當然,中國本土的儒家與道家傳統占的比重也一點不少,這些都會在后文慢慢道來的。
思辨的禪趣 作者簡介
熊逸
中國當代重要的一位思想隱士,隱于市而專心著書的人。
熊逸,是一個筆名,只有極少的人識得他的廬山真面目。
熊逸堅持用這個筆名解剖中國傳統文化,用學貫中西的現代視角反觀中國傳統文化。
代表作品
《王陽明:一切心法》
《道可道:老子的要義與詰難》
《逍遙游 : 當《莊子》遭遇現實》
《思辨的禪趣:《壇經》視野下的世界秩序》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推拿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史學評論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