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魏晉南北朝美育思想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3334505
- 條形碼:9787533334505 ; 978-7-5333-3450-5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魏晉南北朝美育思想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系統探討了漢末動亂后傳統儒家思想的式微,以“和”為核心的魏晉美育思潮的興起,詳細闡述了佛、玄二學對美育思想的影響,魏晉美育跌宕起伏的發展歷程,以“神氣”“風骨”為代表的新的美育范疇,有名美育思想家及魏晉美育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魏晉南北朝美育思想研究 目錄
**章 新的時代思潮
**節 玄學的興起
第二節 玄學與魏晉南北朝審美思潮
第二章 玄學、佛教向美育領域的滲透
**節 玄學、佛教境界觀對“中和論”美育理想的提升
第二節 玄學、佛教對“中和論”審美范疇的豐富
第三節 玄學、佛教對“中和論”美育核心理念的深化
第三章 跌宕起伏的發展歷程
**節 魏晉南北朝美育的恢復性發展期
第二節 魏晉南北朝美育的穩定發展期
第三節 魏晉南北朝美育的多元發展期
第四章 以“和”為核心的美育觀
**節 魏晉南北朝美育的基本特征
第二節 魏晉南北朝美育的內在理念
第五章 相關藝術范疇的美育意蘊
**節 養氣
第二節 神韻
第三節 氣韻生動
第四節 風骨
第五節 澄懷味象
第六節 游心太玄
第七節 博觀
第六章 陶鑄心靈的美育思想家
**節 阮籍的美育思想
第二節 嵇康的美育思想
第三節 王羲之的美育思想
第四節 慧遠的美育思想
第五節 陶淵明的美育思想
第六節 劉勰的美育思想
第七節 顏之推的美育思想
第七章 美育的實踐途徑
**節 魏晉南北朝的家庭美育
第二節 魏晉南北朝的學校美育
第八章 魏晉南北朝美育的歷史影響與當代意義
**節 魏晉南北朝美育與中國古代文人人格之建構
第二節 魏晉南北朝美育與當代美育建設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魏晉南北朝美育思想研究 節選
玄學的境界觀主要包括三個內涵:其一,玄學高度重視人的內在精神美,其理想境界是一種玄遠的精神境界。我們知道,儒家的至高人格境界是以“仁”為核心的美善合一的人格境界,其實在這種美善合一的境界中隱藏的是各種倫理道德和規范束縛,或者可以說儒家的人格境界是在禮制基礎上的道德境界。與儒家人格的道德本體論不同,魏晉玄學的境界是玄遠淡泊、放達通脫的精神境界。玄學家們追求宅心玄遠、放浪形骸、超然的境界,他們率真大膽、不受任何約束地縱情山水,在山水自然中袒露情懷,與自然融為一體,也就是嵇康所說的“越名教而任自然”①,擺脫了外界的束縛與自然融合,人的思想、精神也更加虛靜、自由,因此更加注重人格的內在修養;其二,玄學虛靜玄遠的精神境界是與自然合而為一的精神境界。宗白華說:“晉人向外發現了自然,向內發現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虛靈化了,也情致化了。”②自然山水在魏晉士人那里有著前所未有的意義,在玄學的影響下,在與自然的交流中,他們發現自然的一草一木都蘊含著生機、蘊含著美。在他們看來,也只有在自然中才能夠達到更加玄遠、虛靜的人生境界。這樣,魏晉六朝的文人士子把美引向了自然,極大拓展了審美空間。同時,他們認為自然之美與人格之美成為互動的主體,自然之美可以促進人格美的塑造,人格美的升華也有利于發現自然之美,人與自然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除了自然之美與人格之美的融合之外,人與自然的融合還表現在感情的融合,“向內發現了自己的深情”。在玄學思想的影響下,寓情于山水便成為必然。在魏晉六朝世人看來,將人情轉化為物情,融于山水,以本真的心去感受自然之情,使自己與天地同化,與宇宙融為一體,就可以達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其三,虛靜玄遠的精神境界是以和諧為本的境界。和諧是天人合一境界的基本內涵,天人合一的境界首先體現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人出入于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達到玄遠的人生境界。除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天人合一的境界還包括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正如郭象的“玄冥之境”崇尚的便是社會整體性的和諧。玄學境界觀表現在人格美育方面便是追求人性之和、人行之和,即構建和諧中庸的人格,養成文雅中正的行為習慣,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社會整體性的和諧,達到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二)佛教境界觀 魏晉南北朝時期,“境界”一詞隨著佛教理論的繁榮,出現在許多漢譯佛典中,例如東晉佛陀跋陀羅所譯的《華嚴經》,北魏菩提流支三藏所譯的《無量壽經論》,元魏天竺三藏法師曇摩流支譯的《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梁僧伽婆羅三藏所譯的《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等都出現了“境界”“法境”“境”等詞語。由于佛學家們對般若性空的解釋因有諸不同說法而有“六家七宗”之分,因此他們對“境界”的解釋也有所差別。佛學中的“境界”理論以東晉高僧僧肇和竺道生的觀點*具代表性。 對于佛教中的“境”,丁福保解釋為:“心之所游履攀緣者,謂之境,如色為眼識所游履,謂之色境,乃至法為意識所游履,謂之法境。”①意思是說,境是心認識的對象,所以心與境是不可分割的。“界”除了有區別事物種類的意思之外,還有“因”的意思,“百法疏曰:‘界是因義,中間六識,籍六根發,六境牽生。’ ……
魏晉南北朝美育思想研究 作者簡介
盧政,男,山東泰安人,文學博士、哲學博士后,魯東大學文學院教授,文藝學專業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文藝美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出版學術專著《走向建構論》(齊魯書社2006年版)、《嵇康美學思想述評》(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版),參編著作兩部,發表學術論文七十余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近年來主持完成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等多項課題的研究工作,獲得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山東省文化藝術科學優秀成果獎、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優秀論著成果獎等多項科研獎勵。
- >
巴金-再思錄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自卑與超越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朝聞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