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如何描畫生物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4220100
- 條形碼:9787514220100 ; 978-7-5142-2010-0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如何描畫生物 本書特色
◎ 當你畫畫時,你能更好地感知大自然。 ◎ 日本知名博物學者盛口滿的傾心力作,通過數十幅素描和相關筆記,向我們娓娓講述作者經年累月、堅持不懈的生物描畫與自然觀察之實踐經驗。 ◎ 平易近人的語言、通俗細致的講解,不僅讓我們明白繪畫對于觀察自然的重要性,更傳遞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和敬畏之情,并引導我們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
如何描畫生物 內容簡介
喜歡畫素描嗎?喜歡到大自然中觀察鳥獸蟲木嗎?喜歡用素描記錄你所觀察到的自然現象嗎? 如果你的答案是“喜歡”,那就立刻翻開本書吧!盛口滿著,柴季薇譯的《如何描畫生物(觀察自然的方法)》將告訴你——
我們并非真的了解身邊的動植物,所以要學會“觀察自然”。觀察自然,其實就是探尋各種生物的“歷史起源”與“生活習性”。同時,我們應把觀察到的自然現象記錄下來,而“素描”是的記錄方式之一。
根據不同的描畫對象和作畫環境,我們要選用合適的素描工具,以及輔助的觀察器材。然后,在“描畫生物的基本原則”指導下,開始借助素描,記錄四季的自然事物吧!
總之,當你看完這本書,知道“如何描畫生物”的同時,也學會了觀察自然的技法。
這便是本書的魅力,但更精彩的內容,還等著你去品讀、去感悟、去實踐……
如何描畫生物 目錄
前言
1觀察生物的方法
2野外記錄
3生物素描的技法
4畫生物——野外的四季
5總結——人與自然的關系
后記
索引
如何描畫生物 節選
1 觀察生物的方法 1-1 何謂“知道” 就像前言中提到的,我有時會受邀擔任自然觀察講習班的講師。 在向初次見面的人解釋“自然觀察是……”的時候和直接帶領大家進入野外之前,哪怕只有很短的時間,我也會先讓大家一邊觀察一件物品,一邊聽我講解。這個時候,我向大家展示的物品是動物的骨頭。 對一般人來說,骨頭絕不是什么熟悉親近的物品。反而給人留下“惡心的東西”的印象吧。但在嘗試實際觀察骨頭后,卻會徹底改變這種印象。 我在講習班這樣的場合,*初給大家展示的就是圖中的這塊骨頭(圖1)。即便不知道這是什么動物的骨頭,我想應該也不難猜到,這種動物很擅長啃咬堅硬的物體。圖中其實是一只白頰鼯鼠的頭骨,不止鼯鼠,其他同樣被稱為嚙齒類動物的,如松鼠、老鼠,都有發達的門齒,且擁有幾乎相同形狀的頭骨。 通過觀察白頰鼯鼠的頭骨,我們可以判斷這就是擅長啃咬堅硬物體的動物的頭骨,這意味著,之后看到某個動物的頭骨時,你可以辨認出那是不是白頰鼯鼠的同類。換句話說,在生物的世界里,你認識了一個物種,通過與其對比就能初步認識其他種類。 我們再以頭骨為例思考一下。下面這幅圖所展示的頭骨屬于哪一類動物?你知道嗎?(圖2)圖中的頭骨不同于鼯鼠,門齒并不發達,但我們可以看到他有相當發達的犬齒。由此我們推測,圖中的動物應該是肉食性動物。 不過,就算猜到是食肉類動物,當我問“你認為是哪種動物”時,收到的答案仍舊各種各樣。比如,鼬(黃鼠狼)、貓、狗、鱷魚、蛇等等。 鱷魚和蜥蜴這樣的爬行類動物的頭骨,都像圖中那樣的形狀(圖3)。鱷魚給人的印象是擁有尖銳的牙齒。的確,它每一顆牙齒都十分尖銳,但是,相比于頭骨整體的大小,牙齒則顯得小巧多了。雖然脊椎動物的祖先是魚類,但不管魚類,還是兩棲爬行類動物,它們的牙齒都基本用于啃咬,*多也是完成咬碎食物這種程度的功能,而不需要像人類一樣進行咀嚼。科學家認為,是包含人類在內的哺乳類動物,使具有復雜構造的牙齒變得發達,并掌握了咀嚼能力,從而提升消化能力,并且通過消耗大量能量來保持自身的恒溫性。換句話說,擁有分化為門齒、犬齒、臼齒之類的發達牙齒構造的頭骨,應該是哺乳類動物的頭骨。 那么,它又是哪一種哺乳類動物呢? 我們身邊的食肉哺乳類動物代表有狗和貓,它們的頭骨是像圖中那樣的形狀(圖4)。因為同是食肉動物,它們的犬牙都十分發達,但依然可以看出,兩者的頭骨整體形態相差頗多。狗的鼻子十分發達,這點一看便知。從它們的頭骨可以看出犬科動物擅長以嗅覺為武器,將獵物追逼至絕境的狩獵方式。而貓的頭骨整體呈圓形,鼻子雖不發達,但眼睛十分發達,且位于面向前方的地方,由此可知,貓具備能正確測量距離的雙眼視力。換言之,貓科動物采取的是悄悄接近,縮短距離,*后測量好距離,飛撲向獵物一擊致命的狩獵方式。 總而言之,我們可以知道,圖中所展示的頭骨屬于犬科食肉動物,與狗相比,這種動物的頭骨整體上顯得更為纖細。*終結果,圖中的頭骨是貉的頭骨。傳說中,狐貍是經常與貉一同出現的動物。狐貍也是犬科動物,但對兩者的頭骨進行比較觀察便可看出,狐貍的頭骨更細長,犬牙也更加發達。也就是說,狐貍的頭骨更具有肉食性動物的特征。作為參考,例圖展示的是在雜樹林中找到的貉的糞堆(貉具有在固定地點排泄糞便,以此與同伴交流的習性)的素描。觀察這幅圖,我們會發現糞便中含有大量植物的種子(圖5)。貉雖是犬科動物,但它的食性卻是雜食性,除了樹上的果實,它們也經常吃蚯蚓和昆蟲等動物(在村莊周邊也有以剩飯為食的個體)。 像這樣,通過觀察頭骨,我們知道了頭骨可以反映出該動物的食性。也就是說,骨頭會表現出“生活習性”。 ②?昆蟲規則 在3-8章節中我曾提到,觀察昆蟲和繪制昆蟲素描時,要事先對昆蟲的身體構造有所了解。反過來說,如果你事先了解了昆蟲身體構造的規則(以下簡稱“昆蟲規則”),那在繪制昆蟲素描時,一定可以畫出十分生動形象的作品。 “你們會畫螳螂嗎?” 在說明關于昆蟲規則之前,我這樣問學生,隨后大家發出了痛苦的呻吟,并表示:螳螂是一種很有特點的昆蟲,腦海中很容易想象螳螂的模樣,但卻沒辦法把它畫出來…… 上小學時,學到有關昆蟲的特征是“身體分為頭、胸、腹三個部分”“具有6只足”“多數有翅膀”。除此之外,在之后的初中、高中時期就沒再學過昆蟲知識了,而且,這些關于昆蟲的定義雖然沒錯,但僅靠這些定義,在繪制昆蟲素描時肯定是不夠的。而能使這些定義稍加深化的就是“昆蟲規則”。螳螂也是昆蟲,所以一定符合昆蟲規則。 但在開展螳螂的話題之前,我想用另外一種昆蟲來說明昆蟲規則,這就是毛蟲。 我發給每個學生一張只畫有毛蟲軀干的畫稿,讓他們在上面添畫足部。其結果大致可分為兩種情況: **種,每一個體節上都長著足;第二種,一部分體節上沒有長足。 毛蟲的外貌雖然多種多樣(圖34),但在身體構造方面有共同點。那就是它們的頭部之后都有13個體節。而且,一般的毛蟲頭后前3個體節上分別長有1對足,之后2個體節沒有長足,接著又是4個長足的體節,和3個沒有長足的體節,*后1個又長出足。用文字說明可能比較難理解,如果用圓圈表示體節,有足的體節用●代表,沒有足的體節用○代表,就能表示成下面這樣: 頭+●●●○○●●●●○○○● 我在課上就是用這樣的方式來說明毛蟲身體構造的共同點,從而對“節肢動物規則”“昆蟲規則”“毛蟲規則”進行講解。 如同之前在“討厭的蟲子的分類”那段寫到的,昆蟲也好,蜘蛛、蜈蚣或是螃蟹也好,都屬于節肢動物門這一大類群。節肢動物是從一個共同祖先進化而來的,它們的祖先早在5億年前就誕生于大海中。因此,它們的身體構造有共同點,那就是身體由體節連接而成,每一個體節上都有足,這是“節肢動物規則”。蜈蚣具有由體節連接而成并有許多足的細長軀體,這樣的外貌與節肢動物規則描述的基本外貌十分接近。在學生們畫的毛蟲中,每一個體節上都畫著足的**種情況,從節肢動物規則來講,也并非是完全錯誤的。 如同體育運動的規則會隨著時代發展而改變,節肢動物規則也會隨著科學的進步而被不斷修訂。現在屬于節肢動物的昆蟲具有“身體分為三個部分,有翅膀,有6只足”的規則,這是我們在小學就學到的,很多人都知道的一條定義。由于昆蟲的各個體節上生長的足發生了部分退化,*終減少到了現在的6只足。 昆蟲的足生長的位置是在胸部。讓我們再回顧一下節肢動物規則。節肢動物規則是“身體的每一節上都長著足”。也就是說,雖然我們學習到的昆蟲的定義是“身體分為三個部分,有翅膀,有6只足”,但是,有3對6只足就意味著,昆蟲的胸部有3個體節,從每一個體節上分別長出1對足。 我們再返回去看一看毛蟲的足。首先,緊接在毛蟲頭部后面的3個體節上都長著足,這里就是毛蟲的胸部。從“毛蟲胸部的3個體節上有足”這一點來說,它是符合昆蟲規則的。就是說,毛蟲也屬于昆蟲(毛蟲是蝴蝶或蛾的幼蟲,所以這個結論也是理所當然)。 不過,由于毛蟲的身體細長,如果按照昆蟲規則進化,就要拖著身體的后半部移動前行了。假如是生活在樹上以樹葉為食,那就很不方便。因此,毛蟲修訂了昆蟲規則。雖然昆蟲胸部以外的體節上的足全都退化了,但毛蟲的腹部仍長出了足。這是毛蟲在頭后3個體節(胸)之外生長的足(腹足)。仔細觀察的話,可以發現毛蟲胸部的足,和腹部的足具有不一樣的形狀。生于胸部的足被關節劃分開,和我們在其他昆蟲身上看到的足有著一樣的構造。而生于腹部的足卻看不到明顯的關節。像這樣,在昆蟲規則之“胸部3個體節上有足”的基礎上,附加了“在腹部有5對二次生長的足”,這就是“毛蟲規則”。為了表達清楚,我還是按之前用●和○表示的方法,將毛蟲的足的生長位置重新表述一遍: ○(頭部)+●●●(胸部)+○○●●●●○○○●(腹部) 我將這個公式命名為“毛蟲的多足樣式”吧。 毛蟲也有很多種類,其中一種被稱為尺蠖。尺蠖是尺蛾科昆蟲的幼蟲。毛蟲的身體構造,可以概括為以節肢動物規則為基本,在遵循昆蟲規則的基礎上又在腹部二次生長出5對足形成的毛蟲規則。然而,這條毛蟲規則又由于毛蟲種類(科)不同,被進一步修訂。 尺蛾科幼蟲,即尺蠖,將其修訂為“尺蠖規則”。那就是,在腹部的5對足中,前3對發生了退化。用毛蟲的多足樣式來表示尺蠖,就如下面這樣: ○+●●●+○○○○○●○○○● 通過上面的公式可以看出,尺蠖只有胸部和腹部的后半部分有●(有足的體節)。由于腹部的后半部分體節縮短了,所以形成這種只有身體前部和后部有足的外貌形態(圖32)。因此,尺蠖在移動時與其他種青蟲不同,它采用的是通常所說的丈量式運動方式。有時尺蠖會利用這樣的身體構造(尺蠖規則),在靜止時用身體后部的2對足緊緊抱住樹枝,讓細長的身體完全筆直地伸長,看起來就像枯枝一樣。 在沖繩市中心,有時會出現“尺蠖”大爆發的問題。在沖繩的小學校園和公園里,還有路邊,經常會種植一種名叫鳳凰木的外來豆科喬木。在這種鳳凰木上,有時會爆發大量鳳凰木同紋夜蛾的幼蟲,將整棵樹的樹葉全部吃光。這種鳳凰木同紋夜蛾就像它名字中“夜蛾”所表示的,并不是尺蛾科昆蟲(如果是尺蛾科昆蟲,名字一般會以某某尺蛾結尾)。就是說,有些不是尺蠖的幼蟲,也會被誤認為是尺蠖。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誤會?因為鳳凰木同紋夜蛾雖然不是尺蛾科,而是夜蛾科的一員,但其腹部也有一部分足發生了退化。因此,從外觀上看,與尺蠖非常相似。如果還是用毛蟲的多足樣式來表示,就像下面這樣: ○+●●●+○○○○●●○○○● 這樣一來,當你以為“我找到尺蠖啦!”的時候,仔細觀察一下,也許會發現里面混有冒牌尺蠖。所以,如果看到尺蠖,希望大家先在腦中想著毛蟲的多足樣式進行確認。 像這樣對毛蟲的多足樣式加以注意后,有時就會在看到的“毛蟲”中發現毛蟲模仿者。對照毛蟲規則查看時,就會發現它們中有許多不是蛾類,而是葉蜂類的幼蟲(圖34)。
如何描畫生物 作者簡介
著者簡介 盛口滿 1962年生,畢業于日本千葉大學理學部生物專業。博物學者,插畫家,自由創作人,綽號“螳螂蜥蜴先生”。1985年開始在自由之森學園擔任生物老師;2000年離職,移居沖繩,現任沖繩大學教授。著有《我的收藏》《骨頭學校》《炸雞恐龍學》《格齊昆蟲記》《冬蟲夏草之謎》等圖書。他的作品細致寫實、充滿生機、貼近自然,在博物作家中獨樹一幟。他的博物圖書和自然素描教學作品都廣受歡迎。 譯者簡介 柴季薇 畢業于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通過日本語能力測試,現任職于北京某移動通信公司。
- >
山海經
- >
莉莉和章魚
- >
月亮虎
- >
我與地壇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史學評論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