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經營思政課:地方高校的探索與實踐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5037474
- 條形碼:9787565037474 ; 978-7-5650-3747-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經營思政課:地方高校的探索與實踐 本書特色
《經營思政課:地方高校的探索與實踐》為安徽省高等教育振興計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綜合改革計劃“思政課名師工作室”建設項目結項成果。
經營思政課:地方高校的探索與實踐 內容簡介
本書從思政課目前面臨的問題入手, 定位思政課教師價值引領與理念涵養, 從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網絡教學、考核評價等方面進行多元探討, 研究了地方高校思政課教學模式改革、思政課教學方法和藝術、地方性思政課教學資源挖掘與運用, 展示了地方高校思政課教師經營思政課的努力與成就。
經營思政課:地方高校的探索與實踐 目錄
價值引領:地方高校核心價值觀培育與踐行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發展
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校園整體觀
“微時代”下大學生價值觀教育新探
“微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探析
試論反腐背景下的大學生信仰教育
大學生生命倫理教育之我見
大學生非傳統安全教育芻議
論新時期大學生的孝道教育
通過情感教育養成學生誠信品格的思考
高職院校學生勞動教育途徑探究
理念涵養:思政課教師素養養成與提升
著力在“五化”上下功夫——關于高校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思考
論思政課教師應具備的五種“力”
略議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人格魅力及其養成
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師素質研究
高職院校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回歸的探究
論高校師生關系與禮的教育
利用微博加強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探析
新時期高校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研究
實效為先:地方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與創新
淺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
試論新形勢下地方高校思政課建設——以池州學院為中心
思想政治理論課分類教學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大班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專題實踐教學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應用
“體驗式”教學模式在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探索和應用
翻轉課堂法在高職思政教學中的應用
時代精神在高校思政教學中的方法
“思想咨商”對思政課教學中抽象化思維的矯正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評價研究——基于教育本原理念
工藝包裝:思政課教學方法與藝術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應堅持“理”與“力”相結合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實效性探究——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為例
案例式教學法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實踐教學中有效運用研究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視域中“概論”課教學改革研究
對話式教學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中的運用
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學中融入安徽紅色文化資源
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模式創新
影響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實效性的要素分析
平臺搭建:地方性思政課資源挖掘與運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庫建設研究
應用型高校思政課程地方性實踐教學資源體系構建——以皖南地區為例
高校思政課地方課程資源探析——以池州學院皖南特色思政課程體系建設為例
略論學科教學資源庫建設——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教學資源庫建設為例
利用皖南紅色資源進行大學生黨建工作研究——池州學院大學生調查問卷分析
后記
經營思政課:地方高校的探索與實踐 節選
《經營思政課:地方高校的探索與實踐》: (一)突出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強化自我教育 責任主體是社會責任感培養中*重要的要素,因此,在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過程中,自我教育是核心。一方面,大學生要正確地認識自我,充分認識自我責任和義務。認識自我主要是了解自我的生理與心理狀態,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社會和國家的復雜關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經常反思自己的思想、行為是否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他們要加強自我約束,提高個人素養。同時,青年學生還要時刻提高自我管理、自我監督和自我約束的自覺性,運用法律、法規、道德規范等約束自己,調整自己的思想行為,改變精神面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不管是在虛擬的網絡空間還是在現實生活中,青年學生都能遵守相應的法律法規和道德規范,履行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二)創新高校培養模式,發揮其主導性作用 高校是培養社會所需人才的機構和場所,在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過程中發揮著主導性作用,“微時代”背景下建立高校社會責任感培養新模式,可以從教育的內容、形式及載體的角度人手。 1.教育內容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導,加強大學生網絡社會責任感和媒體素養教育。在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過程中,應該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陣地作用.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出發點,培養樹立正確的“三觀”,深刻認識到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是未來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經階段。高校還應該緊跟時代的步伐,加強網絡社會責任感教育和媒介素養教育,通過公共必修課、選修課或者定期講座等形式開設相應的課程,也可以在原有的思想政治理論課體系中增加相應的內容。與此同時,還應該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培養能夠熟練運用新媒體的高素質教育工作者。 2.教育方式要發揮新媒體技術力量,做到“線上”“線下”相結合。在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過程中,教師通過理論教學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責任認知并產生責任認同,進而做出正確的行為選擇,因此,傳統的理論教學依然是*重要的手段。革新傳統的理論教學手段,變被動教育為交互式教育,教師應該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充分發揮新媒體技術力量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采用參與式教學、探討式教學等方式。社會責任感*終需要落實在責任行動上,因此實踐教學是合適、有效的強化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方法。如教師和學生共同建立論壇、開發微信公眾號、微博主頁、政務系統角色模擬參與軟件等網絡實踐平臺,教師與學生分工明確,由學生主導進行管理,教師監管,相互合作中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更能讓其強化角色感,提升責任意識。 3.教育載體應依托微媒介,創建集服務與教育于一體的高校“微平臺”。創建高校官方微信、微博等平臺,能夠拉近大學生與教育者之間的距離,通過平臺進行宣傳教育,開辟校園精神文化的網絡陣地,拓寬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的渠道。高校“微平臺”應該堅持服務大學生的原則,及時發布大學生關心的時事熱點問題,或者與其生活學習相關的考試、招聘、校園活動通知等信息。在“微平臺”的建設和運營過程中,要積極傳播正能量。“微平臺”應結合國內外社會熱點話題、網絡熱門事件,幫助大學生認清國際國內形勢,提升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胸懷天下的責任感。通過信息發布、話題互動等方式有意識地引導輿論方向,創造良好健康的校園網絡環境。 (三)共創社會實踐平臺,提升大學生參與度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明確指出,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對于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增長才干、奉獻社會,鍛煉能力、培養品格、增強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學生社會實踐平臺的搭建是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非常重要的一環,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為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提供理論支撐,而搭建大學生社會實踐平臺,鼓勵大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則更能從實踐的角度促進教育知、情、行的轉化。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主動選擇、主動參與,教師再進行有意識有目的的引導,能更深刻地增強大學生對社會責任感的認知,從而提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 ……
- >
自卑與超越
- >
姑媽的寶刀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經典常談
- >
史學評論
- >
煙與鏡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