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大城小鎮:城市化進程中城市病治理與小城鎮發展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9654477
- 條形碼:9787509654477 ; 978-7-5096-5447-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大城小鎮:城市化進程中城市病治理與小城鎮發展 內容簡介
城市病治理涉及中國城市化主體形態和發展道路的爭論,優先發展大城市或優先發展小城鎮的主張都過于偏頗。健康可持續的城市化發展道路應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通過構建特色小城鎮,進一步加強大中小城市與廣袤鄉村之間的空間網絡聯系,提升城市體系的結構化自組織能力和區域競爭力。在城市化進程中,小城鎮理應成為大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功能拓展區域,成為依托于城鄉一體化發展、積極探索城市病治理路徑的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區。 《大城小鎮:城市化進程中城市病治理與小城鎮發展》基于城市學、歷史社會學、城市規劃、公共管理等學科理論方法,結合國家經濟社會結構演變歷程和中外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保護、經營等領域的發展經驗,重點從系統、空間、結構、功能等多維度分析城市化進程中城市病治理與小城鎮特色化發展之間的關系,在產城融合、職住平衡、“多規合一”等理念指導下,創造性地提出大城小鎮的組團式、網絡化、智能型發展模式,希望對中國城市病治理與小城鎮特色化發展有所借鑒。
大城小鎮:城市化進程中城市病治理與小城鎮發展 目錄
1.1 選題背景
1.2 選題意義
1.3 研究現狀
1.4 思路架構
1.5 方法創新
2 基于歷史社會學的城市化進程述論
2.1 歷史社會學的理論與方法
2.2 城市化的演變與和諧發展
2.3 城市現代化的內涵與外延
3 城市化進程中的經濟社會結構演變
3.1 二元經濟結構
3.2 三元社會結構
3.3 多元待遇結構
4 城市化進程中的城市病蔓延與治理
4.1 城市病的外在表現
4.2 城市病的成因分析
4.3 城市病綜合診斷與評估
4.4 城市病系統治理案例分析
4.5 城市病系統治理策略
5 城市化進程中的小城鎮特色化發展
5.1 城市新城新區規劃與特色城區建設
5.2 文化規劃與城市生活品質
5.3 城市化進程中的小城鎮發展歷程回顧
5.4 小城鎮的專業化與特色化發展
5.5 樓宇經濟與城市街區小鎮化
5.6 土地收益與小城鎮特色化發展
6 構建系統治理城市病的大城小鎮發展模式
6.1 “多規合一”與城市空間形態優化
6.2 產城融合與城市產業園區轉型升級
6.3 特色小鎮與城市發展模式創新
7 結語
7.1 正視中國新型城市化的成本支付難題
7.2 破解中國新型城市化的成本支付難題
7.3 大城小鎮模式的可持續發展展望
參考文獻
大城小鎮:城市化進程中城市病治理與小城鎮發展 節選
《大城小鎮:城市化進程中城市病治理與小城鎮發展》: 從今天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和GDP結構來看,目前不到60%的人口城市化率與已經超過90%的工業和服務業在GDP中的占比并不匹配,根據有關發展規律,中國城市化水平大約滯后于經濟發展水平10個百分點。由于受到流動人口進城務工難以享受屬地化公共服務待遇的政策限制,中國的城市化進程遠遠落后于由資本積累推動的工業化進程,進而導致中國絕大多數的城市規模是低于其*優水平的。如果要提高勞動生產率,中國的絕大多數城市應該擴張其規模,而不是小型化。 (5)破解或治理城市病是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現實需要。在經歷過改革開放近40年的高速發展之后,中國經濟中的二元結構依然存在,同時還面臨諸多難題,收入分配差距加大,社會保障體系缺失,資源瓶頸約束凸顯等,如何平穩跨過“中等收入陷阱”制約、避免陷入“拉美陷阱”是我們在經歷了多年經濟高速增長之后所急需解決的問題。從長期來看,中國想發揮大國的優勢,就必須實現區域之間人均GDP的趨同,*優的路徑就是國家內部的遷徙自由。這不只是公平與否的問題,而且是國家發展戰略。勞動力自由流動,*終實現地區間的勞動生產率和收入均等,是大國發展唯一可行的戰略選擇。 (6)破解或治理城市病是鞏固改革開放成果的必然要求。經過近40年的高速發展,我們依托于國內低價的勞動力建立了工業化體系,經濟總量上升的速度領先于全球,但是我們也遺留下過分依賴出口、勞動力要素價格低廉、資源消耗過大等經濟社會問題。當我們面對全球化之后的**次全球經濟危機之時,我們突然發現以往賴以發展的低勞動力、出口以及資源都成為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因素,危機的到來迫使我們必須思考如何實現經濟增長由量向質的轉變,由外延式增長向內生性增長轉變。如果這些問題不能得到有效解決,經濟增長的成果有可能付諸東流。 (7)文化傳承是破解或治理城市病并推動城市特色化發展的重要契機。作為反映城市鮮明特色和獨特個性以及提高城市辨識度的核心要素,文化傳承是城市化進程中必須高度關注的重要方面。如何有效保護和傳承各類文化資源,保持城市獨特的結構特征和個性魅力,應對“千城一面”、城市衰落等 (2)破解或治理城市病是中國經濟模式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中國能實現長期、快速、持續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絕不是一時、一地的偶發現象,或僅僅得益于若干權宜性舉措,而是具有更深層次的原因。中國崛起、中國奇跡的背后是中國特色的國家結構,其中*為基礎的是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通過小城鎮建設,就近城市化,將農村戶籍人口轉變為城市戶籍人口,只是在表面上提高了城市化率,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城市化是經濟發展的結果,反映的是人口對高收入和高生活質量的追求,城市化對應的是人均GDP的不斷提高。如果僅僅是戶籍身份的轉變,卻沒有對應市場對勞動力的需求和更有效率的GDP產出,或者只有城市面積的擴張,卻沒有足夠的就業增長作為支撐,這種城鎮化建設,不僅是沒有經濟意義的,更會勞民傷財。 (3)破解或治理城市病是應對當前經濟社會主要矛盾的主要抓手。二元經濟結構是當前中國主要矛盾的交匯處,也是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必解之題。從市場屬性來看,資源要素總是自發地向高收益高回報的產業和區域配置,特別是在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國際化快速推進時期,更容易從農業轉向工業、從農村流入城市,存在著推動城鄉差距擴大的內在動因。加強城鄉統籌,目的是建立新型城鄉關系、工農關系,實現城鄉互動、優勢互補、共興共贏。形成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新格局,絕不是城鄉一樣化、一律化。當務之急,我們要做的是著力改善二元經濟結構,而不是消除二元經濟結構。要深刻理解城市化、都市圈和大城市發展對于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積極作用,加快戶籍制度改革,減少與戶籍制度相關的社會保障體系分割和公共服務不均等,就能夠促進勞動力流動,釋放勞動生產率增長的潛力,改變當前城市化落后于工業化進程的局面。 ……
大城小鎮:城市化進程中城市病治理與小城鎮發展 作者簡介
李明超,杭州國際城市學研究中心(杭州研究院)城市學研究一處(發展規劃研究處)副處長、副研究員,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社會學博士,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博士后。主要從事文化規劃與城市發展戰略、商業模式與智慧樓宇經濟、城市治理與歷史社會學等方面綜合研究和智庫咨詢工作。兼任中國(杭州)智慧城市研究院秘書長、樓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負責人、省社科重點基地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方向負責人、杭州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科碩士研究生導師。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浙江省社科規劃項目、杭州市軟科學項目等課題多項,在《公共管理學報》《城市發展研究》《國際城市規劃》等刊物發表論文40余篇,承擔各級政府部門和大型企業委托的城市發展戰略研究和城市概念規劃課題10多項。2013年入選杭州市“131”中青年人才培養計劃第二層次。2015年合作編著出版《智慧城市建設戰略研究》。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