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2011-2017-中西文化-《澳門理工學報》專欄文萃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101615
- 條形碼:9787520101615 ; 978-7-5201-0161-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2011-2017-中西文化-《澳門理工學報》專欄文萃 本書特色
本書為《澳門理工學報》2011年第4期至2016年第3期“中西文化”專欄文章的匯集。內容涉及外國傳教士、使臣在華活動,近代國外漢學,近代中國文化翻譯、澳門本土文學等內容。本書為《澳門理工學報》2011年第4期至2016年第3期“中西文化”專欄文章的匯集。內容涉及外國傳教士、使臣在華活動,近代國外漢學,近代中國文化翻譯、澳門本土文學等內容。
2011-2017-中西文化-《澳門理工學報》專欄文萃 內容簡介
“澳門理工學報叢書”選編自《澳門理工學報》(人文社會)2011 年改版以來所刊文章,涵蓋名家專論、港澳研究、總編視角、中西文化、文學研究等欄目。作為公共學術平臺,《澳門理工學報》所刊各文既有名家大作,亦有新秀佳篇;既立足澳門,亦舉目神州、放眼世界彰顯學術堅守,亦展現薪火相傳。本書為《澳門理工學報》2011年第4期至2016年第3期“中西文化”專欄文章的匯集,內容涉及外國傳教士、使臣在華活動,近代國外漢學,近代中國文化翻譯、澳門本土文學等。
2011-2017-中西文化-《澳門理工學報》專欄文萃 目錄
歐洲人東方認識的拐點【許 平】 觀念、知識與西方形象的建構:以乾隆三大家為例【李 鵬】 追尋平等的百年心路【高瑞泉】 當代社會變遷之中的基督宗教【卓新平】
宋代廣州蕃長辛押陁羅事跡【蔡鴻生】 立足于文字學的馬若瑟《易經》研究 ——以《周易理數》與《太極略說》為例【陳欣雨】 如何解讀中國上古史:柏應理《中華帝制歷史年表》【梅謙立(Thierry Meynard) 】 帝國斜陽:荷蘭使臣德勝使華考述【林發欽】
他者想象與自我認同:鴉片戰爭前夕傳教士筆下的南中國海地區報道 ——以《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為中心【龍其林】 十九世紀俄羅斯漢學家與歐洲對中國植物的認識【柳若梅 李 欣】 美部會在華**間印刷所——布魯恩印刷所考論【譚樹林】 十九世紀后半期的漢學書刊 ——以《中國評論》“學界消息”欄目的報道為例【王國強】 二十世紀西學視野下的中國審美趣味【趙成清】 現代中國文學域外傳播與“中國形象”塑造的歷史演進【楊四平】
明末士大夫郭子章與天主教關系新證【肖清和】 空間的隱喻:清代禁教時期天主教堂的改易及其象征意義【張先清】 近代中國天主教徒的皈依動機——以直隸鄉村地區為中心的考察【李曉晨】 文本、書院與教育:倫敦會早期在馬六甲的對華傳教準備工作【司 佳】 中國反宗教理論的成型:1920年代非宗教話語分析【楊衛華】 劉廷芳與燕京大學宗教學院之肇基與謀新【陳才俊】 從《天風》看“三自原則”的譜系建構(1980~2011)【王志希】
明清之際《圣經》中譯溯源【張西平】 李奭學的耶穌會士翻譯文學研究綜述 ——以《中國晚明與歐洲文學》為中心【李會玲】 遷移的文學和文化:耶穌會士韓國英法譯《詩經·蓼莪》解析【蔣向艷】 漢語基督教文獻中“Satan”譯名的演變【柯 卉】 伍光建譯《俠隱記》與茅盾的校注本 ——兼談西學譯本校注之副文本【鄒振環】 “全球化-本土化”語境中作為抵抗的文化翻譯【毛思慧】
達·芬奇密碼:對《*后的晚餐》的語境重建【吳 瓊】 現代中國基督教文學的信仰書寫——以冰心、北村、丹羽為例【譚桂林】 建立現代漢語宗教詩學導論【唐小林】 論基督教文化在中國小說的當代電影改編中的移置【陳偉華】 基督教文化與“博愛現實主義”之建構【叢新強】
澳門土生文學創作中“根”的意識【崔明芬】 多元與共融:澳門文學形象的主體形塑 ——以1995~2005年澳門文學獎作品為例【陳少華】 葡語文學在澳門【張 雁】 靜默的角力:論江道蓮《旗袍》中的人物形象及性別書寫【留婷婷】 亂游與媚行:香港本土與中外文化游歷的空間敘事創意【凌 逾】
后記
2011-2017-中西文化-《澳門理工學報》專欄文萃 作者簡介
李向玉,澳門理工學院院長、全國政協委員,歷史學博士,精通葡語,曾參加澳門回歸工作。著有《漢學家的搖籃——澳門圣保祿學院研究》。 劉澤生,《澳門理工學報》主編。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史學評論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莉莉和章魚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