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國歷史:近代中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2022070
- 條形碼:9787552022070 ; 978-7-5520-2207-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歷史:近代中國 內容簡介
《近代中國(第27輯)》主要是對近代中國歷史的研究。 《近代中國(第27輯)》包括對中國近代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組織研究,以及重要史料的輯錄。 《近代中國(第27輯)》由18篇專題論文組成,主要有《抗戰時期甘肅煤礦的調查與開放》、《近代上海湘籍群體研究》等,作者均為大學和專業科研領域的專家和學者,具有很強的史料價值。
中國歷史:近代中國 目錄
在上海中山學社成立3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
經濟社會研究
革命舉債與實業建設——試論早期革命先行者公債思想
1927—1937年外資銀行在華金融市場控制權的變動
試論20世紀40年代縣銀行創設中的制度建設與困境
民國時期藥商和普通藥品管理法規的制定與推行
民國文獻中的疫苗使用與管理——以民國報刊報道的霍亂疫苗為例
亂世凈土糾紛案——以民國時期上海清涼寺案為例
抗戰時期甘肅煤礦的調查與開發
政治思想研究
論清末中央集權的是是非非
從輿論精英看近代社會的平權思潮
人物群體研究
試析何廉與戰后政論期刊《世紀評論》的學人群體
梁啟超的革命論及其轉變(1897—1903)
近代上海湘籍群體研究
日本關東大地震后的中國留日學生
文化教育研究
日本東亞同文會在華教育活動述論(1900—1945)
會議綜述
上海中山學社成立30周年紀念活動綜述
史料輯錄
美國駐沈陽總領事館關于1929年2—3月中國東北政情的秘密報告
葉貞甫先生家訓(第三、四卷)
中國歷史:近代中國 節選
《近代中國(第27輯)》: 孫中山早年長期游學在海外,對于西方近代經濟發展既有直接的觀感,同時亦有學理上的接觸。在辛亥革命之后,革命的重心出現轉移,面對貧窮落后的中國,既無技術,又乏資金,因此孫中山借鑒國外先進國家經驗以及國內發展實際考慮,更加鮮明地論證了民國政府舉外債的必要性以及借債的原則、具體操作方式。為了獲得西方對民國政權的支持,在中華民國建立后,孫中山在對外宣言書中便指出:“革命以前,滿政府所借之外債及所承認之賠款,民國亦承認償還之責,不變更其條件。”②面對民國發展道路選擇,孫中山從宏觀上認為需要加大對外開放力度,“今欲急求發達,則不得不持開放主義。利用外資,利用外人,皆急求發達我國家之故,不得不然者”。③ 自革命轉移到建設之始,財政危機就讓孫中山深刻體驗到了資金困窘所帶來的艱難。民國建立后,華資金融資本相較外國金融資本規模仍然十分弱小,本土的金融市場發育緩慢,因此政府財政缺乏必要的融資渠道。而為解決國家未來發展所面臨的實業建設資金等困境,唯有主動地對外開放。辛亥革命前夕,孫中山在歐洲為國內革命奔走中便提出:“共和成立之后,當將中國內地全行開放,對于外人不加限制,任其到中國興辦實業。”在返回國內途中,在新加坡發表演講時指出:“借洋債之有萬利,而無一害。中國今日非五萬萬不能建設裕如。”1912年,在上海報界公會歡迎會上公開演說強調開放的價值在于:“開放門戶政策利于保障主權。利用外資,可以得外資之益,故余主張開放門戶,吸收外國資本,以筑鐵路、開礦山。今人猶持昔日之閉關主義,實于時勢不合。”①此后,孫中山在所規劃的未來經濟宏圖的扛鼎之作《實業計劃》中更是全方位描繪了發展實業以及如何解決資本等問題。歸納來看,其主要的途徑便是主張全面利用外資來實現其富強中國的宏大實業計劃。孫中山在起草《實業計劃》之時,他主要期待的便是來自國外的資本及技術援助,而并不指望靠中國國內的資金來支撐如此龐大的建設計劃。② 在利用國內資金的同時,孫中山十分重視外債的利用。他認為,歐美各國無限制投資之事,蓋一國之財力有限,合各國之財力則力量甚大。③1912年4月在南京同盟會的告別演講中,孫中山系統闡述了他的外債思想。在比較各國經濟歷史經驗看,主張利用外資是發展經濟十分有效的手段。在演講中講道:“國家欲興大實業,而苦無資本,則不能不借外債。借外債以興實業,實內外所贊成的……至中國一言及外債,便畏之如毒,不知借外債以營不生產之事則有害,借外債以營生產之事則有利。”④合理地利用借債來發展生產也顯得必要。辭去臨時大總統后不久,孫中山在上海中華實業聯合會歡迎會演說:中國乃極貧之國,非振興實業不能救貧。論資本一層,外債非不可借,但合辦則流弊甚大。仆之意*好行開放主義,將條約修正,將治外法權收回,中國有主權,則無論何國之債皆可借,即外人之投資亦所不禁。①舉借外債的重要目的即在于興辦實業。他指出:“中國欲興大實業,而苦無資本,則不能不借外債,借外債以興實業實內外所贊成。……至中國一言及外債,便畏之如毒,不知借外債以營不生產之事則有害,借外債以營生產之事則有利。”然而他的主張亦不時受到各種挑戰。認為在民窮財盡的情況下發展實業,“款既籌不出”就需要借外債。②“惟現當民窮財竭之時,國家及人民皆無力籌此巨款,無已惟有募集外資之一法。”可見,舉借外債是國內經濟形勢的需要。在借債能否興利上,孫中山特別強調吸收晚清政府“借債筑路”的沉痛教訓。他明確指出,“滿清借債筑路,其弊在條約不善,并非外資不可借”,而我們“若能使借款之條約不礙主權,借款亦復何傷”?所以,發展實業還是應該借外債的。 ……
中國歷史:近代中國 作者簡介
主編廖大偉,東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副院長,上海中山學社副社長,《近代中國》編委。主要學術成果:《辛亥革命時期英國對華政策》《上海工人運動史》《新編中國現代史》等
- >
史學評論
- >
姑媽的寶刀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我與地壇
- >
二體千字文
- >
朝聞道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