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近代中國(第二十九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2026627
- 條形碼:9787552026627 ; 978-7-5520-2662-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近代中國(第二十九輯)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是對近代中國歷史的研究。包括對中國近代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組織研究, 以及重要史料的輯錄。共計18篇論文。內容包括: 孫中山與列寧的交往 ; 孫祥熙與國民參政會 ; 民初軍閥割據局面形成原因新探等。
近代中國(第二十九輯) 目錄
民族復興與中西文化資源
——關于孫中山的探索及啟示
孫中山與列寧的交往
孔祥熙與國民參政會
惲逸群早期新聞思想與上海新生代記者群體
民國軍事
民初軍閥割據局面形成原因新探
抗戰時期國民政府派駐八路軍聯絡參謀與國共關系
述論
經濟社會
從張之洞所購“瑞記紗機”到張謇創辦大生紗廠
方液仙與中國化學工業社(1911-1940)
近代上海工業化進程中的寧波商人
近代中國民族工業職業經理人的統計分析
對民國前期蘇州收回電權運動中商界的考察
熱潮、實踐與困境:抗戰前西北開發的再審視
(1928-1937)
法律社會
近代中國合伙責任立法及爭議
民國時期上海女監內的孕犯及嬰幼兒問題研究
史料輯存
上海圖書館藏未刊盛宣懷與王同愈信函介紹
戊戌政變后《太陽》雜志關于康有為的兩篇文章
《楚軍營制》整理注釋
近代中國(第二十九輯) 節選
《近代中國(第二十九輯)》: (二)袁世凱中央集權重建與失敗 袁世凱是清末以來的政治、軍事強人,軍旅出身,山東巡撫、直隸總督的政治經歷,以六鎮北洋新軍為后盾的北洋集團實力,成為清末地方勢力的代表人物,趁辛亥革命的歷史機緣與在推翻清王朝過程中的貢獻,被各種政治勢力所認可,在非袁莫屬的贊頌中榮登中華民國北京臨時政府大總統寶座。然而袁世凱面臨的政治形勢是那么嚴峻,除了地方勢力膨脹,中央權威危機外,還有外國侵略的虎視眈眈:沙俄慫恿外蒙古上層獨立脫離中華,英國則支持西藏上層分裂國家,戰爭的創傷一片殘跡,南京臨時政府結束需要善后,清帝退位,清廷及滿洲貴族需要安置……國家的統一,政局的穩定等現實,一一呈現在袁世凱及其政府的面前。無論從袁世凱的個人性格,袁世凱治理國家的行政能力,還是他領導的北洋集團的實力來看,所面臨的現實,使他不可能安享革命黨人給他的無上光榮的但沒有實際權力的大總統虛位,不可能坐視中央權威危機而不顧,不可能任憑地方勢力膨脹而容忍,于是采取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政策與措施,重塑中央權威。 袁世凱不僅僅是一個軍事強人,應該說他還有著政治家的素質與頭腦,我們看到,袁世凱認識到了中國國情、民意。他說:“夫以吾國領土之廣,人民之眾,國家之財政,人民之生計,復日趨于困窮,加以紀綱廢墮,法制凌雜,行政之秩序既紛若亂絲,地方之情形尤危若累卵。積以上種種險象,幾于不可終日。而溯厥由來,仍無非約法上行政權薄弱之所致……故雖易帝國為民國,然一般人民心理仍責望于政府者獨重,而責望于議會者尚輕。使為國之元首而無權,即有權而不能完全無缺,則政權無由集中,群情因之渙散,恐為大亂所由生。此以歷史證之,而知應含有特性者也。世界各共和國,其幅員皆不及我國之廣大,蓋地狹則治之也易,地廣則治之也難,中國橫亙東亞,方二萬萬里,而且五族各異,其性南北各異其宜,茍無一強有力之政府為之提絮全局,各自為政,不相統一,勢必以內部之破裂妨及國際之和平。”① 正是袁世凱認識到中國國情,從而開展了他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地方勢力的一系列措施。就其要者我們試舉幾例。 推行軍民分治,分割都督的權力。各省都督握地方軍政大權,是地方勢力膨脹的結果與象征,也是加強中央集權,重塑中央權威的*大障礙,加強中央集權,必須削弱都督的權力,而削弱都督權力的**步,就是裁減因革命膨脹起來的軍隊。第二步將各省都督行政權分離,推行軍民分治。第三步,將地方都督與民政長的權限制度化、法制化。第四步,撤都督,設將軍與將軍府,將軍權集中中央,將地方軍事首長之進退完全控制在大總統手中。 武昌起義各省回應,無不大力擴軍,其中武昌、南京、廣州為重點,各擁有軍隊十數萬之多。南北統一,北京政府成立,財政危機,根本養不起如此多的軍隊,裁軍成為各界人士的共識。但如何裁軍,卻是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陸軍總長段祺瑞拿出一個可行方案,即按革命前各省原有的軍餉、餉額為依據,依據軍餉,保留一定規模的軍隊,超越者裁之。如果確實需要增加者,由各省都督上報中央,由財政部、陸軍部、參謀部合議批準,才能超出革命前的軍隊規模。在中央政府的部署與政治精英的配合下,裁軍取得一定的實效。如在南京留守黃興的直接主持下,江、浙、皖、閩的軍隊縮編為5個軍,裁撤軍隊已達七八萬人。湖南革命后有軍隊5個師又2個旅,裁撤后僅留下1萬余人。湖北新軍原有一個鎮一個混成協的規模,革命后迅速擴張為8個師。陸軍部計劃裁撤5個師,保留3個師。但限于裁撤之困難,不得不允許其保留5個師。②裁軍措施既減輕了財政壓力,又削弱了地方軍政實力。 ……
- >
隨園食單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回憶愛瑪儂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