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文學名著:菊與刀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0027091
- 條形碼:9787550027091 ; 978-7-5500-2709-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文學名著:菊與刀 本書特色
由魯思·本尼迪克特著的《菊與刀(精)》是一部通覽日本文化、解讀其矛盾性格的作品。”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本尼迪克特用”菊”與”刀”來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以一個西方人的冷靜視角,通覽日本獨特的文化傳統和民族性格。既抓住了日本文化細致的地方,又將它置于東方文化與太平洋島嶼文化的人類文化學視野里。時至今日,《菊與刀》這本書被認為史上描寫日本文化的**書。
文學名著:菊與刀 內容簡介
一個島上的小國,竟然參與了兩次世界大戰,戰火遍及歐洲、亞洲、美洲甚至非洲,真是令人深思。《菊與刀》從對戰爭的看法講起,形象生動地描繪出日本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全貌,并推導出關于日本文化的基本特征。
文學名著:菊與刀 目錄
第五部分
洗刷罪名
人情世故
第六部分
道德的困境
自我修養
第七部分
子女教育
投降后的日本人
文學名著:菊與刀 節選
《菊與刀》: 如果只是直接從研究對象(普通老百姓)本身搜集資料并尋求解釋,人類學家所做的工作也無非是重復那些在日本生活過的任何一名西方觀察家們所做過的事情。如果一個人類學家的工作僅僅如此的話,那他是不可能在現有的研究成果上有所突破的。正是由于文化人類學家受過專門的訓練、正是由于他們的某些特質,他們才有可能在進行一段認真的研究后,在這個人才輩出的人文領域嶄露頭角。 人類學家已對亞洲和大洋洲的其他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而日本文化中的一些社會習俗和生活習慣與太平洋島嶼上的原始部落的傳統是極其相似的,比如有的是和馬來西亞的相似,有的是和新幾內亞的相似,也有的是和波利尼西亞的相似。根據這些相似來推測古代的移民和相互接觸情況是一項很有趣的工作,但我并認為文化研究的真正意義是要了解這種文化間的歷史關聯,我覺得更為重要的是要用這類相似和差異來理解日本的生活方式。我對亞洲大陸的暹羅(Siam)、緬甸和中國文化也多少有些了解,正是這些民族創造了亞洲博大精深的文化,因而在研究過程中我也常常把日本文化和這些民族的文化進行比較。在有關原始民族的研究中,人類學家也反復強調這種文化比較是何等的有價值。一個部落可能有百分之九十的正式習俗與鄰近部落相同,但卻有可能有一小部分與周圍任何民族都不相同,正是這一小部分差異體現著他們獨特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也正是這一小部分差異*終決定著該民族的未來發展方向,盡管他們在整體中所占的比率非常小。對于一個人類學家來說,*重要的就是研究這種在整體上具有共性的民族間的差異。 同時,人類學家還必須使自己*大限度地適應自身文化與其他文化之間的差異。要解決這一難題,人類學家必須改進研究技巧。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遇到某種狀況時,他們對這種情況寓意的理解是不同的。我自己就親身體驗過這種巨大差別。在一些北極鄉村或熱帶沙漠地區,我們會發現一些以血緣關系或金錢交換為基礎的部落習俗,而這幾乎是連*具想象力的人類學家也無法設想的。面對這種情況,人類學家必須進行詳盡的研究和調查,不僅要調查親屬關系和交換關系的細節問題,而且更重要的是耍弄清這種習俗對在構建種族行為說的影響,以及這種習俗是如何世代相傳下去的。 在研究日本的過程中也應該關注這種不同文化間差異、影響及其后果。人們都意識到了美日文化間根深蒂固的差異,甚至現在我們還出現了一種誤導:認為凡是我們干的,日本就一定反其道而行之。一個研究者如果也相信這種說法,將這種差異簡單地夸大,認為不同文化的民族根本不可能相互了解,那將是非常危險的。人類學家根據自己的經驗已充分證明,即使*離奇的差異也不會妨礙研究者對不同文化的理解。比起其他社會科學家來,人類學家應更好地把差異作為一種“正值”即有用的資料來利用,而不是當作“負值”來看待。制度和民族之間的差異表現越是離奇,人類學者就應越加關注。在研究過程中,人類學者不應只注意少數幾個特別挑選出來的例子,而應該將面鋪廣,對他研究的部落的生活方式中的任何細節都不能視為理所當然。一個未受過比較文化學訓練的人在研究西方各民族的文化時,往往會忽視許多日常生活的細節甚至人們對瑣事的固有看法,這主要是因為他把太多事情都視為理所當然。他不明白正是這些習慣和普遍接受的說法深層次地滲透了這個民族的民族性格,影響著這個民族的未來。它們的作用已遠遠超過了外交官所簽訂的各種條約。 ……
文學名著:菊與刀 作者簡介
魯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 美國當代著名文化人類學家,1887年生于紐約,1948年病逝。曾入哥倫比亞大學,師從“美國文化人類學之父”弗朗茨·博厄斯,專攻文化人類學。二戰期間,對日本、荷蘭、德國等國民族性進行研究。著有《文化模式》《種族:科學與政治》《菊與刀》等,其中尤以《菊與刀》影響巨大。
- >
回憶愛瑪儂
- >
朝聞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唐代進士錄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