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東南地區民族植物學調查與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1566442
- 條形碼:9787561566442 ; 978-7-5615-6644-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東南地區民族植物學調查與研究 本書特色
本書包括東南地區民族植物學調查和東南地區史前植物遺存研究兩大板塊,主要內容包括棕櫚科植物桄榔在華南民族中的利用調查、葛的民族植物利用調查、擂茶風俗的民族植物利用調查、東南山地奇和洞周邊植物利用調查、東南土著民族食用薯蕷的歷史與文化、華南以種植根莖類植物為特征的原始農業、烏桕利用的民族學和考古學觀察、武夷山市葫蘆山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植物遺存研究、河姆渡文化原始居民的植物利用、田螺山遺址出土陶釜殘留物所包含的植物利用等。主要調查和研究那些與人類飲食關系密切的植物,重點考察民族地區人群對這些植物的采集方法、加工工藝以及食用習俗等,為華南史前經濟形態研究提供重要的參考資料。對福建地區稻作和粟作遺存殘留物分析,找到早期農業的證據。 本書包括東南地區民族植物學調查和東南地區史前植物遺存研究兩大板塊,主要內容包括棕櫚科植物桄榔在華南民族中的利用調查、葛的民族植物利用調查、擂茶風俗的民族植物利用調查、東南山地奇和洞周邊植物利用調查、東南土著民族食用薯蕷的歷史與文化、華南以種植根莖類植物為特征的原始農業、烏桕利用的民族學和考古學觀察、武夷山市葫蘆山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植物遺存研究、河姆渡文化原始居民的植物利用、田螺山遺址出土陶釜殘留物所包含的植物利用等。主要調查和研究那些與人類飲食關系密切的植物,重點考察民族地區人群對這些植物的采集方法、加工工藝以及食用習俗等,為華南史前經濟形態研究提供重要的參考資料。對福建地區稻作和粟作遺存殘留物分析,找到早期農業的證據。
凡是具有悠久學科傳統的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機構,其學科發展幾乎都與某個區域緊密聯系在一起,形成一種“地緣一流派”的學術格局。相反,假若飄忽無根,則很難發展出連貫的學科積淀與學派風格,由此也不易被學界同行所認可。回顧廈門大學的人類學、民族學學科史,這一特征也頗為鮮明。除了人類學、民族學、考古學三科并重之外,廈門大學人類學、民族學所具有的另一個重要特色就是其一直以東南與東南亞地區作為重點研究區域,深挖根植。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從南方民族史與百越民族史的歷史民族志考察,到東南民族與海洋考古及東南地區畬族、回族、臺灣原住族群以及客家人、晝民、惠東人等族群社會與文化研究,再到東南亞諸族及華僑華人的探索,圍繞上述議題迄今為止已經歷經了前后四代人、將近一個世紀的積累,成果可謂犖犖大觀。
這種立足東南與東南亞地區的研究取向,是與當初廈門大學人類學、民族學、考古學科的創始人林惠祥(1901-1958)先生的學術構想分不開的。早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立志要在廈大發展人類學、民族學的林惠祥先生已經醞釀了一個龐大的研究計劃,那就是以廈門大學所在的東南區域為中心地,著力研究這一區域的族群文化,然后由此擴展到廣袤的“南洋”地區。在林惠祥先生看來,廈門大學地處東南,因此,本校的人類學、民族學發展方向應該重點研究分布在本區域的“畬族、晝民、黎族和臺灣的高山族”。眾所周知,畬族是分布于東南地區的一個主要少數民族,晝民則是東南地區極富特色的水上族群,至于臺灣原住民,則更是理解南方族群源流上重要的一環。以上都是東南地區族群分布格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是東南人類學、民族學首先要重視的研究方向。
東南地區民族植物學調查與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 桄榔在華南民族中的利用考略、葛的民族植物利用調查、擂茶風俗的民族植物利用調查、東南山地的植物利用調查: 以奇和洞周邊為例、中國華南土著民族食用薯蕷的歷史與文化等。
東南地區民族植物學調查與研究 目錄
- >
山海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二體千字文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