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新書--“空間”的美術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8145269
- 條形碼:9787208145269 ; 978-7-208-14526-9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書--“空間”的美術史 本書特色
以“空間”為核心的研究方法在美術史學科的發(fā)展中有何根據(jù)和邏輯?
“空間”的概念是否有包容和超越“圖像”及“形式”的潛能?
這種潛能是否表現(xiàn)為對于客體、主體和原境等常規(guī)概念的打破和連接?
對這些問題的追尋能否導致一套研究和解釋方法,
一方面超越圖像、建筑和文化的習慣性分野,
一方面將客體、原境和主體納入一個整合的分析過程?
雖然“空間”不是形象和物件,
但它在美術和建筑中總是具體的,非抽象的。以“空間”為核心的研究方法在美術史學科的發(fā)展中有何根據(jù)和邏輯?“空間”的概念是否有包容和超越“圖像”及“形式”的潛能?這種潛能是否表現(xiàn)為對于客體、主體和原境等常規(guī)概念的打破和連接?
對這些問題的追尋能否導致一套研究和解釋方法,一方面超越圖像、建筑和文化的習慣性分野,一方面將客體、原境和主體納入一個整合的分析過程?雖然“空間”不是形象和物件,但它在美術和建筑中總是具體的,非抽象的。
這三個講座將通過對我以前做過的中國美術史的個案進行總結和再思考,對“空間分析”的語匯和方法進行初步提煉,探討建立美術史研究中的一個方法論的可能性。——巫鴻
新書--“空間”的美術史 內(nèi)容簡介
我用這三場講座做了一件我一般不太做的事,就是直接地討論美術史研究中的概念和方法。我感到,美術史在中國是個有活力、吸引年輕學子的領域,因此希望將這個系列講座想象成一個短期課程,從方法論的角度總結一下自己的學術研究和面對的問題,在總結和發(fā)展以往學術成果的基礎上,引導聽課者思考問題、尋找新的題目、做新的研究。——巫鴻 《“空間”的美術史》是巫鴻教授應OCAT研究中心之邀于2016年6月20—22日在芝加哥大學北京中心進行的系列講座的整理出版。美術史對視覺對象的分析長期以來圍繞“圖像”和“形式”這兩個核心概念展開,而“空間”及與之有關的概念不斷出現(xiàn)在作者的美術史寫作中,開始形成觀察、描述和解釋美術作品中的一個框架。《“空間”的美術史》以“空間”為線索,將作者多年對中國美術史的研究在方法論的高度上進行整合,并從教育者的角度,首次為國內(nèi)年輕學子開啟“講習班”模式,為學生總結自己以往研究的意圖,講解自身的治學經(jīng)驗。講座部分中英文共同呈現(xiàn),同時收錄與中央美術學院鄭巖教授、浙江大學沈語冰教授和廣州美術學院李清泉教授的三場精彩對談,帶來對“空間”主題的多角度思考。
新書--“空間”的美術史 目錄
新書--“空間”的美術史 作者簡介
巫鴻美國國家文理學院終身院士,著名美術史家、藝評家和策展人。現(xiàn)任芝加哥大學美術史系和東亞語言文化系“斯德本特殊貢獻教授”、東亞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及斯瑪特美術館顧問策展人。他是許多國際委員會的成員,包括美國古根海姆美術館亞洲藝術參議會委員、華僑城當代藝術中心館群(OCAT)學術委員會主席和余德耀美術館學術委員會主席。主要著作有:《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中國古代藝術與建筑中的“紀念碑性”》《重屏:中國繪畫中的媒材與再現(xiàn)》《廢墟的故事:中國美術和視覺文化中的“在場”與“缺席”》等。 譯者:錢文逸,藝術史研究者,主要研究領域為中世紀晚期至早期現(xiàn)代的歐洲視覺文化及藝術史學史,在倫敦大學學院藝術史系獲得本科及碩士學位。于2016至2017年任OCAT研究中心公共項目部副主任。
- >
回憶愛瑪儂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煙與鏡
- >
月亮虎
- >
史學評論
- >
自卑與超越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