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構建區域性農村信用評估與征信體系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4228903
- 條形碼:9787564228903 ; 978-7-5642-2890-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構建區域性農村信用評估與征信體系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通過對東、西部農戶和農村小企業的問卷調查, 發現信用評估指標體系的差異, 在吸收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 構建區域性農村金融市場信用評估指標體系。利用農村金融機構的歷史數據建立信用評估模型, 檢驗信用評估指標體系的有效性。
構建區域性農村信用評估與征信體系研究 目錄
**節 選題的背景
第二節 研究的具體內容與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不同地區典型金融機構調查
**節 云南省昆明市農村金融機構調查
第二節 “江浙滬”地區典型金融機構調查
第三節 其他地區農村金融機構調研
第三章 農戶信貸需求與融資渠道選擇地區差異性——基于江蘇、河南、四川三省調查數據
**節 前言
第二節 不同地區農戶基本情況差異性分析
第三節 不同地區農戶基本需求差異性分析
第四節 不同地區農戶信貸抑制差異性實證分析
第五節 不同地區農戶融資偏好差異實證分析
第六節 主要結論及政策建議
第四章 信貸抑制與農戶投資回報——以云南、寧夏調查農戶為例
**節 引言
第二節 數據來源與基本事實
第三節 信貸抑制的計量模型
第四節 信貸抑制與投資效率
第五節 結論
第五章 農村小企業信用評估體系構建與實證分析
**節 前言
第二節 小企業信用評級的模型構建
第三節 小企業信用評估的實證分析
第四節 主要結論及政策建議
第六章 農村小微企業信用評估系統的探索與實踐
**節 小微企業信用評估的成功范例
第二節 東部嘉興銀行微型企業信用評分系統的探索
第三節 西部農村微型企業信用評分系統探索與實踐——廣西靈川農村合作銀行的探索
第四節 農戶小額信用評級的探索與實踐——云南省農戶信用評分體系的探索
第七章 國外征信體系比較研究及我國的借鑒
**節 征信體系運行效率及其影響因素
第二節 歐美發達國家征信體系與模式特點
第三節 亞洲和非洲國家征信體系與模式特點
第四節 我國征信體系建設的現狀及問題
第五節 對我國征信體系建設的建議和發展思路
第八章 構建我國區域性農村征信體系研究
**節 農戶征信制度的理論基礎
第二節 我國農戶征信制度的探索與實踐
第三節 不同地區農戶征信體系建設的經驗與做法
第四節 農村信用工程建設面臨的困境及對策
第五節 構建縣域農村信用體系的難點與對策
參考文獻
附錄 2010年農戶調查表
構建區域性農村信用評估與征信體系研究 節選
《構建區域性農村信用評估與征信體系研究》: 二、昆明市典型農村金融機構供給情況調查(一)合作性金融機構——昆明市農村信用社合作性金融機構主要是指昆明市農村信用合作社聯合社,簡稱“市聯社”,成立于1986年,是全國**家地(市)級聯社,下轄十三個縣區聯社、一個農村合作銀行和一個營業部。昆明市農村信用社是一個堅持“立足三農、服務城鄉、支持中小企業及促進地方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地方性金融服務機構。昆明市農村信用社網點分布廣,除東川區的一個鄉外(現正在解決中),網點基本覆蓋縣域的各個鄉鎮。目前,昆明市農村信用社資產規模688億元,網點數量361個,職工人數3119人。2009年底存款余額1587億元,其中涉農貸款302億元,涉農貸款占整個貸款的80.7%。 1.昆明市農村信用社服務“三農”情況 **,重點支持了規模化、產業化、市場化的農業生產經營。根據當地農村市場的金融需求,推出了“特色農業貸款”“農村黨員創業貸款”“金碧惠農卡”及“貸免扶補創業小額貸款”等信貸產品,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截至2010年4月末,昆明市農村信用社涉農貸款余額334.1億元,占貸款總量的75.1%。 第二,農戶貸款覆蓋面不斷擴大。全市農村信用社不斷鞏固和擴大農戶小額信用貸款、農戶聯保貸款等信貸支農方式,加強信用社、信用鎮建設,擴大支農覆蓋面,有效解決了農民貸款難問題。目前,在全市共建立農戶經濟檔案42.26萬戶,占全市農戶總數的50%。2010年3月末,在農村信用社貸款的農戶33.3萬戶,占全市農戶總數的39.6%。 第三,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不斷擴大。在額貸款中,75%以上的貸款給了中小企業,到2010年4月末,昆明市農村信用社發放各類中小企業貸款289億元,支持了基礎設施建設、小城鎮建設及農業產業化發展。 第四,以改善支付手段為基礎,大力拓展中間業務。昆明市農村信用社發揮農村信用社點多面廣、聯系城鄉的優勢,通過開辦財政直補農民資金“惠農一折通”業務,向農民發放包括糧食直補、農村低保、抗震安居、水庫移民、退耕還林等在內的財政補助款項;推出了集存、貸、匯三大功能于一體的“金碧惠農卡”,幫助農民發展生產經營;還代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等面向農村和基層的金融服務業務。 2.昆明市農村信用社服務“三農”存在問題 (1)農村信用環境較差。農村信用環境差,農戶信用意識淡薄,農民收入不穩定,支農貸款風險較高,信用社普遍存在“懼貸”“惜貸”心理,有資金也不愿意投放到“三農”。 (2)一些政策規定不利于貸款按期償還。從目前的貸款操作看,95%以上的貸款是一年以內的流動資金貸款,這個期限不太符合農村實際的資金周轉周期,造成貸款到期而投資尚未收回,影響了農戶到期貸款的歸還。 (3)農業貸款風險較大、利潤較低。近年來,農村信用社積極貫徹落實國家支農、惠農政策,加大按資金扶持力度。在信用社的支持下,昆明市的種植及養殖業逐漸形成了產業化規模,大大改善了農業結構,增加了農民收入。但農業貸款周期長、抗風險能力弱,以農業為主的農民收入微薄,還要支付吃穿住行用、子女上學、醫療等費用,如遇上天災人禍,更是雪上加霜。 (4)信用社的內控機制制約了信貸支農。貸款作為一種商業行為,它是以安全為起點的,但農業貸款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天然存在著風險高、效益低的特點,而農村信用社對農貸的考核指標必然給信貸員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客觀上影響了農貸的發放。(5)對信貸支農工作重視不夠。部分信用社工作人員沒有充分認識到信貸支農工作的重要性,認為農業貸款風險大,工作任務重,投入的人力、精力多,效益卻不明顯。農戶貸款額度小、涉及面廣、工作量大、經營成本高,部分信用社對農戶貸款不積極、不主動,在信貸投放上重工輕農、重大額輕小額、重盈利輕服務。 (6)農村信用社工作人員工作量大客觀上影響了服務效果。目前,信用社信貸員普遍偏少,一個信用社一般有2~3名信貸員,一個鎮有十多個行政村,一個信貸員要負責好幾個行政村幾千戶農民。平時信貸工作也非常好多,為了防范風險,信貸員不僅要懂得貸款知識,對種植業、養殖業、企業管理、農村產業政策、整個市場行情等都要了解,這一系列的問題導致信用社信貸員難以提供較好的服務。 ……
構建區域性農村信用評估與征信體系研究 作者簡介
馬曉青,女,1965年10月出生,2004年獲得復旦大學金融學博士學位,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卡特中心(CARl)博士后,曾任上海交通大學金融學教授,現任上海電力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金融學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國際金融、農村金融、小額信貸,獲得過國家自科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資助,公開發表20多篇學術論文。本書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研究成果之一。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回憶愛瑪儂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史學評論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