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文化發展論叢-2017年第2卷 總第14期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112673
- 條形碼:9787520112673 ; 978-7-5201-1267-3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文化發展論叢-2017年第2卷 總第14期 本書特色
本書圍繞漢字文化圈中的日本漢詩誕生、情感啟蒙運動等人文思潮,以及川劇藝術、后現代文化思潮下的文獻戲劇、文化空間的爭奪等當前文化研究領域的熱點問題展開論述,貫通古今中外,層層揭示文化傳播與交流的要義;尤其是對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傳播交流癥候的理論反思,對近代以來中西文化交流史的深層叩問,無不發人深省。書中不僅有對文化的“癥候”進行的價值診斷;還有圍繞圍棋、樂學、剪紙、動漫這些古老或新潮的話題透射出的文化發展中與時俱進的新趣味、新體驗和新認知。
文化發展論叢-2017年第2卷 總第14期 內容簡介
《文化發展論叢》2013年創刊,每年3期,匯集了國內外文化研究領域的知名學者以及較活躍的中青年學者的*新力作。已經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連續出版了3年,今年已經是第四年出版,由湖北大學高等人文學院、中華文化發展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編,延續了集刊的風格。江暢主編的《文化發展論叢(2017年第2卷總第14期)》圍繞漢字文化圈中的日本漢詩誕生、情感啟蒙運動等人文思潮,以及川劇藝術、后現代文化思潮下的文獻戲劇、文化空間的爭奪等當前文化研究領域的熱點問題展開論述,貫通古今中外,層層揭示文化傳播與交流的要義;尤其是對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傳播交流癥候的理論反思,對近代以來中西文化交流史的深層叩問,無不發人深省。“癥候分析”欄目發現和闡發了文化現象隱合的多種含混和疑難現象,對文化的“癥候”進行價值診斷。“七縱八橫”欄目里的四篇文章,話題各異:中國陶瓷對日本的跨文化影響、美國剪紙藝術的發展創新等.在幾位作者的筆下,古老或新潮的話題透射出文化發展中與時俱進的新趣味、新體驗和新認知。
文化發展論叢-2017年第2卷 總第14期 目錄
兼容并包 新生轉進——馮天瑜先生訪談錄【馮天瑜 聶運偉】/3
人文思潮
馬克思主義在“五四”前后傳播的階段向度研究【田子渝】/31
海德格爾“座架”式技術觀探究【舒紅躍】/46
漢字文化圈中的日本漢詩誕生
——以《懷風藻》的“明德”與“天真”為例【〔日〕海村惟一 海村佳惟 譯】/62
情感啟蒙:英國資本主義獲勝前的文化運動【李家蓮】/78
經典闡釋
亞里士多德論政治學意義上的自然【〔法〕安若瀾 著 曾 怡 譯】/95
“靈魂的醫生”與身體——再論蘇格拉底的臨終之言【于江霞】/111
從“權杖”到“樹床”:荷馬史詩中的自然與習俗問題【陳斯一】/128
癥候分析
精神的越界——西潮中的新時期川劇藝術【廖全京】/145
現代主義建筑在現代德國的命運【張 黔】/162
后現代文化思潮下的文獻戲劇【倪 勝】/175
熱點聚焦
視覺崇拜·圖像修辭·身體偶像
——當代視覺審美文化轉型的基點、機理與指歸【龔舉善】/187
存在主義與道家思想互通的藝術樣式
——以高茲沃斯的大地藝術為例【郭碩博】/206
文化空間的爭奪——涂鴉是怎樣變成一門藝術的【趙 戰 劉 寧】/215
七縱八橫
在傳統中發展創新的美國剪紙藝術
——美國剪紙社團的運作與剪紙活動啟示【何紅一】/233
從神圣到世俗:觀音形象的變性歷程探究【婁 宇 謝立君】/245
天目、禪茶與侘寂——中國陶瓷對日本的跨文化影響【周 璇】/273
論西方合唱文化之本源精神【俞曉康】/282
文化發展論叢-2017年第2卷 總第14期 作者簡介
江暢,男,1957年8月出生,湖北浠水人,哲學博士,湖北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湖北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倫理學研究所所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貢獻專家津貼。兼任國際價值哲學學會(ISVI)前會長、中國倫理學學會副會長、中國價值哲學研究會副會長、湖北省倫理學學會名譽會長。長期從事倫理學、價值論和西方哲學研究。聶運偉,男,1955年6月出生,湖北大學文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1982年畢業于武漢師范學院(現湖北大學)中文系,獲學士學位,1989年畢業于湖北大學中文系文藝學專業,獲文學碩士學位。1989年留校任教。1997年任湖北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2006年任教授。社會兼職有湖北省美學學會副會長、湖北省文藝學學會副會長等。至今一直任教于湖北大學中文系,從事美學、文藝學等方面的教學與研究。主要講授的課程有《美學》、《西方文論史》等,主要研究方向是美學、文藝學。江暢,男,1957年8月出生,湖北浠水人,哲學博士,湖北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湖北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倫理學研究所所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貢獻專家津貼。兼任國際價值哲學學會(ISVI)前會長、中國倫理學學會副會長、中國價值哲學研究會副會長、湖北省倫理學學會名譽會長。長期從事倫理學、價值論和西方哲學研究。 聶運偉,男,1955年6月出生,湖北大學文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1982年畢業于武漢師范學院(現湖北大學)中文系,獲學士學位,1989年畢業于湖北大學中文系文藝學專業,獲文學碩士學位。1989年留校任教。1997年任湖北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2006年任教授。社會兼職有湖北省美學學會副會長、湖北省文藝學學會副會長等。至今一直任教于湖北大學中文系,從事美學、文藝學等方面的教學與研究。主要講授的課程有《美學》、《西方文論史》等,主要研究方向是美學、文藝學。 強以華,男,1956年9月生,安徽南陵人,博士,湖北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德國哲學研究所所長,湖北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世界文化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中國經濟倫理學會常務理事、湖北省倫理學會常務理事,湖北省企業文化協會學術顧問,《世界文化發展論壇》主編。1977年考入安慶師范學院中文系(本科),畢業獲文學學士學位;1984年考入武漢大學哲學系(西方哲學碩士生),畢業獲哲學碩士學位;1991年考入武漢大學哲學系(西方哲學博士生),畢業獲哲學博士學位。2007年赴美國康乃爾大學任訪問學者。研究方向為經濟倫理學、西方哲學研究。主要研究方向為文化、西方哲學、倫理學。 吳成國,男,1964年生,湖北大悟人,歷史學博士。現為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北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副院長,中華文化發展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常務副主任,湖北大學湖北文化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湖北省荊楚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湖北省三國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湖北省楚國歷史研究會常務理事,《文化發展論叢·湖北卷》執行主編。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史、文化史、社會史、荊楚及湖北地方歷史、道教與宗教文化等研究。 周海春,男,1970年9月出生,漢族,內蒙古扎蘭屯市人。現任湖北大學哲學學院暨高等人文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北大學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文化發展論叢(中國卷)》主編。1990-1994年就讀于內蒙古大學哲學系并獲學士學位。1994-2000年任教于內蒙古師范大學馬列部。1997-2000年攻讀內蒙古大學馬列部法學碩士學位。2000-2003年攻讀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博士學位。2003年至今工作于湖北大學哲學學院。2004年4月-2008年3月歷任湖北大學哲學系(學院)主任助理、副主任、副院長。2008年3月后,任湖北大學哲學學院哲學系主任。2010年5月于武漢大學從事博士后科研工作。主要社會兼職有湖北省倫理學會副秘書長,《哲學年鑒》特約編輯、《價值論與倫理學研究》編輯部主任。主要研究中國思想文化史、倫理學。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莉莉和章魚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經典常談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