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國家保障:民國時期公職人員撫恤問題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192573
- 條形碼:9787516192573 ; 978-7-5161-9257-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國家保障:民國時期公職人員撫恤問題研究 本書特色
姜迎春著的這本《國家保障--民國時期公職人員撫恤問題研究》的主要內容有三:一是對撫恤思想的探索、形成和影響因素做一番探討,突出國民政府撫恤思想中的傳承、借鑒、創新之處。二是側重于揭示1927―1937年、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三個不同時段,國民政府軍人、公教人員撫恤制度的變遷方式,揭示撫恤與政治、經濟、社會的關系。三是結合DANG*當時的歷史背景,包括政治、經濟、社會狀況,對國民政府的撫恤政策進行歷史評價和價值評價。
國家保障:民國時期公職人員撫恤問題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對民國時期公職人員如軍人、公務員、教師等受國家撫恤制度保障的群體進行了深入研究,揭示在相對和平時期、抗戰時期、國民黨政權衰微的解放戰爭時期三個不同時期基于國家財政保障的不同群體的不同命運,探討社會保障制度運行過程中的政治經濟社會因素,為今天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提供思考。
國家保障:民國時期公職人員撫恤問題研究 目錄
一 SHOU*選題緣由
二 研究對象的界定
三 學術前史
四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創新之處
**章 國民政府撫恤制度的歷史淵源與時代背景
**節 傳統社會撫恤制度的變遷
一 清末以前傳統社會的恩賞型撫恤
二 晚清撫恤制度的近代因素
三 北洋政府時期近代西方撫恤體系的初創
第二節 一戰前后西方撫恤制度的濫觴
第三節 孫中山等人的早期探索
一 注重傳統的精神撫恤
二 對陣亡者予以厚恤,保證其遺族生活
第二章 沿襲和初創:南京國民政府初期的撫恤制度(1927―1937年)
**節 勵勇與酬功:南京國民政府初期的軍人撫恤
一 1928年、1935年兩部軍人撫恤法規的演變
二 撫恤推行中的困難及解決
三 撫恤的實際效果考察
第二節 酬績與慰勤:南京國民政府初期公教人員的撫恤
一 公教人員撫恤機構、撫恤對象的特點
二 撫恤條例在曲折中演進
三 撫恤實際運行效果
第三節 公職人員實際撫恤效果比較
一 撫恤法規的數量及受益人數
二 各類撫恤金的保障能力
三 恤外有賞的現象
四 國民政府撫恤制度的政治考量
第三章 艱難與抗爭: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的撫恤制度(1937―1945年)
**節 抗日戰爭帶來的撫恤新問題
一 抗戰傷亡軍人劇增,舊有撫恤體系難以支撐
二 通貨膨脹給恤金撫恤帶來的沖擊
三 撫恤新要求:民眾抗戰的傷亡增多
第二節 抗戰時期軍人撫恤的多元化
一 恤金撫恤制度的變化
二 精神撫恤的加強
三 傷殘軍人的服務型撫恤
第三節 抗戰時期的公教人員撫恤
一 撫恤機構的增設
二 撫恤法規的修訂
三 受恤人數的下降
四 戰時公務員撫恤制度的補充
五 公務員團體壽險的推行
第四節 抗戰時期公職人員撫恤制度的實際效果
第四章 掙扎與崩潰:抗戰后國民政府的撫恤制度(1945―1949年)
**節 抗戰后的軍人撫恤
一 美軍聯勤撫恤模式的建立及運行
二 撫恤不周的影響因素
第二節 抗戰后公教人員撫恤制度
一 公教人員恤金撫恤的窘境
二 公務員保險制度的調適
第三節 小結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國家保障:民國時期公職人員撫恤問題研究 作者簡介
姜迎春,男,1972年2月生,湖北黃石人,武漢大學歷史學院中國近現代史專業博士,F從事中國近代社會保障史與湖北企業史研究,中國警察史研究所特約研究員;湖北漢冶萍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在《中共黨史研究》《史林》《民國檔案》《湖北社會科學》等刊物上公開發表學術論文十余篇,參與重量項目多項,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一項。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自卑與超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推拿
- >
莉莉和章魚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經典常談